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鴻哥iouyh福小鋪

    事實證明,這就是錯的。

    有詩為證:遺恨失吞吳。

    簡單明瞭指出蜀漢最大的恨事就是對吳國開戰。

    曹魏的資源和地盤都比蜀漢和東吳強大,只要假以時日,曹魏一統天下的格局就能展現真正威力。

    這一點就是諸葛亮為何明知不可為而為。

    儘管東吳在伐曹魏方面差強人意,但至少可以被當做一面屏障。

    荊州是蜀漢和東吳的矛盾衝突點,可無論控制在誰手中都比控制在曹魏手中要好得多。

    東吳確實是做了小人,但蜀漢何嘗不是?

    吞忍是必要的,否則兩家在強敵未滅就打得不亦樂乎,獲利的肯定是曹魏。

    這一點和過去的南明頗有相似。

    南明的短暫,沒有南宋的持久就是因為各自為政,還互相攻伐,結果叫人全收拾掉。

  • 2 # 秋意沉1

    之所以會這麼說,是因為,對蜀漢政權來說,無漢中則無蜀,無荊州則永為蜀。沒有了荊州,蜀漢政權基本很難向外發展了。所以,丟了荊州以後,我這個歷史馬後炮都不知道伐吳,伐魏,自守三個方針,哪個是更好的了。

    我覺得劉備最明智的選擇,應該是知道荊州丟了之後,不要整那麼長的準備時間,更別急稱帝,而是儘快伐吳,伐吳作戰儘量不以取地為先,而是要儘可能大量的殺死殺傷東吳軍兵。以戰迫和,最最起碼要恢復戰前態勢同時要東吳陪自己軍隊進攻襄陽(其實就是納投名狀),這時再選擇一個謹慎點的荊州領導班子。之後再徐徐圖之。

    不過這個設想是不可能在劉備集團身上發生的,一來劉備一向就不是個能忍的人,“蘭花雖然芬芳,但是擋住我的路了,還是必須要鋤掉”。他一窮二白的時候都會鞭督郵,現在家業這麼大了,氣性肯定也見長。要他忍東吳殺弟之仇,背叛之恨,難。二來劉備集團雖然不能說不能打,但是他屢戰屢敗的主要毛病終其一生都沒改變,那就是麻痺大意。丟徐州丟荊州,被火燒連營也就罷了,和袁術打都能被襲營。所以即使能拿回荊州(或者部分荊州),能否保住也很難說,加上荊州地理位置對東吳政權的戰略壓迫,東吳早早晚晚還是要來爭奪荊州的。所以蜀漢的整個頹勢屬於歷史的必然,劉備集團雖然是歷史上所有四川割據政權裡面進取心相當強的一個,能做的確實不多。

  • 3 # 瞞天過海隻手遮天

    我覺得在三國的時候,劉備屬於中間的位置,他應該聽取意見先聯合吳國去對抗魏國,不應該去攻打吳國。事實證明劉備是錯誤的。

  • 4 # 仼雙貴

    當時,孫,劉,曹,三分天下形成,應該先發展自己,讓百姓安居樂業,積極生產,訓練軍隊,製造武器,備戰備糧,把自已的亊情辦好,等待時機,不是-時衝動,衝動是魔鬼。

    孫劉交戰對曹非常有利,殺人一萬自損三千,打贏也損元氣,兩敗俱傷,給魏統一造成有利條件。

  • 5 # 種地的秀才

    毫無疑問是錯的!此戰劉備太感情用事了,根本沒有戰略目的。

    也許劉備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三人不是親兄弟勝似親兄弟,關羽一死,張飛成天在劉備面前叨叨,“你不報仇我去”等等之類的話,劉備如果不去,張飛那脾氣可真乾的出來,如果張飛真自個去了讓別人怎麼看?如果不去讓張飛、關羽的家屬怎麼想?不能因此而讓群臣離心,更不能讓別人說我劉備不仁不義,所以兵是要出的,但仗要分怎麼打,只要討回公道(也可以說是利益)別讓群臣說我劉備不仁不義,能堵住張飛的嘴,仗就可以停下來,沒想到這節骨眼上張飛又死了,讓劉備再也無法冷靜下來了,三人一起打天下,兩個兄弟都因你孫權而死就是不要這天下也要為兩個兄弟報仇!

