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醫之痴
-
2 # 趙醫生216597905
民國名醫張錫純曾經論述,若其下焦陰分既虛,而陽分亦微有不足者,其人上焦常熱,下焦間有覺涼之時,宜治以《金匱》崔氏八味丸,以生地易熟地,更宜將茯苓,澤瀉分量減三分之二,將丸料分作湯藥八劑服之。
-
3 # 玉楸堂主
上熱下寒其根本在於中氣運轉不利。
中氣運轉,君相二火隨肺氣降斂而溫腎水,則上清下溫(上不熱,下不寒)。
中氣運轉不利,肺氣失降斂之職,君相二火升炎,則生上熱。二火不溫腎水,必生下寒。
火不降的主要原因在於肺不降斂,而肺不降斂的原因在於胃土逆升。脾胃(己土,戊土)為中氣之核心,脾升胃降,中氣迴圈。胃土不降,阻斷肺金降斂之路。
脾為己土,以太陰主升,胃為戊土,以陽明主降。五行之土喜燥惡溼。燥為陽為動,溼為陰為靜。土溼則胃陽衰而脾陰盛,中氣執行不暢。
追根溯源,上熱下寒的癥結在於土溼胃逆,阻礙肺金降斂二火之路。
治療的根本方法是:燥土降逆,溫下清上。
茯苓,澤瀉,甘草,丹皮,白芍,半夏,乾薑,附子,川椒等為之使。
-
4 # 古中醫原理
其實比較簡單從中焦解,上下通暢,就會下暖上涼,回到正常狀態,不玄。中焦瘀堵,胃虛寒,上下阻隔,是現在人通病,疏通中焦,讓該上的上,該下的下。
-
5 # 三隻大猴
上熱下寒:
為什麼會出現上熱下寒?因為上面動得太多。眼睛老在動,看手機;嘴巴老在動,吃各種各樣的垃圾食品,喝各種各樣的冰鎮飲料,服用各種各樣的抗生素;腦子老在動,各種念頭潮水一樣襲來,操心完國家大事又操心自個小事……
唯獨不動的就是下半身,老坐著。
上面動的太多,血不足,氣有餘便是火,這火本來可以引到下面,溫暖我們的手腳,但由於久坐與飲食的原因中焦脾胃不通了,火被阻擋了,咋辦?只好反彈上去唄,於是出現了上熱下寒。
天地有大宇宙,地氣溫煦向上,天氣下降,天地交泰,才有了萬物生靈。人體也有自己的小宇宙,心火要往下走,溫暖我們的下半身,腎水要往上走,滋潤我們的上半身,這樣我們的身體才會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平衡,就像太極圖一樣,是為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
具體來說,上熱的症狀是:動不動就上火,臉上長痘痘、口腔潰瘍、喉嚨痛、眼乾眼澀是常有的事,有時還牙齦出血,流鼻血……
下寒的症狀是:大便不成形,便溏,腰膝酸冷,手腳冰涼,尿頻,還有宮寒痛經……
簡單來說,上熱下寒就是由於中焦不通、陰盛於下、虛陽上浮導致的一系列症狀。
小夥伴們一定要記住一點:上熱下寒並不是你真的陽虛得厲害,而是身體裡的火沒有被利用起來。真正陽虛的人全身都會是一片寒涼的跡象,而不僅僅是下半身。
上熱下寒到底怎麼調理?
張仲景不僅給了我們思路,還給了我們方子,善哉善哉。
-
6 # 青青草原的羊
下焦的代謝慢,不迴圈。建議運動配合按摩,平時可以慢走散步,這個時間得夠,一次要半小時左右,按摩也可以促進迴圈,可暖的排寒排溼的效果不錯,下肢冰就可以擦可暖,操作方便,效果明顯,堅持用可以調理體質。
-
7 # 奇妙的本草
夏天給人炎熱的感覺而冬天則是寒涼的代表,這個“熱”與“寒”是兩個十分極致的感覺名詞,但是卻可以在身體上同時的表現出來,即中醫上的“上熱下寒”,那麼“上熱下寒”究竟是什麼疾病的病症表現?一般情況下上熱下寒的體質會引發什麼不適的症狀?
