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戎39
-
2 # 吉月文
這個問題其實非常敏感。不僅涉及到思想文化領域,其實還涉及到政治領域。下面只能在比較窄的範圍之內簡單談一談。
首先,從晚清時期開始,如何面對傳統文化以及傳統思想文化中核心代表的儒家,歷來是一個爭議不休的問題。這實際上是導致目前在應對此類諸如南韓利用中國傳統文化申遺的時候最大的一個尷尬。因為本身目前為止國內還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官方共識。
中國近代的積貧積弱使得很多人遷怒於傳統文化,覺得否定傳統文化,全面西方化是中國發展的必經之路。儒家作為傳統文化的核心更是眾矢之的。堅持傳統的,往往被冠以守舊派老古董之類的名號。社會主流對於儒家傳統文化是持否定態度的。
隨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亞洲四小龍的崛起以及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傳統文化束縛中國發展論,受到了否定,並且還有學者提出儒家文化思想,對於亞洲四小龍和中國大陸來說是崛起過程當中的關鍵因素。無論如何,儒家至少摘掉了阻礙中國發展的帽子,但關鍵問題在於此時早已失去了官方正統地位,這個時候尷尬就出來了。在歷史上儒家文化被視為垃圾,扔進了垃圾桶,現在又要把它撿回來。關鍵是其他國家卻把儒家文化當成了歷史文化傳統。做一個比喻就好像家裡原來有個老物件,後來覺得又大又舊,佔地方還沒什麼用,結果就扔掉了。被鄰居撿了過去,之後有個古董商過來,準備出高價收購,這個時候雙方就出現了爭議。實事求是的說,最關鍵的問題還是自己不識貨,把自家的老古董當成廢物扔了出去。
其次,南韓申遺的行為本質上是小正統思想在當代的一種體現。在泛東亞也就是現在的地理意義上的東亞以及部分東南亞國家,這樣一個地理範圍內,中國是長期以來無可置疑的領袖和主導者。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形成了以自身為核心的正統思想理論,也就是以中國為主,其他為輔的這樣一種意識。但是周邊其他國家尤其是受中國影響比較深的,日本,南韓和越南等國,也形成了以自身為核心的小正統意識。以北韓為例,將自身視為正統,而將日本視為蠻夷。在明朝滅亡以後,李氏北韓在承認清政府的正統地位之外,還是做了一些小動作,將清王朝視為蠻夷,而自己視為中華的代表,自詡為小中華。這種思想在晚清時候曾經一度發酵,但由於日本殖民的深入,所以沒有氾濫開來。而隨著戰後南韓的獨立,這種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和南韓本身的民族主義思想相結合。南韓的很多學者,縱使不是在野史學的代表,但也對於爭奪儒家文化的繼承權和主導權很有興趣。而在野史學表現的更為直接,直接將南韓塑造成中國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者。這種意識能夠發展,除了南韓在二戰以後的發展以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中國方面的縱容導致的。
有少部分華人認為南韓此舉,其實對中國沒有任何影響,反而有助於儒家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推廣,畢竟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敘述來看,南韓人自己也承認這是中國儒家文化影響的產物。這種觀念沒有看到南韓人背後的思想動機。儒家文化的發源地當然是無可爭議的。但是南韓人完全可以作為儒家文化的繼承者,乃至唯一繼承者而被世人所熟知,從而將中國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完全排擠掉。這才是此次申遺對於中國來說最大的一個警鐘。
在野史學就是讓華人異常憤怒但又哭笑不得的,以編造史料出名的南韓民族主義知識分子構成的歷史敘述。嚴格上講他們都不是歷史學家,也不被南韓主流歷史學派所接受。但是對於南韓社會的思想文化影響還是非常巨大的。並且從近年來的發展趨勢看,在野史學有從邊緣轉向中心的趨勢。憑藉著對於南韓中下層民眾的巨大影響力,在野史學的敘述和思想觀念,也開始影響南韓主流歷史學派。諸如上海都是南韓統治的地圖等相關的言論,都是這個學派的傑作。
最後,談一下儒家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問題。在整個近代時期,儒家的發展是處於一個嚴重低谷的狀態。解放以後,國內學者受限於政治大環境在這一領域沒有什麼值得肯定的貢獻。反倒是少部分在境外的學者,在這方面有了一定的探索。改革開放以後,此類學術思想回傳大陸,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儒學在大陸當代的復興。不過實事求是的講,對於儒學的社會功能和歷史定位問題,現在還在一個爭議期。而且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是沒有辦法給出結果的,這是中國特殊的社會制度導致的。一個很明顯的表現就是官方對於南韓的這種行為表現的要比民間淡定的多。但正是這種繼承與發展的困境,實際上給了南韓極大的發展空間。
回覆列表
首先宣告我學歷不高,不是讀書人。回答這個問題前,要弄清楚儒家文化的源頭及分佈。二千多年前的孔孟是儒家文化的開山之祖,歷經我中華歷朝歷代發揚光大,傳承之今。可認說儒家文化是華夏文明的主流,因些流傳到整個東亞不足為奇。猶如華夏文明是長江黃河,其他傳承儒家文化的東亞他國不過支流而已!緇珠之光可見一孔,可與日月之光輝可比擬的嗎?中華民族之掘起乃是世界潮流!南韓不過是潮流中的滴水而已!井底之蛙聲之大!看到的卻洞天!巨人腳下的半塊指甲蓋不過是古國夜郎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