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期奇葩說馬東說:
“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終究會原諒那些曾經的傷害過我們的人”
蔡康永說 :
“那不是原諒 那是算了”
當時奇葩說幾乎期期都會看,所以對這段話也是有印象的,還記得當時蔡康永輕柔的說出這句“那不是原諒,那是算了”的時候,我的心頭卻不由得一驚。
前兩天又看見這段話,發現物是人非事事休,如今的需要算了的人又多了不止一個,如今需要算了的事也又多了不止一件。
人生很長,有的人這輩子在不停的做加法,有的人這輩子在不停的做減法,當然,也有的人一直在加減持平著,我相信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間儲藏室,放著不知該如何處理的過往跟現在,也許你一輩子也不會走進去,也許你隔三差五就要進去看看摸摸、思考片刻。
放在那裡的東西可能你再也用不到但也不知道該扔掉還是留下,該破壞還是儲存,所以這件儲藏室變成讓你不安又安心的地方,而存在的那些人跟那些事他們有一個統稱叫做“傷害”。
隨著年齡增長跟經歷的增多,發現傷害本身其實是一個很奇妙的存在,人們都說著要遠離傷害自己的人,但最後卻又不自覺的靠近甚至是離不開,就像斯德哥爾摩綜合徵一樣,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人。
生活裡很常見的現象莫過於男女朋友了,無論是生活遇見過還是知乎上經常給我發私信或者值乎的人,說著對方如何傷害他們,如何欺騙他們,可到最後又會自圓其說的認為可能對方會變好,甚至試圖證明對方是愛自己的,而他們在說這些的意圖並不是想接受我的意見,只不過想證明他們的投入還是值得的。
當然,結果也是一直陷入糾結的死迴圈之中。
說到這裡,我想你們無論曾經經受過還是現在依舊經歷著的人腦海裡都會出現一個名字,我們沒那麼高尚不需要談感謝,可不得不說如果那些欺騙跟傷害你的人願意離開你,這是一件好事。
可能很多人表面上很強硬有自己的底線跟準則,可遇到感情就變了人,我理解卻也恐慌都是因為“love is blind”
從第一次傷害的原諒開始就像賭博一般,你會覺得雖然這個人很不好但是他願意留在我身邊,我就是有得到的,我就是勝利者,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誤區但也複合人性基本心理,就是當你付出的越多發現回報的越少,多數人不會選擇及時止損而是繼續加持,直到最後傾注所有,如果你遇到一個傷害過你又遠離你的人,你應該慶幸,起碼你不是接盤者。
可是很多人即使接受了事實但卻無法發自內心的淡然,尤其華人非常注重“儀式感”,無論是面對快樂的時候還是面對悲傷的事情,就像《小王子》裡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所以面對傷害的結局原諒還是不原諒,也顯得格外的重要。
原諒就意味著好像一切都不曾發生或者發生了也就發生了跟往常的某一天某件事一樣的普通的存在著,加害者可以繼續過自己的快活日子,而被害者一旦選擇原諒就不能在展現自己一絲一毫與之相關的情緒,不能出聲,不能發言,彷彿自己才是傷害別人的那一個,甚至會被說成沒心沒肺,也或者會讓人覺得反正誰傷害你,你都會選擇原諒,我也可以。而不原諒多半被認為放不下,小氣,不大度,結果是加害者依舊逍遙自在,而受害者卻一直在怨恨中被折磨的不得喘息,終日落落難合,甚至很多人會質疑你,憑什麼不原諒?不符合中國傳統裡面的得饒人處且饒人。
終於有一天你發現那個曾經讓你魂牽夢繞卻不得安寧的人不會被刻意記起,有人提及你也不會有任何情緒波動,他過得好或者不好你也不會有任何不滿或者快感,當然快感也是可以來點的,那些曾經發生的事你會當成玩笑自嘲或者一段經歷自省,你不需要祝福他,同樣,你也不會詛咒他,而這些都與他無關,純粹是你一個人的事。
有人會說這是原諒麼,不是的
這就是算了。
