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創新炎黃

    《漢字筆順兩種研究方法,筆順也是一種書法創新思路》

    一、筆順不光是小學生寫好字的技術,更是書法創新的門路;

    什麼是筆順:就是漢字筆畫“順右手”書寫的先後順序。為了“順右手”,人們總結了主要的筆順規則:“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先橫後豎,先撇後捺,從外到內,從內到外,先裡頭後封口,先中間後兩邊”。

    規定雖然有了,但是,對漢字筆畫筆順的認識是一個過程。透過研究和資料分析發現,筆順的研究方向有兩個方向:

    一個方向是按照漢字構字法與字型演化組成來研究確定漢字中筆畫的先後順序。另一個研究方向則是依據右手書寫的生理學過程(是否書寫順手、是否書寫快捷)來判斷一個字的筆順。

    值得強調的是,中國漢字的造字是照顧右手寫字習慣的。猜想不是老祖宗們偏心,只是人們絕大多數習慣於右手寫字。

    圖:作品中"有“字"先撇後橫"筆順讓"有“字風格與別的字極不一樣。原本的筆順在書法家手反其道而行之,這樣的書法作品還多出了一種不一樣新意。

    二、在規範漢字書寫中,筆順承擔了“科學”與“傳承”雙重壓力;

    筆者記得小時候學到的筆順與現行小學教材規定的筆順大不一樣了。尤其是有些字的筆順的變化純粹顛覆了個人的記憶。現代漢語規範字釋出以來,規範漢字的筆順相對穩定。穩定的筆順規則保證了楷書的規範!

    但規範字的規定筆順和書法書寫中的筆順差異特別大。

    書帖中的"有”字,在規範字中規定"先橫後撇",在行書與行楷書中,大家基本按照"有撇後橫"的筆順書寫。筆者推測其楷書寫法更多是為了行雲流水地“好看"。而到了行楷行書草書範疇,能打破常規的筆順,你可能就能創建出不一樣的書法作品!

    三、在書法世界,筆順只為“流暢”服務,筆順為了“字美”而生;

    當然行書作為"楷書"的快寫體,行書的筆順規則完全是為了提高行楷與行書作品的書寫流暢度與快速性。

    科學地規範筆順規則,對於漢字書寫傳承有一種積極作用,至少保證了漢字的標準化。但是在書寫書寫過程中,筆順同樣也是書法創新的一個切入點。筆順研究在書法中可以改善書寫速度,還可以改變書法的流暢形態。

    在楷書書法中,一個字不同筆順形成的筆勢筆力各不一樣,筆順反倒可以促成不同書法藝術風格。

    在行書草書書寫創作中,筆順的運用更是豐富多彩。變通的筆順帶來的更是行書草書作品的千姿百態。

  • 2 # 有道書法

    打基礎趁早,尤其寫字的筆順,是有嚴格要求的,所以,作為孩子來講養成良好的正確的書寫習慣格外重要。

    若果書寫時筆順錯誤,結構就無法穩固。只有正確的書寫,才能確保結構美觀。

  • 3 # 秩和律師147753

    首先,給出否定答案,筆順沒有必要太嚴格。

    就拿你說的毋字,也有不按照你那樣筆順寫的。比如毛澤東,就不那樣寫毋字,他是豎折,撇,橫折勾,橫或者豎折,橫折勾,橫,撇。

    根據這個字,如果你沒有看見,你根本無法判斷,是先寫的一撇,還是後寫的一撇。

    那麼,古人寫字,先後順序,是否有規則?當然有。只要我們符合這種規則,這個筆順就是好的。從大原則來說,筆順的目的是方便書寫,使這個字寫起來更快,更新漂亮。筆順口訣,無非就是迎合這個原則。

