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自古就有“霜雪美人”的隱喻意義,詩人就愛將梅花比擬“霜美人”“雪美人”“冷美人”。這是由於梅花本身具有美人姿態,有清冷淡雅的美。
宋初詩人梅堯臣筆下的梅花是玲瓏的小家碧玉:“家住寒溪曲,梅花雜暖春,學妝如小女,聚笑發丹唇。”(《紅梅》)
也有詩人將梅花描繪成一個冰肌雪膚、玉骨霜心的仙子:“皎皎仙姿脈脈情,絳羅仙萼裹瑤英。”(晁端友《梅花》)“玉立寒煙寂寞濱,仙姿瀟灑淨無塵。”(朱熹《次韻列秀野前樹梅》)“騎龍古仙絕火食,慣住空山齧冰雪。”(陸游《湖山尋梅》)在周必大眼中梅花既有仙子的嫋娜多姿,又有鄰家女子的嬌澀可人:“初疑太真欲起舞,霓裳拂拭天然姿。又如東家窺牆女,施朱映粉尤相宜。”(《次韻史院洪境盧簡洋館中梅》)更有詩人將梅花比喻為愛人的:“秋水娟娟隔美人,江東日暮幾重雲。孤燈竹屋霜清夜,夢到梅花即見君。”可見梅花在詩人心中的地位是何等高尚與尊貴。
其實梅花這三個象徵意象往往不是分離的,而是相融相通的。在很多詠梅詩中,這三個象徵意義是同時存在的。如陸游的《開歲半月湖村梅開無餘偶得五詩以煙溼落梅村為韻》:“居人空巷者,疑是湖中仙。”久居荒蕪之地的人,既是隱者,又像神秘的仙人,陸游巧妙地將這兩個意象交織在一起,使此詩內容更豐富。張孝祥的《道間見梅》中則把梅花描繪成一個孤高自愛的女子,其實也是把貞士和美人的意象結合了。梅花的三個意象之所以能相融,是因為這三個意象都有共通的核心——貞潔的象徵。
在詠梅的詩人中,聲譽最高的當推宋代的林和靖。他梅妻鶴子,作了很多詠梅詩,最出色的應是《山園小梅》:“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詩人從眾多方面刻畫梅花冠絕群芳的形象,突出了梅花高潔超逸的品性。
另外,以梅花來表達對遠方朋友的思念,也是古詩中梅花又一重要意象。第一首梅花詩,南北朝陸凱所作的《贈范曄》就是以梅花傳達友情:“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唐代不少詩人已經運用這個意象進行詠梅詩的創作。
折梅贈遠已成為常用的典故。到了宋代,王安石等人繼承了這一意象“驛使何時發,憑君寄一枝”(《梅花》)“殷勤手摺遙相贈,不欲花前獨舉觴。”(《和史誠之謝送張明叔梅臺三種梅花》)梅花成為傳達友情的信物。“折梅寄友”表達友情的意象逐步深化、發展。到了宋朝中期,梅花在詩歌裡不僅僅是一個信物,更代表著一種情緒,詩人看到梅花就不由想起遠在他鄉的朋友。“嶺北霜枝最多思,忍寒留待使君來。”(蘇軾《次韻楊公濟奉議梅花》)“為憐北客飄流遠,偷報東君資訊回。香氣輕於新釀熟,襟懷重似故人來。舟中莫問無兼有,急急呼兒覓酒杯。”(張舜民《舟行湘岸見梅盛開》)
也有詩人在詠梅詩中抒發對友人、情人的相思之情,如朱松《飲梅花下贈客》:“且當醉倒此花前,猶勝相思寄愁絕。”以及朱熹《清江道中見梅》:“他年千里夢,誰與寄相思。”都透露出悠悠相思的情愫。
更有遷客騷人以詠梅抒發思鄉的愁苦:“還憐客路龍山下,未折一枝先斷腸。”(陸游《客舍對梅》)“望遠可無南北使,客愁定費短長吟。”(尤袤《梅花》)詩人有感於世路艱難,抒發了思鄉卻不得歸的愴痛之感。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詩人們詠梅絕不只是為了描摹梅的物態,更重要的是借梅怡情,抒懷,表節。詠梅詩之不同於一般的詠物詩,是由於詩中歌詠之梅,已經成為詩人心靈的客觀對應物,一代一代層層積澱,凝聚成中國傳統文人的獨立高標的心靈境界。
