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燃燒的島群
-
2 #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在明治維新時期,小日本在國力上大踏步的拉開了與大清的距離。明治維新,讓小日本成為首個砸開西方列強套在身上枷鎖的亞洲國家。在工業、科技、軍事、社會制度方面,取得了輝煌、而對世界影響深遠的成果。使這個閉關鎖國、閉目塞聽的國家,一躍成為參與分贓大清國的新生強國。
這其中有許多國制、政制方面的原因,也有經濟、文化、歷史、甚至習俗方面的緣由,但人的因素,應該是起了比較主要的作用。在這其中,又以明治天皇所起的作用為最大。
借介紹倭寇的天皇之便,大略瀏覽一下小日本的政治架構,與大清的政制作個比較,並試圖找出日本維新成功的原因。
天皇在近現代的小日本,已變成了一種不可褻玩的信仰存在。但在四百多年以前,天皇連世俗大名的威風都不如,他像神一樣,被孤獨地供奉在倭寇民眾的意念裡。
極象中國漢末的漢獻帝。天皇唯一的作用,就是被挾制以令諸候(日本叫大名),雖然在日本的戰國時代之前,一直是以天皇為中心的氏族社會。公卿、武士等貴族,基本上與天皇同族。
到了戰國時代,日本全境竟七七八八地散落著二、三百個國家。當然,這與日本列島有一千多個小島嶼,以及與大島之內多山有關。星羅棋佈的島嶼和山勢險峻綿延,很自然地遮蔽J陸上各藩之間和海島各藩之間的交流。
那時小日本的政冶架構是極為落後的氏族制度,雖說不至於茹毛飲血、鑽木取火,但沒有中央政府、沒有郡縣制度,只有近三百個散沙般的藩國。大名們雖以擁有天皇血統為榮,但不過以血統公示百姓,來證明自己權力的正統性。
換句話說,此時的日本,連師從我大中華的資格都沒有。小小的島國,三百多割據藩國,且各自為政。與中國的強大的中央集權制相比,那是太差勁了。
當然,他們最終還是學了,學得還挺虛心。經過漫長的歲月,日本進入德川幕府的統治時代。這個時代歷時265年,跨度大概從明崇禎年間至清同治年間。
日本與大清一樣,奉行閉關鎖國、排外攘夷的國策。西方列強自然會像對待大清一樣,不惜以武力攻擊日本,逼其向世界開啟她的國門。這是日本唯一與大清一樣的地方,其它的,不過形似而已。換句話說,日本是中國的衣缽傳承者,不過是對日本的誤判而已。
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馬休•佩裡,率艦隊駛入江戶灣,向日本遞交要求開埠的國書。佩裡率領區區的四艘艦船,因塗成黑色,卻被恐慌的日本人稱之為“黑船”,這就是有名的“黑船事件”。
次年,德川幕府被迫簽定了喪權辱國的《神奈川條約》。其後幾年,德川幕府因多次簽訂不平等的條約,被長州、薩摩、安藝三藩領導的民眾聯合推翻了。此刻,末代幕府將軍德川慶喜,不得不向明治天皇實行“大政奉還”的權力移交。
日本是個奉行神道教的國家。即便天皇淪為漢獻帝,在民眾心中,仍是神一般的存在。三藩很聰明,扯虎皮作大旗,不走幕府尋常路。他們請出了15歲的明治天皇,宣佈“王政復古”。
此舉讓日本民眾齊聚三藩的旗下,天皇大權在握,三藩也各有斬獲。上面說的,都是維新之前的事,天皇在維新之前的重大作用,由此可見一斑。幕府時期雖是對外懦弱、對內鎖國,其實,日本社會卻是趁著這個時期,為明治維新做足了準備。
舉個例子,以中國的中央集權制的標準來看,日本從來都是鬆散的封建割據的政治形態,即便是在幕府將軍強力的統冶時期,他們對社會的管制,也遠沒有明清時期,對社會的管制嚴厲。
