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源說

    因為吧這些人都是跟諸葛亮很親近的人,而劉備在起家的時候很早就只能靠諸葛亮,所以他也是為了體現一下自己的能力

  • 2 # 風從東方來163590821

    通常大家會想到同樣的問題,劉備傾國之兵(史上約為十一萬人,演義稱七十五萬不實)伐吳報仇,卻為何不傾國之謀勇隨行出征,實力不是更強大嗎?

    太公兵法雲:兵不用怠(怠慢,不積極,不支援),將必用忠(為將為帥必須是忠誠的,忠誠支援這個任務職事的)。否則,必會消極對待職事,影響積極進取。而以啟用新人及老將黃忠廖化等次臣為先鋒重將同伐吳國。卻將諸葛亮,趙雲,馬超,魏延,姜維等主力謀勇晾於一邊。這正是因為“將必用忠”之謂的核心內涵,必須積極忠誠本次職事的原故。

    《三國志》載,諸葛亮反對此次軍事行動。嘗言:若法正在,必能勸阻先主伐吳。

    趙雲也是反對此次征伐。

    馬超則是萬不能用。是安撫物件,不可以信之而授之以兵權。

    魏延則是劉備部曲出身,必要留置大後方以牽制其他。

    姜維者,諸葛亮的學生,必與其師諸葛亮一樣的態度,不支援伐吳。

    這就是“兵不用怠,將必用忠”在劉備伐吳行動中的用人具體指導思想體現。

    的確,不支援甚至反對去做某一件事的人,你捆上他一起去幹,他也會缺乏主觀能動性,沒有積極進取之心。無益於事,不如不要其參予其中。因為,一個人的謀或勇,皆出於本心和態度,單靠軍法亦無補。

    但劉備基於此,卻犯了輕敵之嫌,兼之不聽客觀規勸,逆勢而為,終有夷陵之敗。

    此天意乎?人禍乎?劉備之失也!

  • 3 # 伊耆角木

    都帶走了誰看家啊?何況這幾位分別都有應該留下或者不能帶出去的理由。

    一、諸葛亮更適合守後方理政、供應糧草

    在劉備在世時,諸葛亮很少參與軍事行動,往往都是鎮守後方。確保內部穩定,也能保證糧草供應充足。劉備入蜀時,諸葛亮留守荊州(後來因為戰事不力,龐統戰死才與張飛、趙雲一同入蜀)。奪下成都後,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諸葛亮又沒有參與漢中之戰,而是留守成都。劉備稱帝后,諸葛亮更是官拜丞相,保證蜀漢內部穩定,處理政務是他的本分。蜀漢政權也需要一個能壓得住的人呆在國都,既能震懾還不十分安分的益州本土勢力,又能保證糧草、軍需物資供應。

    二、趙雲反對伐吳

    對於劉備稱帝后不久就起兵伐吳,朝臣大多不太認同,但公然提出反對意見的卻也不多。趙雲就是其中典型。趙雲認為曹魏才是國賊,應該先北伐曹魏。而如果與東吳妄開戰端,容易陷入僵局,對蜀漢不利。劉備不聽,命趙雲督江州,留守後方。其實,撇開伐吳應不應該的問題,劉備的舉措也是正常的。畢竟,既然出兵了就要上下一心,一往無前。在軍中如果有一個堅持反對出兵的人在,于軍心不穩。

    三、馬超防範西北且伐吳無法發揮優勢

    馬超的任務在於防範西北羌胡。從小在涼州摸爬滾打,在西北素有威望的馬超,只要他在,北方羌胡就不敢有什麼風吹草動。何況,馬超擅長騎兵,而伐吳多山路、水路。只有步兵、水軍能發揮優勢。馬超去了顯然浪費。

    四、魏延鎮守漢中要地

    魏延的官職是漢中太守。劉備對魏延是充滿信任的,漢中之戰後,眾人都認為漢中太守的重任非張飛莫屬,連張飛自己也覺得志在必得,而劉備卻破格給了魏延。應該是認為他是鎮守漢中的最佳人選。漢中是蜀漢與曹魏爭奪多年的要塞,漢中如被曹魏攻下,蜀漢門戶大開,危及成都。劉備打東吳也要防曹魏,斷然不敢把鎮守漢中要地的魏延抽走。