    筆順口訣很多種,雖然用詞不同,但內容基本相似。

    這裡,我將我家傳口訣,提供出來,與大家分享。

    先上後下,先左後右。先橫後豎,先撇(長撇)後捺(橫)。

    說一下,這個捺,包含橫。比如有字,實際上,應該先寫撇,後寫橫。左字等字,都是如此。但是教學大綱順序,是先橫後撇。

    長撇過去,筆勢正好方便寫一橫。所以古人是先寫撇,後寫橫。

    一個字,如果就是兩畫,比如二、十、草書行。那麼,根據口訣,誰也寫不錯,對不對。但是,一旦筆畫多了,對於字組成部分理解的不同,筆順就發生變化。比如王,如果我們理解為一個整體,那麼筆順就是一橫一豎一橫一橫。因為這樣理解,一豎在第二橫之上,當然先寫。假設我們理解為一橫加個土字,那麼筆順就是一橫一橫一豎一橫。因為,土字,需要先寫一橫,後寫一豎。

    先進人,後關門。先中間,後兩邊。比如母子,古字不是兩點,是一豎。那麼這一豎就要先寫。雖然橫折勾從起筆來看,他在上,也在左,但是必須先寫,他得先進去,然後才可以橫折勾,封上門。但是,毋字的一撇,不受影響,為什麼呢?我們後面說。比如水字,小字。但是,豐字中字等,中間相交的字,不適用,為什麼?我們也得後面說。

    還有兩句口訣,沒聽別人說過,只聽我父親說過。這兩句口訣就是:

    衝過去,殺出來。

    一個字,要是有衝進去,衝過去的筆畫,他應該在關門和擋筆之前先寫。比如由字,他必須在最後一橫前寫成。不像中間一橫,你可以在一豎前寫,也可以在一豎後寫。這就是衝進去,要先寫。比如生字,這一豎必須在最後一橫前寫。

    殺出來是啥意思,就是一個筆畫,如果殺出包圍,或者說阻擋,那他要最後寫。什麼情況,就是像母子,這一橫,他是衝出包圍的,這就叫殺出來,因此他就應該最後寫。比如甲字一豎,也要在最後寫,這也叫殺出來。中字,申字,都是這個道理。但是毋字不同,他有兩個殺出來,一個是長撇,一個是橫。根據先撇後捺口訣,那麼大綱規定的筆順,是符合規矩的。

    最後一句口訣,也是很必要,那就是:

    順勢而為,就近舍遠。

    順勢而為比較容易理解,比如先寫撇後寫橫和捺,實際上就是順勢而為。因為掠需要揭筆,向上揭鋒或者說挑鋒,而橫往往在撇上面,因此先寫撇網上順勢一動,就到了橫的起筆點。這樣,一個字的氣,就會更順暢。

    就近舍遠的例子也很多,我們舉一個字,既有順勢而為,也有就近舍遠。這個字就是齊字。齊字的繁體,齊字下面,有三種寫法。第一種,一撇一豎兩橫,很多人這樣寫,說什麼先外后里。實際上,中間兩橫,也是順勢,並在豎的左,論理本該先寫。所以,有人寫的順序為一撇兩橫一豎。兩橫就是順勢,橫的筆勢向下。但是,最常見的的寫法卻是,一撇一豎勾一橫。那麼,為什麼一橫之後是一豎?就是就近,因為橫的末端與豎的起筆最近。但是,就本人而言,撇橫橫豎,因為豎作為最後一筆,能最大限度保持其直下之勢。

    常常聽人說,從外到內,從內到外口訣。我認為沒必要,因為我父親沒說過。我們一分析,實際上也沒必要,容易引發混亂,而且相互矛盾。比如國字,先寫一豎,這是先左。接下來先寫一橫折,這是先上。接下寫王,寫一點。為什麼最後寫一點,因為尾點視為捺。而先撇後捺,不僅僅指人和入字,也包括女字、生字、玉字。而最後關門,也符先上後下。很多人說,國字前半部分,是從外到內,後半部分是從內到外。這種說法,不能服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康熙帝當初不廢太子胤礽,是否會出現“九子奪嫡”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