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912889400776

    四方無虞,予一人以寧的意思是:四方沒有憂患,我因此感到安寧。

    原文:

    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越三日壬申,王朝步自宗周,至於豐。以成周之眾,命畢公保釐東郊。

    王若曰:嗚呼!父師,惟文王、武王敷大德於天下,用克受殷命。惟周公左右先王,綏定厥家,毖殷頑民,遷於洛邑,密邇王室,式化厥訓。

    既歷三紀,世變風移,四方無虞,予一人以寧,道有升降,政由俗革,不臧厥臧,民罔攸勸。惟公懋德,克勤小物,弼亮四世,正色率下,罔不祗師言。嘉績多於先王,予小子垂拱仰成。

    王曰:嗚呼!父師,今予祗命公以周公之事,往哉!旌別淑慝,表厥宅裡,彰善癉惡,樹之風聲。弗率訓典,殊厥井疆,俾克畏慕。申畫郊圻,慎固封守,以康四海。政貴有恆,辭尚體要,不惟好異。商俗靡靡,利口惟賢,餘風未殄,公其念哉!

    我聞曰:『世祿之家,鮮克由禮』。以蕩陵德,實悖天道。敝化奢麗,萬世同流。茲殷庶士,席寵惟舊,怙侈滅義,服美於人。驕淫矜侉,將由惡終。雖收放心,閒之惟艱。資富能訓,惟以永年。惟德惟義,時乃大訓。不由古訓,於何其訓。

    白話譯文:

    康王十二年六月庚午日,月亮新放光明。到第三天壬申日,康王早晨從鎬京行到豐邑,把成周的民眾,命令給太師畢公安治於東郊。

    康王這樣說:啊!父師。文王武王行大德於天下,因此能夠承受殷的王命,代理殷王。周公輔助先王安定國家,告戒殷商頑民,遷徙到洛邑,使他們接近王室,因而他們被周公的教訓感化了。自從遷徙以來,已經過了三紀。

    人世變化,風俗轉移,今四方沒有憂患,我因此感到安寧。治道有起有落,政教也隨著風俗改革。若不善用賢能,人民將無所勸勉仰慕。我公盛德,不但能勤小事,而且輔助過四代,嚴正地率領下屬,臣下沒有人不敬重師訓。你的美好功績被先王所重視,我小子只有垂衣拱手仰仗成功罷了。

    康王說:啊!父師。現在我把周公的重任敬託給公,我公前往吧!我公到那裡,當識別善和惡,標誌善人所居之裡,表彰善良,疾恨邪惡,樹立好的風氣。有不遵循教訓和常法的,就變更他的井居田界,使他能夠畏懼和敬慕。

    又要重新畫出郊圻的境界,認真加固那裡的封疆守備,以安定四海之內。為政貴在有常,言辭應當體現精要,不宜好異。商地舊俗喜好侈靡,以巧辯為賢,餘風至今沒有斷絕,我公要考慮呀!

    我聽說:‘世代享有祿位的人家,很少能夠遵守禮法。’他們以放蕩之心,輕蔑有德的人,實在是悖亂天道。腐敗的風俗奢侈華麗,萬世相同。如今殷商眾士,處在寵位已經很久,憑仗強大,忽視德義,穿著華美過人。

    他們驕恣過度,矜能自誇,將會以惡自終。放恣之心今天雖然收斂了,但防閒他們還是難事。資財富足而能接受教訓,可以長久。行德行義,這是天下的大訓;若不用古訓教導,他們何時會順從呢?

    此文出自先秦·伏生所著的《尚書·畢命》

    擴充套件資料

    寫作背景:

    《尚書》包括了虞、夏、商、週四代皇室文獻,大部分是號令,就是向大眾宣佈的話,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話。今古文字之爭是西漢經學一大史蹟。所爭的雖然只在幾種經書,他們卻以為關係孔子之道即古代聖帝明王之道甚大。“道”其實也是幌子,骨子裡所爭的還在祿位與聲勢;當時今古文派在這一點上是一致的。不過兩派的學風確也有不同處。

    《尚書》是中國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檔案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蹟著作的彙編,它儲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書》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但有些篇目是後來儒家補充進去的。西漢初存29篇,因用漢代通行的文字隸書抄寫,稱《今文尚書》。

    《尚書》,在作為歷史典籍的同時,向來被文學史家稱為中國最早的散文總集,是和《詩經》並列的一個文體類別。但這些散文,用某代的標準來看,絕大部分應屬於當時官府處理國家大事的公務文書。

    李學勤先生指出:“《尚書》本為古代《曆書》,是中國曆代統治者治理國家的“政治課本”和理論依據。然而,由於真正的《尚書》命運多舛,兩千多年來,中國學術界一直對傳世的古文《尚書》存在真偽之爭。

    傳統觀點認為:現存版本中真偽參半。一般認為《今文尚書》中《周書》的《牧誓》到《呂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實史料,《文侯之命》、《費誓》和《秦誓》為春秋史料,所述內容較早的《堯典》、《皋陶謨》、《禹貢》反而是戰國編寫的古史資料。

    今本偽《古文尚書》總體認為是晉代梅賾偽造,但也存在爭議。

    另有相傳在漢武帝時從孔子住宅壁中發現的《古文尚書》(現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較《今文尚書》多16篇)和東晉梅賾所獻的偽《古文尚書》(較《今文尚書》多25篇)。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尚書》,就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本。

    作者簡介:

    伏生(伏勝,字子賤),漢人,生於周赧王五十五年(約前268年),卒於漢文帝三年(約前178年),享年90歲。漢國濟南(今山東濱州市鄒平市韓店鎮蘇家村)人,曾為秦博士。

    伏生系孔門弟子轌子賤後裔。秦統一後,朝廷設博士70員以備顧問,伏生即為其一。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書坑儒時,伏生冒著生命危險,暗將述錄唐堯、虞舜、夏、商、周史典的《尚書》藏在牆壁之夾層內,由此逃避焚燒之難。

    秦亡漢立,儒家學派逐漸復興,漢惠帝四年(前191年),除“挾書律”。伏生掘開牆壁發現尚有29篇儲存完好,這便是成為中國古代史寶貴資料的《尚書》。

    秦時為博士官,對《尚書》有深入的研究。秦始皇焚書時,他將《尚書》等書藏於舊宅牆壁之中,而後流亡他鄉。漢定後回鄉自求其書,已損失數十篇,僅存29篇。

    至漢文帝時,國家四處徵求能通《尚書》研究者,竟然無人能應。聞他能治《尚書》,遂召前往,他已90餘歲,老不能行,文帝遂派晁錯等人到他住地學習,既以教於齊、魯之間。

    西漢時,精通《尚書》者,多出其門下。撰有《尚書大傳》,早佚,現存《尚書》28篇,相傳由他傳授而存。

    伏生所藏的《尚書》原本以秦朝流行的小篆寫成。他傳授時則改用了漢代的隸書,後被稱為“今文”。傳說伏生還作《尚書大傳》,但事實上是他去世後他學生張生、歐陽生以及後來的博士們編輯的。該書已佚。清陳壽祺著有輯本,皮錫瑞有《尚書大傳疏證》。

    伏生壁藏《尚書》並將其傳播的事蹟傳到朝廷,漢文帝非常重視,欲召他進朝,但此時伏生已年愈九十,不能出行。於是文帝派時任太常掌故之職的晁錯到章丘伏生家中,當面授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妹妹懷孕了,該不該告訴沒擔當的妹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