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曉楠筆記
-
2 # 暖心理
現在在一些論壇上,有一類主題,主要是年輕人發起的,可以簡稱為迷茫帖,主要表達的是對職業前景和人生走向感到迷茫。
人們為什麼會感到迷茫?
因為沒有目標,沒有方向,就好像站在十字路口卻不知該向哪裡走。
人會在什麼情況下感到迷茫?
當你的能力支撐不起夢想時,當你的收穫和付出不成正比時,當你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時,當你對自己失去信心時……
什麼樣的人不迷茫?
有兩種人不迷茫。
第一種從來都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從小到大都靠著強大的內心,朝著自己早早定下的目標前進。從來不會猶豫,更從來沒有過想要放棄。這樣的人群佔比很少,他們不需要迷茫。
第二種是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的生活,不管外界如何風雲變幻,他們都覺得自己眼下的生活是理所當然的,都覺得大眾常規就是最踏實的人生走向。他們過得很安然,也不需要迷茫。
迷茫的人怎樣才能不迷茫?
第一、為自己確立人生目標和方向。
1、 搞清楚自己想做的是什麼
2、 搞清楚自己能做的是什麼
3、 搞清楚自己該做的是什麼
4、 努力讓以上三點統一起來
第二:堅持自己的方向和目標,不忘初心,奮勇向前。
1、 確認自己的人生目標是正確合理的,相信自己能夠勝任自己的人生任務,不懷疑不洩氣。哪怕會走彎路,哪怕會被清零,也可以從夠走起。
2、 確認已經確定的目標是最適合自己的,堅決避免這山望著那山高。
第三:不要用“迷茫”來當做自己灰心喪氣和懶惰逃避的藉口。
-
3 # 明星菜總教頭
破解迷茫的法寶有兩點
1,做好人生規劃,先確定大目標,後製定小目標。
2,先做小目標,小目標做好了大的目標也就成形了,不多想做好這兩點就好。
-
4 # 達啦崩巴TING
1)正確認清自己,敢於試錯
不管是學習也好找工作也好,都要認清自己,不要妄自菲薄,把最優秀的東西拿出來,堅持的做下去。
2)做出清晰的規劃
人類有三大哲學問題,“我是誰?”“我在哪裡?”,而我要重點說第三個問題“我要到哪裡去?”。制定一個目標,如果你的目標在海的對岸,那要提前造船;如果你的目標在天上,那要提前苦練打飛機的本事。是去找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從一個底層做起,慢慢的積累經驗,還是繼續鑽研學術,進入更高一級的院校深造,獲得更好的平臺,這些都可以,我們考慮的問題最應該是: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3)調整心態,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
不管學習還是工作都要保持自信,保持積極的態度與身邊的人溝通,你會遇到新朋友,即使職場中受了點委屈也要及時調整心態,適應新的環境,讓自己井然有序。
-
5 # 享受每日分享
在你迷茫的時候,就說明你要學習的時候了,也相當於你遇到了一個平靜期的時間段了。加油,只要你相信你自己能做到的就可以。
-
6 # 兔子媽媽的後半生
我也在迷茫中,不過我知道我為什麼迷茫,我沒有目標,沒有計劃,一切都太隨性。有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忙碌起來就好了
回覆列表
我們之所以會迷茫,無非就是發現自己不夠成功卻又不知道該如何改變。當工作、愛情、人際關係等等都順風順水的時候,迷茫是什麼感覺?不存在的。然而,當你發現事情的發展與自己預期差距很大或者和某個人相比相形見絀的時候,迷茫的感覺悄然而至了。 有一段時間我也相當迷茫,讓我從中走出來的是李笑來的《把時間當作朋友》。
當我們把自己的人生拉長了去看,會發現在某個時點上我們認為很艱難的問題,回過頭去看根本什麼都不是。這本書告訴我的不光是時間管理,更是給出了自我成長的重要啟示,幫助我突破了迷茫期。
書中對我有比較大啟示的是一下三方面的內容:
首先,人是可以改變的。
俗語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我並不完全認同,因為至少從我個人的經驗來看性格是可以改變的。不說那些無法考證的例子,就談談我自己。
在學生時代,周圍人對我的評價都是比較內向,而現如今當我開玩笑說自己是個內向的人時,他們多會對我翻白眼。
而除了性格,根據研究同卵雙胞胎的心理學家們得出的研究結論:一個人的智商並不完全是天生的。在《把時間當作朋友》這本書中,李笑來主張,造成人與人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每個人心智的差異。
所謂“心智”指的是一個人各項思維能力的總和,用以感受、觀察、理解、判斷、選擇、記憶、想像、假設、推理,而後指導其行為。
《黑匣子思維》一書中作者將人分為兩種型別: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這固定型思維的人發現生活是無法掌控的,那麼大多數人的做法就是視若無睹。相反地,成長型思維的人會透過一次又一次小的改變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這樣不同的認知最終造成我們的時間質量大相徑庭,繼而又影響了我們的思維和行為,使兩者之間心智的差距越來越大。提升自己的心智有兩個好處,一是能夠正確地應對當下的迷茫,二是為突破迷茫期做更長遠的準備,有點厚積薄發的意思。
第二,和時間做朋友。
即使差距越來越大,只要我們願意就可以做出改變。這個改變的起點就是和時間做朋友,也就是了解自己、瞭解時間、感知時間,最終使自己以及自己的行為與時間“合拍”。
做時間的朋友是一件知易行難的事。比如,前段時間論文截稿,有的小夥伴老早就完成了,而我儘管早早地列了進度表,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推遲,拖到截稿前才慌慌忙忙地完成了論文。事實上,這也是心智差異的一種體現。
那麼,究竟如何做時間的朋友呢?我將李笑來的經驗總結為三點:
1. 記錄每天的時間開銷:運用“時間賬本“,記錄下自己完成每件任務所花的時間。當有了一定的積累,我們就能夠精確地去感知時間。
2. 製作合理的時間預算:羅列任務清單,根據平日的時間開銷估算自己完成每項任務所需花費的時間,然後為每項任務設定優先順序,使時間物盡其用。
3. 保留適當的時間空餘:做好自我管理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把24小時填滿。一方面,應當基於自己的需要分配時間,同時保持作為一個正常人所不可缺少的東西——如充足的睡眠、健康的身心等等。另一方面,要設定合理的目標。假設將每一分鐘都卡得很死,那麼當無法完成前一項任務時,勢必會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導致下一項甚至整個計劃週期內的任務都無法如期完成。
最後,談一談關於成功的認知。
成功學大行其道的原因是人人都渴望成功,但不得不承認不可能人人成功。由於資源的稀缺性,每個人所擁有的資源不同。成功本身也是一種稀缺資源,成功的機率是正態分佈的。
因此,我認為關於成功最值得注意點一點是,成功與否是比較而言的。
心智強大的人可以運用心智力量去分辨哪些快樂或者幸福是必須建立在比較智商的,而哪些快樂或幸福是無需比較同樣可以獲得的。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海倫凱勒等人即使遭遇了不幸,仍能堅強地活著;而另一些人卻因為看似毫不起眼的挫折變得一蹶不振。
《把時間當作朋友》讓我充分地認識到:一個人的成功與否,不是光是看我們20歲、30歲或者某個年齡段的成敗,只有在蓋棺的那一刻才能有個定論;因此,無論當下如何迷茫都沒關係,打破現狀的關鍵在於發現自己的需求,並且透過合理的時間規劃以及持續的努力去實現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