其實從字面上去理解“上熱下寒”就是人體的身體同時存在寒熱之症,即上身因為上焦虛火旺盛而有上火的熱證問題,下半身卻非常的懼怕寒涼且有手足冰冷的寒症的表現,而傳統的中醫認為上熱下寒的體質導致人體陽盛於上且陰盛於下,是非常典型的“心腎不交”的中醫問題。
人體肝氣疏散受阻則會導致肝火旺盛並助長心火,而且上身脾胃運化無能就會進一步加劇心火旺盛問題並使上身燥熱,同時心火旺盛十分容易損耗腎水和導致腎陰不足並使下身寒涼,目前上熱下寒屬於寒熱夾雜的問題並會引發較為特殊的症狀表現。
上身“熱”症狀:熱火攻於上身並使人體面部容易發紅生瘡和長痘痘粉刺,眼睛紅腫疼痛乾澀,常常感覺口乾舌燥並伴有口腔潰瘍、牙疼等問題,而且十分容易流鼻血,咽喉會有疼痛幹癢的不適。
下身“寒”症狀:下身的手腳常常過於冰涼並伴有腰膝痠軟的症狀,也會因為腹部受涼而頻繁的拉肚子或者便秘,手腳異常冰涼也會引發失眠和渾身無力的症狀,特別是女性會因為下身寒涼而有痛經、月經量減少等月經不調的問題,而男性則由yin囊潮溼冰涼的不適症狀。
生活中缺乏運動、憂思過度、飲食不當等都會促進上熱下寒體質的形成,如果不及時調整則會打亂機體陰陽平衡的狀態並引發不適症狀,那麼生活中如果有上熱下寒的體質又該如何緩解?
一、飲食的調理
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往往會加重上熱下寒的問題,所以上熱下寒體質的人群要嚴格的控制自己的飲食,建議日常飲食要清淡且注重營養的均衡搭配,忌食一切辛辣刺激以及寒涼生冷的食物,特別是啤酒要少喝雪糕要少吃,日常食物最好水煮或清蒸而不要煎炸或燒烤。
二、生活的調理
上熱下寒患者在日常生活應該順應身體器官的作息時間而不要頻繁的熬夜,保證充足睡眠才可以使肝膽經氣順暢並改善上熱下寒的問題,並且平時要避免過度勞累而要做到勞逸結合。另外上熱下寒體質的人可以適度的參加運動,一般像慢跑、游泳等有氧運動都有助於引火下行。
三、中醫的調理
很多人認為上熱下寒就需要儘快大補特補才可以,但其實大補特補只會加重上身燥熱和下身寒涼的症狀,因此建議上熱下寒體質的人群要注重緩慢的調理,可以諮詢中醫師並針對病症服用中藥或進行針灸和按摩等治療,也可以在睡覺前用中藥材泡腳,長期堅持可以促進身體發汗並使腳底經絡暢通,能夠顯著的調節上熱下寒的體質。
參考文獻:
喬紅偉 劉納文,《上熱下寒之汗證案》,中國針灸,Chinese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2019年05期.
回覆列表
上熱下寒,中醫認為多屬腎陽不足所致……
應以溫補腎陽、引火歸原、化氣行水。
可用《金匱腎氣丸》調理組方:熟地黃、山萸肉、淮山藥、丹皮、茯苓、澤瀉、熟附子、肉桂。
方解:
熟地黃、山萸肉補益腎陰而攝精氣;
山藥、茯苓健脾滲溼;
澤瀉洩腎中水邪;
丹皮清肝膽相火;
而熟附子、肉桂則補命門真火,引火歸原。於是腎中真陰真陽皆得補益,然後陽蒸陰化,腎氣充盈,而諸自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