有一期奇葩說馬東說:
“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終究會原諒那些曾經的傷害過我們的人”
蔡康永說 :
“那不是原諒 那是算了”
當時奇葩說幾乎期期都會看,所以對這段話也是有印象的,還記得當時蔡康永輕柔的說出這句“那不是原諒,那是算了”的時候,我的心頭卻不由得一驚。
前兩天又看見這段話,發現物是人非事事休,如今的需要算了的人又多了不止一個,如今需要算了的事也又多了不止一件。
人生很長,有的人這輩子在不停的做加法,有的人這輩子在不停的做減法,當然,也有的人一直在加減持平著,我相信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間儲藏室,放著不知該如何處理的過往跟現在,也許你一輩子也不會走進去,也許你隔三差五就要進去看看摸摸、思考片刻。
放在那裡的東西可能你再也用不到但也不知道該扔掉還是留下,該破壞還是儲存,所以這件儲藏室變成讓你不安又安心的地方,而存在的那些人跟那些事他們有一個統稱叫做“傷害”。
隨著年齡增長跟經歷的增多,發現傷害本身其實是一個很奇妙的存在,人們都說著要遠離傷害自己的人,但最後卻又不自覺的靠近甚至是離不開,就像斯德哥爾摩綜合徵一樣,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人。
生活裡很常見的現象莫過於男女朋友了,無論是生活遇見過還是知乎上經常給我發私信或者值乎的人,說著對方如何傷害他們,如何欺騙他們,可到最後又會自圓其說的認為可能對方會變好,甚至試圖證明對方是愛自己的,而他們在說這些的意圖並不是想接受我的意見,只不過想證明他們的投入還是值得的。
當然,結果也是一直陷入糾結的死迴圈之中。
說到這裡,我想你們無論曾經經受過還是現在依舊經歷著的人腦海裡都會出現一個名字,我們沒那麼高尚不需要談感謝,可不得不說如果那些欺騙跟傷害你的人願意離開你,這是一件好事。
可能很多人表面上很強硬有自己的底線跟準則,可遇到感情就變了人,我理解卻也恐慌都是因為“love is blind”
從第一次傷害的原諒開始就像賭博一般,你會覺得雖然這個人很不好但是他願意留在我身邊,我就是有得到的,我就是勝利者,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誤區但也複合人性基本心理,就是當你付出的越多發現回報的越少,多數人不會選擇及時止損而是繼續加持,直到最後傾注所有,如果你遇到一個傷害過你又遠離你的人,你應該慶幸,起碼你不是接盤者。
可是很多人即使接受了事實但卻無法發自內心的淡然,尤其華人非常注重“儀式感”,無論是面對快樂的時候還是面對悲傷的事情,就像《小王子》裡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所以面對傷害的結局原諒還是不原諒,也顯得格外的重要。
原諒就意味著好像一切都不曾發生或者發生了也就發生了跟往常的某一天某件事一樣的普通的存在著,加害者可以繼續過自己的快活日子,而被害者一旦選擇原諒就不能在展現自己一絲一毫與之相關的情緒,不能出聲,不能發言,彷彿自己才是傷害別人的那一個,甚至會被說成沒心沒肺,也或者會讓人覺得反正誰傷害你,你都會選擇原諒,我也可以。而不原諒多半被認為放不下,小氣,不大度,結果是加害者依舊逍遙自在,而受害者卻一直在怨恨中被折磨的不得喘息,終日落落難合,甚至很多人會質疑你,憑什麼不原諒?不符合中國傳統裡面的得饒人處且饒人。
終於有一天你發現那個曾經讓你魂牽夢繞卻不得安寧的人不會被刻意記起,有人提及你也不會有任何情緒波動,他過得好或者不好你也不會有任何不滿或者快感,當然快感也是可以來點的,那些曾經發生的事你會當成玩笑自嘲或者一段經歷自省,你不需要祝福他,同樣,你也不會詛咒他,而這些都與他無關,純粹是你一個人的事。
有人會說這是原諒麼,不是的
這就是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