不過這種狀況,反而為小日本跟蹤、師習西方科技和民主思想,提供了天然的寬容。換句話說,小日本學不了中國中央集權制的精髓。只學個不三不四、不倫不類。
然而,正是這種不三不四,讓小日本的外表看起來,象極了大清的中央集權制,同時她的閉關鎖國,更誘使我們加強了這種錯覺。
實際上,從師習中國政制的角度來說,小日本從來不是一個優秀的學生。其內在的政治、文化、社會架構,根本不是中國明清的底子。所以,轉型為資本主義的東亞強國,僅用了短短的幾十年。這是日本超越中國成為新生列強的根本原因。
日本人確實很團結、也很努力,但決不是神仙。如果不是這樣,那為什麼大清也有戊戌變法維新,為什麼就轉不了型呢?日本因薩摩藩與英國的戰爭而轉型,大清也有第二次大沽口戰爭,僧格林沁還重創了英法聯軍,大清怎麼也轉不了型呢?所以,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還是要遵循的。
同時,也表明在明治維新前,日本其實已經具備了維新成功的大部份條件。日本在德川幕府中後期,其在經濟和社會制度發展方面,就全面超過了大清。尤其是在經濟金融體系方面,甚至比當時歐洲也亳不遜色,只不過其閉關鎖國的表象,令東西方都做出了日本象中國的誤判。
比如說,日本產生了當時最早的期貨市場——大阪米市(股票的K線就來自於大阪米市);幕府和各藩也都早就有類似現代財政赤字和公債發行的歷史; 在科技文化方面,即使在閉關鎖國時期,也竭力透過長崎這個唯一的視窗,象雷達一樣,苦苦地鎖定歐洲科技文化發展的回波。
在近代史上,小日本的明治維新,一直被看成莫名所以的奇蹟。幾十年來,從一個藩國林立的封建弱國,一躍成為東亞的強盜;從中國的學生,到歐洲的學生,進而取得了日清、日俄戰爭的勝利。這顯然離不開明治天皇在繼位次年,就迅即開展的明治維新運動。
在這個運動中,實際上,任何單個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其中當然也包括天皇。但明治天皇的表率和模範作用,顯然又強力地引領了維新運動的方向和力度。
說一件事,當時大清的鐵甲艦,無論是在噸位、火力上,都執世界之牛耳,比之世界第一流的英國艦隊,也是差不了多少,比之於小日本,那簡直是超越的太多。
這種情況,對明治天皇的刺激是巨大的。 國庫沒有資金建造大量的軍艦,他就決定從內庫中,取出30萬日元資助國家去建造。並向國民公開宣佈,縮減宮廷開支,停止一切歌舞和娛樂,皇室不再追求享受。不僅如此, 天皇還決定,每天少吃一頓飯,來資助海軍的建設。
這個決定!對日本全境和各階層的震撼,遠比天皇一次拿出多少錢來,更為鼓舞民心士氣。
試想,如果連天皇都開始省飯錢,那麼整個大和民族,還有什麼,是不可以捨棄的呢?同時,也在告訴國民,皇室對維新的態度是不可動搖的,也是竭盡全力的。
天皇在日本人心目中,本來就是天照大神,再加身教遠甚於言傳。如此一來,各級官員和民眾便再無推託的理由。接著日本人就全瘋了,整個民族在爆發式地變態聚能,全力以赴地建設聯合艦隊和強大的國家暴力機器。
然後,然後就是,大家看到的猖獗軍國主義,在日本和亞洲的橫行霸道。
回覆列表
維新派的若干大佬共同作用的結果,日本向來很少出現個人獨裁,豐臣秀吉勉強算一個,而是以家族或利益群體為單位的群體獨裁,也可以認為是精英獨裁,維新中的薩長之爭,二戰中的陸海軍之爭,也是這種利益群體共同作用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