回覆列表
  • 1 # 聽財網

    近日,知乎官方以持續釋出不善言論,抱團攻擊他人為由,對其使用者名稱為“蟶子聖子”在內的7名使用者處以永久封禁的處理。

    實際上在幾天前,知乎使用者“灰機”曾因為釋出“聯想對華為斷供”的謠言,被處罰7天禁言。因此,這兩件事引發了其他使用者的質疑,不管怎麼看,釋出謠言比起攻擊他人都要嚴重得多。

    之後,隨之而起打的是“知乎價值觀崩塌”的言論。與此同時,為了商業化,正在嘗試從知識社群轉型普惠內容服務平臺的知乎,也被老使用者譴責越來越不專業,曾經張貼的高標準以及精英的標籤也愈發模糊不明。

    知乎於2013年3月向公眾開放註冊;在2014年初,註冊使用者已經由原本的40萬漲到了400萬。截至2019年1月為止,知乎的使用者數量突破2.2億,累計超過1.3億個回答。

    然而,隨著內容創業以及知識付費熱潮的到來,知乎不再滿足於服務小眾群體並在2018年宣佈轉型戰略。彼時,知乎的使用者結構也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使用者群體下沉至二三線城市。

    從商業模式的層面看,知乎想建立永動機式的未來,但是對於一個知識文化性的平臺來說,內容才是其根本動力,因此,知乎的盈利之路似乎還很漫長。

    知乎的初衷是讓那些最有含金量的個人經驗以及見解能夠進入封閉的社群中,並且可以一對一的分享。

    然而其問題以及回答的質量下降,導致使用者的水平普遍下滑,所以社交機制對高低質量的回答開始判斷失誤,社交蒸發冷卻效應導致了平臺被不懂裝懂的小白侵佔。

    拋開問題來看,知乎若想要完成“自我革命”,根源還是要從熟悉的方面來下手。

    知乎的決定權取決於使用者在某個領域的長期分享以及獲得相對應領域其他專業使用者的認可。在早期這是一個能夠讓內容遠離雜音的很好的運營方式。因此早期的使用者也更容易被官方所注意到。

    然而長期以來,知乎的郵件推薦、應用推送等為使用者帶去的內容也都是運營團隊的人工決定的。這批早期就聚集在知乎的全體大部分只能代表知乎團體所能接觸到的人,他們在一些領域內自然有不錯的簡介,但是歸根結底只是一個很小的範圍。

    實際上,隨著使用者群體的擴增,大量的人工干預其實已經不適用於知乎的運營規模。除此之外,其他涉及到變現的新功能也是透過人來挑選的。從這一點來看,對於使用者碎片化知識的獲取方式以及輸出,知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不過,知乎想要實現真正的盈利,它自身的變革之路並不簡單。

    其實知乎雖然一直在探索不同的產品形態,但是從目前來看,其主要的變現渠道還是廣告。

    知乎副Quattroporte、知乎大學事業部負責人張榮樂曾表示,“在商業化階段,知乎大學現在沒有承擔業績壓力或者是變現訴求,現在知乎整體的商業化還是廣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易經中的三學三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