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81797315485
-
2 # 使用者6846090107206
製造費用分配計入產品成本的方法一般有生產工人工時比例分配法、生產工人工資比例分配法、機器工時比例分配法、按年度計劃分配率分配法等。
生產工人工資比例分配法是以直接計入各種產品成本的生產工人實際工資的比例作為分配標準分配製造費用的一種方法。
生產工人工時比例法簡稱生產工時比例法,是按照各種產品所耗用生產工人工時的比例而進行分配製造費用的一種方法。生產工時一般是指實際工時,也可以用定額工時計算.製造費用分配率=製造費用總額÷各種產品實際生產工時總數或定額工時總數 該種產品應分配的製造費用=該種產品的實際生產工時總數或定額工時總數×製造費用分配率
分配的計算公式:
製造費用分配率 = 製造費用總額/各種產品生產工人工資總額
某種產品應負擔的製造費用=該產品的生產工人工資數×製造費用分配率
例題】某公司生產甲、乙兩種產品,本月共發生生產工人工資112300元,其中甲產品生產工人工資67500元,乙產品生產工人工資44800元;本月共發生製造費用336900元。
要求:按生產工人工資比例分配製造費用,編制分配製造費用會計分錄。
【答案】
一、按生產工人工資比例分配製造費用:
1、分配率:336900/112300=3(元/元)
2、甲產品應負擔的製造費用:3×67500=202500(元)
3、乙產品應負擔的製造費用:3×44800=134400(元)
二、編制分配製造費用會計分錄:
借:生產成本——甲產品 202500
——乙產品 134400
貸:製造費用 336900
我不是大神,只能根據工作經驗談一談。
實際成本受各成本因素變動影響,成本結果也時常會是不穩定的,並且核算量太大,涉及多專案時,歸集分配實在太頭疼。
(題主要求分錄,我都簡寫)
1、材料購入
借:材料
貸:應付暫估 (後續來票衝暫估)
2、領用材料,發放工資, 歸集並分配製造費用
借:生產成本(領用材料、發放直接人工工資)
貸:材料/應付職工薪酬
借:製造費用(折舊機物料消耗間接工資等等)
貸:累計折舊/應付賬款/應付職工薪酬等
以上為歸集,接下來分配,分配方法結合實際選定,材料佔比重很大,就按材料成本比例分配,要麼就是機器工時或者人工工時分配,這些資料需要製造工程提供理論資料(這些理論資料也是標準成本理論基礎),注意有的工藝存在互動分配。
借:生產成本(製造費用分配進來)
貸:製造費用
3、完工入庫
借:半成品/產成品
貸:生產成本
半成品領用參考材料領用,完工入庫核算有的企業從簡會有約當產量法,月末無在製品核算法。
4、銷售
借:應收賬款
貸:收入及稅金
借:主營成本(有資料基礎細分到料工費也行)
貸:產成品
這一點要考慮是產成品庫存採用先進先出法出庫,還是加權平均法出庫,出庫單價不一樣,當期損益不一樣。
接下來基於ERP說標準成本(手工的話很多差異生產當時不能及時收集):
首先要建立標準體系,BOM,節拍,根據預算確定產量(不可能預算產量超過理論最大產量,不然要加裝置投資),機器工時,人工工時,折舊預算金額(根據資產投資金額及折舊方法預算)、其他制費預算金額(電費輔料各種制費支出包括出差都算,分類別預算好),可見標準成本的建立是在有一套預算資料基礎上。
根據BOM確定標準用量,根據合同價格確定採購件標準成本,標準材料成本建立。
根據人工工資及製造費用總額,以及工時總額,標準人工費率和標準制費費率確定,標準人工成本,標準制造費用建立。
累加成本,製造件一層一層成本累加,父級標準成本形成。
現在,在標準成本作業下,我們開始生產了:
借:材料(標準的)
貸:應付暫估
實行年度定價的企業,訂單價格應該等於標準成本,否則,按市場行情估計,會有以下差異:
借:採購價差(正差或負差,所有差異都有可能正或負,下同)
貸:應付暫估
來票,假如訂單價格和開票價格有差異(一般相符,但難以避免小數位差)
借:應付暫估/發票差異/稅金
貸:應付賬款
採購價差可以考核為什麼會超出標準採購價格,需要分析。
生產領用都按標準走,報產入庫都按標準走:
1、材料領或半成品用
借:生產成本
貸:原材料 /半成品
2.、報產入庫
借:半成品/產成品(料工費)
貸:生產成本/人工和費用標準吸收
3、實際工費發生
借:各工費科目—實際發生
貸:應付職工薪酬/應付賬款/累計折舊等
4、加工差異
報產過程中可以修改標準用量,比如材料是用kg計量成本,例如鋼材,我們知道鋼材做成零件,面積大小固定,但厚薄不一定固定,厚度有公差存在,就會有重量差存在。
比如BOM是用A材,材料批次發現有問題,臨時用B材替換,AB有價格差異或者重量差異,也會形成報產差異。
借:材料成本——加工差異
貸:原材料(重量差或AB材差)
有報廢
借:材料成本——廢品支出
貸:材料/半成品/產成品
假如有外委過程:該外委而沒有外委,也會有差異。
假如設變,物料庫存切換,沒有關閉原生產工單,沒有修改Bom,沒有重新累加成本繼續按原工單報產的話,就會產生一系列差異(我也會犯這種錯,都是淚,但可以解釋)
這些差異都會反映為什麼沒有按設計的標準走,差異金額有多大,差異原因是否可以接受,跟員工KPI是否相關。這對預算執行會產生影響,差異原因分析如果大到有必要調整標準,則允許調整,一般情況下,標準一年不變。
所有的差異都會在月末轉入損益。其中制費的差異轉出如下
借:制費——轉出(制費實發生際借方與制費吸收貸方之差)
借:損益科目(正差或負差)
實際上走到這一步,產銷平衡的前提下,大家可以看到,標準成本已經還原到了實際成本,比實際成本更讓人清晰的是標準成本下列出來了各種差異,對下一步生產執行提供了指導。假如產銷不平衡,當月超支的債當月就還在損益表了,不會跟隨銷售的發生遞延到銷售月,對於流動性的管理層來說,更加公平,不存在前任的管理失誤當任來買單,當任的問題遺留到下任的事,資料反饋及時行高於實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