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喀斯特作用:1884年戴維斯指出:喀斯特作用指水和重力對碳酸鹽為主的可溶岩的溶蝕與侵蝕搬運與沉積作用之總稱。
二、喀斯特作用的化學過程
CO2 CO20 CO2擴散入水(水中CO2含量與溫度成反比,與壓力成正比) (1)
CO20 +H2O H2CO3 物理水合 (2)
H2CO3 H+ + H2CO3– 碳酸離解 (3)
CaCO3 Ca2+ + CO22– 鈣離子從晶格中游離(4)
CO22– + M+ MCO3
綜合 CaCO3 + CO2 + H2O 2 HCO3– + Ca2+ (5)
三、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條件(89頁)
(一)岩石要形成Karst首先必須
1、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的可溶性取決於其化學成份、礦物組成和岩石結構。根據岩石的可溶性可將其分為:
碳酸鹽類:石灰岩 方解石
白雲岩 白雲石
硫酸鹽類:石 膏
芝 硝
鹵化物類:食 鹽
鉀 鹽
從溶解度來看,滷性物質和硫酸鹽要比碳酸鹽類高。但地球上岩溶地貌為什麼主要形成於石灰岩地區,這主要是因為石灰岩分佈廣,厚度大。
就碳酸鹽類岩石的溶解性看,它主要取決於CaO/MgO.該比值越高,溶解度越高。
岩石的結構對岩石的可溶性也有重要影響。一般來說晶粒越小,溶解度越大。對於白雲岩來說,微粒的(CaO/MgO=2.15)相對溶解度為0.82。細粒的(CaO/MgO=2.11)為0.74。中粒的(CaO/MgO=2.02)為0.65。不等粒結構的岩石比等粒結構的岩石相對溶解度要大。.
2、.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決定於其裂隙度和孔隙度。一般的可溶性岩石的孔隙度較低,如表的石灰岩孔隙放在2—7%,對岩石透水性的影響較小,影響岩石透水性的因素主要是岩石的裂隙度。
岩石的裂隙度大小與岩石的構造、純度和厚度有關:
構造 張性斷裂帶,背斜的軸部和向斜的深部,裂隙度大。
純度 純度高,剛性強,裂隙易擴張深長。
厚度 厚度大,隔水層少,裂隙深長較大,有利於岩石的溶解。
(二)水的因素
1、水的溶蝕力,純水的溶解能力是極其弱微的,只有當有CO2加入時,水的溶解能力有很重要的岩溶意義。所以水的溶蝕力的大小取決於水中CO2含量的多少。水中CO2的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 大氣中的CO2 、有機成因的CO2 、無機成因的CO2
水中CO2含量的多少與水溫和大氣CO2的分壓力有關。水溫高,CO2含量少。水溫低,CO2含量高。大氣中CO2的分壓力越大,水中的CO2越高。反之則水中含量就低。
據研究CO2含量: PCO2=0.0003大氣壓 PCO2=1個大氣壓
0℃ 1.02 mg/kg 3347 mg/kg
10℃ 0.7 mg/kg 2319 mg/kg
20℃ 0.52 mg/kg 1689 mg/kg
30℃ 0.39 mg/kg 1250 mg/kg
溫度的影響: 有兩種作用,影響水中CO2的含量,影響化學反映的速度
壓力的影響:在土壤中PCO2的壓力高,CO2含量高,岩溶能力強。
水的溶蝕力隨深度增大而降低
2、水的流動性
在自然界不流動的水質很容易達到飽和狀態。但是由於流動性使不同濃度的飽和水溶液相混合產生混合溶蝕作用。故自然界的水才具有較強的溶蝕能力。
沿途溫度升高或壓力降低時,也會使水中CO2含量減少,故造成碳酸鈣的重新沉積,這就是洞穴中寬廣的地方沉積景觀豐富、而狹窄地方沉積少的緣故。
三.岩溶水的動態
在岩溶地區,地表水大多透過各種裂隙和孔隙進入地下,形成地下水流,故地表水比較缺乏,相反則地下水比較豐富。因此岩溶作用不僅發生在地表,更主要的是發生在地下。通常把可溶岩石內所含的一切地下水總稱為Karst水或岩溶水。
岩溶水的運動直接影響著岩溶作用的進行和岩溶地貌的形成,故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岩溶水具有多種形式,如孔隙水、裂隙水、溶洞水等。有的有自由水面。而有的呈承壓狀態。在被大河深切的岩溶地區,岩溶水根據他們的運動方向自地表而下可分為四個帶:
1、滲透帶:地表以下至豐水期潛水面以上,有利垂直洞穴發育
2、季節變動帶:豐水期潛水面至枯水期潛水面,豐水期呈水平流動,枯水期呈垂直流,發育垂直和水平溶洞。
3、水平流動帶:枯水期潛水面以下,直到低谷能補給河流的深度。水流呈水平流動補給河流、常年流動、並且有自由水面。十分有利於水平發育大規模的水平溶洞。
4、深部滯留帶:位於水平流動帶以下,水流動慢、水質交替弱、岩溶作用微弱。
參考資料:大學地理專業中的地貌一書及我導師的筆記