梅花自古就有“霜雪美人”的隱喻意義,詩人就愛將梅花比擬“霜美人”“雪美人”“冷美人”。這是由於梅花本身具有美人姿態,有清冷淡雅的美。
宋初詩人梅堯臣筆下的梅花是玲瓏的小家碧玉:“家住寒溪曲,梅花雜暖春,學妝如小女,聚笑發丹唇。”(《紅梅》)
也有詩人將梅花描繪成一個冰肌雪膚、玉骨霜心的仙子:“皎皎仙姿脈脈情,絳羅仙萼裹瑤英。”(晁端友《梅花》)“玉立寒煙寂寞濱,仙姿瀟灑淨無塵。”(朱熹《次韻列秀野前樹梅》)“騎龍古仙絕火食,慣住空山齧冰雪。”(陸游《湖山尋梅》)在周必大眼中梅花既有仙子的嫋娜多姿,又有鄰家女子的嬌澀可人:“初疑太真欲起舞,霓裳拂拭天然姿。又如東家窺牆女,施朱映粉尤相宜。”(《次韻史院洪境盧簡洋館中梅》)更有詩人將梅花比喻為愛人的:“秋水娟娟隔美人,江東日暮幾重雲。孤燈竹屋霜清夜,夢到梅花即見君。”可見梅花在詩人心中的地位是何等高尚與尊貴。
其實梅花這三個象徵意象往往不是分離的,而是相融相通的。在很多詠梅詩中,這三個象徵意義是同時存在的。如陸游的《開歲半月湖村梅開無餘偶得五詩以煙溼落梅村為韻》:“居人空巷者,疑是湖中仙。”久居荒蕪之地的人,既是隱者,又像神秘的仙人,陸游巧妙地將這兩個意象交織在一起,使此詩內容更豐富。張孝祥的《道間見梅》中則把梅花描繪成一個孤高自愛的女子,其實也是把貞士和美人的意象結合了。梅花的三個意象之所以能相融,是因為這三個意象都有共通的核心——貞潔的象徵。
在詠梅的詩人中,聲譽最高的當推宋代的林和靖。他梅妻鶴子,作了很多詠梅詩,最出色的應是《山園小梅》:“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詩人從眾多方面刻畫梅花冠絕群芳的形象,突出了梅花高潔超逸的品性。
另外,以梅花來表達對遠方朋友的思念,也是古詩中梅花又一重要意象。第一首梅花詩,南北朝陸凱所作的《贈范曄》就是以梅花傳達友情:“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唐代不少詩人已經運用這個意象進行詠梅詩的創作。
折梅贈遠已成為常用的典故。到了宋代,王安石等人繼承了這一意象“驛使何時發,憑君寄一枝”(《梅花》)“殷勤手摺遙相贈,不欲花前獨舉觴。”(《和史誠之謝送張明叔梅臺三種梅花》)梅花成為傳達友情的信物。“折梅寄友”表達友情的意象逐步深化、發展。到了宋朝中期,梅花在詩歌裡不僅僅是一個信物,更代表著一種情緒,詩人看到梅花就不由想起遠在他鄉的朋友。“嶺北霜枝最多思,忍寒留待使君來。”(蘇軾《次韻楊公濟奉議梅花》)“為憐北客飄流遠,偷報東君資訊回。香氣輕於新釀熟,襟懷重似故人來。舟中莫問無兼有,急急呼兒覓酒杯。”(張舜民《舟行湘岸見梅盛開》)
也有詩人在詠梅詩中抒發對友人、情人的相思之情,如朱松《飲梅花下贈客》:“且當醉倒此花前,猶勝相思寄愁絕。”以及朱熹《清江道中見梅》:“他年千里夢,誰與寄相思。”都透露出悠悠相思的情愫。
更有遷客騷人以詠梅抒發思鄉的愁苦:“還憐客路龍山下,未折一枝先斷腸。”(陸游《客舍對梅》)“望遠可無南北使,客愁定費短長吟。”(尤袤《梅花》)詩人有感於世路艱難,抒發了思鄉卻不得歸的愴痛之感。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詩人們詠梅絕不只是為了描摹梅的物態,更重要的是借梅怡情,抒懷,表節。詠梅詩之不同於一般的詠物詩,是由於詩中歌詠之梅,已經成為詩人心靈的客觀對應物,一代一代層層積澱,凝聚成中國傳統文人的獨立高標的心靈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