  • 4 # 9紫氣東來

    晚上閒著沒事,隨便聊聊,劉備不帶魏延可以理解,他堅守著漢中,防魏國之軍突襲,長驅直入成都,造了劉備的老窩,不帶諸葛亮就沒有道理,因諸葛亮是首席謀士,而且主管軍事,即使是參謀長的身份,不上前線而搞後勤,那就應該當後勤部長,不該負責軍事,因此次戰爭非一般的小戰爭,是蜀國與吳國之間國與國的生死較量,劉備也有可能戰死沙場,像孔明這樣的軍事人才不去前線可惜了,即使打不了勝敗也不至於被陸遜小輩算計吧,那就是講孔明的後勤責任大於前線作戰,或者前線沒有孔明無關緊要,劉備放棄了諸葛的強項可惜了,而劉備每每作戰很少帶諸葛亮讓人難以理解…。馬超另保一方平安,趙雲是劉備保標,什麼樣的事比主人的生命還寶貴,沒了主子還打個屁天下,也算不幸之中的大幸劉備雖敗得很慘還算逃了個性命回來,這裡很多事就是一個迷,誰都不知道劉備怎麼想的,放著名將不用自己去衝鋒陷陣。畢竟是一國之主的身份,劉備可以留守,讓孔明去夷陵前線不是更合適嗎?孫權怎麼知道讓陸遜統兵的呢?兵來將擋才合乎邏輯呢!

  • 5 # 中孚鑑

    劉備因為關羽之死,堅決要為關羽報仇,於是帶領大軍征討東吳,然最終在夷陵之戰時,劉備卻被吳軍大敗。劉備本人也在退到白帝城之後,沒多久就離開了人世。

    而劉備在征討東吳時,在夷陵之戰中,卻沒有帶諸葛亮、趙雲、馬超、和魏延。他們都是很有能力的,為什麼劉備沒有帶他們呢?

    劉備不帶他們,因為他們都有別的重任,當時天下三分,並非只有吳蜀兩家,還有強大的曹魏,劉備不能因為征討東吳,而讓曹魏趁機進攻蜀地。

    同時諸葛亮和趙雲出於為蜀漢的未來考慮,是反對征討東吳的,無奈劉備的堅持,他們的反對沒有起到作用。劉備覺得他們反對,所以也不打算帶上他們。

    再則劉備帶兵征討,蜀漢本土還是需要人鎮守的,這個人諸葛亮最合適,而趙雲對劉備忠心耿耿,讓趙雲輔助諸葛亮鎮守本土,這也是最好的方法。

    不然若曹魏趁劉備征討東吳之時,趁機攻打蜀國,劉備不提前做準備那就會讓蜀漢出現很危險的局面。

    當時魏延鎮守漢中,以防止曹魏對蜀漢不利,而馬超當時鎮守西涼之地,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沒有帶上諸葛亮、趙雲、馬超和魏延。

  • 6 # 福之富也

    首先,蜀漢能帶兵打仗的人不多,必須有一位守著大本營,關係蜀漢的命運之地,必須有一個實力超強之人,非諸葛亮莫屬,故而諸葛亮不能隨軍出征,但是親信全部出征劉備又當心不下,讓自己的保鏢趙雲來保護自己唯一的骨血劉禪,從而也給諸葛亮留一個大將。魏延需要守衛漢中要地,不能離開,馬超需要震懾羌兵,上四位皆不能出征。劉備帶七十萬大軍有馬良黃忠跟隨本萬無一失,可劉備心太過於急,仇恨迷失了雙眼,豬油蒙了心,導致求勝心切致大敗

  • 7 # 電視劇裡看歷史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

    夷陵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三大戰爭中的最後一次,參戰雙方是地處揚州荊州的東吳和地處兩川之地的劉備,戰爭的結果是劉備先勝後敗,數萬大軍盡喪,失去了角逐天下的能力,而東吳也消耗了多年積聚的錢糧,此戰之後,吳蜀兩方重新盟約,中國南方的局勢暫時平穩下來

    其一,夷陵之戰趙雲諸葛亮他們都是不同意的,他們認為當時孫劉結盟利大於弊,燃眉之急依舊是聯吳抗曹,並且是自己講錯在先,不能由於關羽一人就撕毀盟約

    其二,劉備禦駕親征在外,益州方面就必須要有自己極度信任的嫡派坐鎮益州,以防有變。諸葛亮和趙雲一文一武別離掌管朝政和成都護衛作業,穩定益州局勢,才能讓劉備毫無後顧之慮的在外作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德邦物流搬運工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