一、喀斯特作用:1884年戴維斯指出:喀斯特作用指水和重力對碳酸鹽為主的可溶岩的溶蝕與侵蝕搬運與沉積作用之總稱。
二、喀斯特作用的化學過程
CO2 CO20 CO2擴散入水(水中CO2含量與溫度成反比,與壓力成正比) (1)
CO20 +H2O H2CO3 物理水合 (2)
H2CO3 H+ + H2CO3– 碳酸離解 (3)
CaCO3 Ca2+ + CO22– 鈣離子從晶格中游離(4)
CO22– + M+ MCO3
綜合 CaCO3 + CO2 + H2O 2 HCO3– + Ca2+ (5)
三、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條件(89頁)
(一)岩石要形成Karst首先必須
1、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的可溶性取決於其化學成份、礦物組成和岩石結構。根據岩石的可溶性可將其分為:
碳酸鹽類:石灰岩 方解石
白雲岩 白雲石
硫酸鹽類:石 膏
芝 硝
鹵化物類:食 鹽
鉀 鹽
從溶解度來看,滷性物質和硫酸鹽要比碳酸鹽類高。但地球上岩溶地貌為什麼主要形成於石灰岩地區,這主要是因為石灰岩分佈廣,厚度大。
就碳酸鹽類岩石的溶解性看,它主要取決於CaO/MgO.該比值越高,溶解度越高。
岩石的結構對岩石的可溶性也有重要影響。一般來說晶粒越小,溶解度越大。對於白雲岩來說,微粒的(CaO/MgO=2.15)相對溶解度為0.82。細粒的(CaO/MgO=2.11)為0.74。中粒的(CaO/MgO=2.02)為0.65。不等粒結構的岩石比等粒結構的岩石相對溶解度要大。.
2、.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決定於其裂隙度和孔隙度。一般的可溶性岩石的孔隙度較低,如表的石灰岩孔隙放在2—7%,對岩石透水性的影響較小,影響岩石透水性的因素主要是岩石的裂隙度。
岩石的裂隙度大小與岩石的構造、純度和厚度有關:
構造 張性斷裂帶,背斜的軸部和向斜的深部,裂隙度大。
純度 純度高,剛性強,裂隙易擴張深長。
厚度 厚度大,隔水層少,裂隙深長較大,有利於岩石的溶解。
(二)水的因素
1、水的溶蝕力,純水的溶解能力是極其弱微的,只有當有CO2加入時,水的溶解能力有很重要的岩溶意義。所以水的溶蝕力的大小取決於水中CO2含量的多少。水中CO2的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 大氣中的CO2 、有機成因的CO2 、無機成因的CO2
水中CO2含量的多少與水溫和大氣CO2的分壓力有關。水溫高,CO2含量少。水溫低,CO2含量高。大氣中CO2的分壓力越大,水中的CO2越高。反之則水中含量就低。
據研究CO2含量: PCO2=0.0003大氣壓 PCO2=1個大氣壓
0℃ 1.02 mg/kg 3347 mg/kg
10℃ 0.7 mg/kg 2319 mg/kg
20℃ 0.52 mg/kg 1689 mg/kg
30℃ 0.39 mg/kg 1250 mg/kg
溫度的影響: 有兩種作用,影響水中CO2的含量,影響化學反映的速度
壓力的影響:在土壤中PCO2的壓力高,CO2含量高,岩溶能力強。
水的溶蝕力隨深度增大而降低
2、水的流動性
在自然界不流動的水質很容易達到飽和狀態。但是由於流動性使不同濃度的飽和水溶液相混合產生混合溶蝕作用。故自然界的水才具有較強的溶蝕能力。
沿途溫度升高或壓力降低時,也會使水中CO2含量減少,故造成碳酸鈣的重新沉積,這就是洞穴中寬廣的地方沉積景觀豐富、而狹窄地方沉積少的緣故。
三.岩溶水的動態
在岩溶地區,地表水大多透過各種裂隙和孔隙進入地下,形成地下水流,故地表水比較缺乏,相反則地下水比較豐富。因此岩溶作用不僅發生在地表,更主要的是發生在地下。通常把可溶岩石內所含的一切地下水總稱為Karst水或岩溶水。
岩溶水的運動直接影響著岩溶作用的進行和岩溶地貌的形成,故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岩溶水具有多種形式,如孔隙水、裂隙水、溶洞水等。有的有自由水面。而有的呈承壓狀態。在被大河深切的岩溶地區,岩溶水根據他們的運動方向自地表而下可分為四個帶:
1、滲透帶:地表以下至豐水期潛水面以上,有利垂直洞穴發育
2、季節變動帶:豐水期潛水面至枯水期潛水面,豐水期呈水平流動,枯水期呈垂直流,發育垂直和水平溶洞。
3、水平流動帶:枯水期潛水面以下,直到低谷能補給河流的深度。水流呈水平流動補給河流、常年流動、並且有自由水面。十分有利於水平發育大規模的水平溶洞。
4、深部滯留帶:位於水平流動帶以下,水流動慢、水質交替弱、岩溶作用微弱。
參考資料:大學地理專業中的地貌一書及我導師的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