    衝動是魔鬼,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 6 # 亭殿閣
    孫權襲荊州,先主大怒,欲討權。雲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雲別傳劉備準備討伐東吳的時候,趙雲勸說劉備先伐魏,如果從結果來看,劉備伐吳兵敗夷陵,致使蜀漢精銳損失殆盡,人才出現斷層,給劉禪留下一個千瘡百孔的蜀漢,致使蜀漢徹底失去爭奪天下的資本,的確是非常愚蠢的舉動。但是,假如劉備接受趙雲的建議,選擇先討伐魏國,結果真的會比伐吳好麼?先伐魏真的比伐東吳更高明麼?筆者以為不然,如果說劉備伐吳是關羽毀敗,荊州失守之後,蜀漢最後的掙扎;劉備伐魏,那就是自取滅亡。蜀中無大將眾議鹹雲:“蜀,小國耳,名將唯羽。羽死軍破,國內憂懼,無緣復出。”——三國志蜀漢要討伐魏國,誰能夠擔任主將?魏國眾臣都認為,蜀漢國力弱小,只有關羽稱得上名將,關羽身死,哪裡還有力量再出兵呢?張飛,因為準備伐吳之時與下屬發生衝突被下屬殺害,這是他的性格導致的,即使不伐吳,遲早會被下屬害死,這一點劉備很清楚,曾提醒過張飛,可是張飛不以為然。後來張飛身死,劉備似乎在預料之中,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噫,飛死矣!”魏延雖然不失為一代名將,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主要是諸葛亮北伐時期才展現出來的,在劉備時期只不過是小小的漢中太守。反觀魏國,“良將千員,帶甲百萬”無論是名將數量和質量都遠遠強於蜀漢。蜀漢沒有荊州,實力不到漢中王時期的一半,又失去了逼得魏吳雙方以最豪華陣型對抗的威震華夏的關羽,如果選擇討伐魏國,無異於以卵擊石,自取滅亡。兼弱攻昧才是明智之舉隆中對說曹操“此誠不可與爭鋒”,說孫權“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對曹操是避其鋒芒,對孫權是結為同盟,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曹操、孫權當時實力遠遠強於劉備,這時候去挑戰他們是不現實的。隆中對提到“跨有荊、益”,也是建立在荊州劉表、益州劉璋實力相對於曹操、孫權弱小的前提之下,實力弱小的時候怎麼樣才能迅速擴充實力?兼併弱小的國家,進攻愚昧的國家,才是明智之舉,日本敢於偷襲珍珠港,也是建立在日本海軍橫掃亞洲的前提下。此時天下主要勢力就三個:蜀漢、曹魏、東吳。失去荊州以後的蜀漢,無疑是實力最為弱小的,最為弱小的蜀漢,去討伐最為強大的魏國,並非明智之舉,荊州失守意味著隆中對策化為泡影,如果不收復荊州,蜀漢根本無力統一天下,當時東吳剛剛奪取荊州不久,民心未附,而蜀漢剛剛經歷漢中大捷不久,士氣旺盛,關羽非常愛護士兵,蜀中很多將領都曾是關羽手下,他們都想著為關羽報仇,江東以水軍為主,陸軍其實不堪一擊,呂蒙奪取荊州靠的是偷襲。因此,從軍事實力看,蜀漢當時和東吳差距並不大,如果說,蜀漢討伐東吳,還有希望收復荊州甚至滅亡東吳和魏國二分天下的話,蜀漢討伐魏國,根本就是送死。後來諸葛亮、姜維北伐也證明了這一點——失去荊州的蜀漢,是不可能動搖得了魏國的。蜀漢將失去人心世人都知道劉備和關羽的關係非同一般,連魏華人都說“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認為劉備一定會出兵為關羽報仇,如果劉備不出兵為關羽報仇,那麼因為敬佩劉備的“仁義”而投靠的人才會怎麼想呢?如果關羽身死,劉備依然無動於衷,蜀漢將失去人心,劉備失去兄弟都不報仇,誰還敢為他效力?而且蜀漢有很多荊州官員,看著自己的家園失守,能全心全意輔助劉備伐魏?綜述,劉備伐魏,並非明智之舉。參考文獻:《三國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孕酮104hcg234是懷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