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意思是:老師,不只是簡單的教書匠,還要教授學生為人處事的道理與主動學習得可貴品質。出自韓愈的《師說》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1、“傳道”,要求老師言傳身教,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人格品質。對於學生來說,教師影響到學生們的健康成長與發展,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對學生進行激勵、鼓舞。在平時的用自己的良好品質與精神氣質去感化同學,逐漸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形成他們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2、“授業”,傳授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這是老師與家長最關心的主題。身為老師,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並採用恰當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能夠更好的接受、吸收與利用。如果內容有點枯燥,那可以採用不同的教學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教學任務更好的進行下去。3、“解惑”,學生透過主動學習提出他們的疑惑,老師要有效地解決知識的困惑。採用恰當的方法調動了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進而發掘培養學生勇於質疑的精神。對他們生活中的問題,也要注意觀察,必要的時候給出自己的建議,使他們很好的走出困惑。在解惑的同時也要意識到,解惑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並使他們自己掌握一定處理問題的能力,在幫助的時候要留有空隙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一名教師要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還要具備三顆心:“愛心、耐心和責任心。擴充套件資料:1、《師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的一篇議論文。文章闡說從師求學的道理,諷刺恥於相師的世態,教育了青年,起到轉變風氣的作用。文中列舉正反面的事例層層對比,反覆論證,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也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全文幅雖不長,但涵義深廣,論點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富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2、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因其那望在昌黎,故世稱“韓昌黎”。德宗貞元八年(792)登進士第。貞元十九年(803),因言關中早災,觸怒權臣,被為陽山令。憲宗元和元年(806)召拜國子博士。元和十二年(817)從裝度討淮西吳元濟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上表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後歷任國子祭酒、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大力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主張“以文為詩”,作詩力求新奇,且多議論。《全唐詩》存其詩十卷。有詩文合編《昌黎先生文集》。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意思是:老師,不只是簡單的教書匠,還要教授學生為人處事的道理與主動學習得可貴品質。出自韓愈的《師說》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1、“傳道”,要求老師言傳身教,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人格品質。對於學生來說,教師影響到學生們的健康成長與發展,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對學生進行激勵、鼓舞。在平時的用自己的良好品質與精神氣質去感化同學,逐漸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形成他們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2、“授業”,傳授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這是老師與家長最關心的主題。身為老師,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並採用恰當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能夠更好的接受、吸收與利用。如果內容有點枯燥,那可以採用不同的教學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教學任務更好的進行下去。3、“解惑”,學生透過主動學習提出他們的疑惑,老師要有效地解決知識的困惑。採用恰當的方法調動了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進而發掘培養學生勇於質疑的精神。對他們生活中的問題,也要注意觀察,必要的時候給出自己的建議,使他們很好的走出困惑。在解惑的同時也要意識到,解惑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並使他們自己掌握一定處理問題的能力,在幫助的時候要留有空隙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一名教師要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還要具備三顆心:“愛心、耐心和責任心。擴充套件資料:1、《師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的一篇議論文。文章闡說從師求學的道理,諷刺恥於相師的世態,教育了青年,起到轉變風氣的作用。文中列舉正反面的事例層層對比,反覆論證,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也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全文幅雖不長,但涵義深廣,論點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富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2、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因其那望在昌黎,故世稱“韓昌黎”。德宗貞元八年(792)登進士第。貞元十九年(803),因言關中早災,觸怒權臣,被為陽山令。憲宗元和元年(806)召拜國子博士。元和十二年(817)從裝度討淮西吳元濟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上表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後歷任國子祭酒、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大力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主張“以文為詩”,作詩力求新奇,且多議論。《全唐詩》存其詩十卷。有詩文合編《昌黎先生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