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方國學

    清代著名的疑古學家姚際恆在他的《禮記通論輯本·中庸卷》開篇就說,“予分出此帙,以為偽中庸者,蓋以其為二氏之學也。”所謂的“二氏”,便是指的佛老,主要指佛教。那麼,他有什麼根據呢?

    首先,從《中庸》的傳承脈絡來看,《禮記》是漢儒所定,《中庸》在第三十一篇。最早單獨把《中庸》從《禮記》裡提出來的,是劉宋戴顒撰《中庸傳》二卷。晉、宋世,士人競尚佛教,戴顒和他爹都是雕刻佛像的高手,定是對佛教篤信之人。到梁武帝撰《中庸疏》二卷,而梁武帝崇佛,世所共知。到宋代,周敦頤“學於東林禪師,東林授以中庸”,後一直傳到朱熹。甚至得出“然則好禪學者,必尚中庸,尚中庸者,必好禪學。”的結論。

    其次,從《中庸》內容看,一、和孔孟的思想相背離。“今偽中庸所言,無非高遠之事。”聖人教人舉而近之,偽《中庸》教人推而遠之。舉而近之者,只在日用應事接物上,如孝弟忠信以及視聽言動之類是也。推而遠之者,只在幽獨自處靜觀上。二、認為《中庸》多“虛言高論而無益者”,連聖人都做不到,不切實際。“夫孔子必學而後至,堯之思慮或失,舜、禹必資乎人,湯、孔不能無過,此皆勉人力行不怠,有益之言也。若中庸之誠明不可及則怠人而中止,無用之空言也”。

    他的說法雖然只是一家之言,而且難免流於為了證偽而證偽的窠臼中,但至少可以給我們務實的警醒。而且即便《中庸》是漢代偽書,“中庸”“中正”、不偏不倚的思想卻是自上古即已有之,是不容置疑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GIS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