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80後愛電影
-
2 # 狐筆春秋
關於朱元璋濫殺功臣之說,很大程度上應該是受清代演義小說的影響,其實質終究如何,還當以史實為準。據《明史.太祖本紀》所載,明代建國之後,文武大臣受封者計150人,其中被朱元璋所殺者計26人(完全不論有無犯罪過失)。僅此而言,何來濫殺功臣之說?
一:建國之後,軍功集團成了帝國最大的隱患
矛盾是會相互轉化的,在朱元璋完成“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赫赫偉業後,艱難建立的大明朝隨即迎來了另一個致命的隱患,迅速崛起、壯大的軍功階層,不僅給皇權統治帶來巨大的挑戰,而且使剛剛誕生的大明朝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
自朱元璋在金陵稱帝,當年一同沐血戰鬥的難兄難弟也隨之而雞犬升天。於是,在朱元璋帳下逐漸形成早期以李善長、後期以藍玉為首的“淮西勳貴集團”和以劉基、宋濂為首的“浙東集團”,兩大集團分司文武,既相互合作又彼此競爭。而就朱元璋封侯的情況看,作為原始資本的“淮西集團”在明初的朝堂之上佔據了主體地位。當然,本著“按勞酬功”的原則,這也是“淮西集團”分所應當的。
但“馬上得天下者,豈能馬上治天下?”隨著蒙元北逃,神州一歸的局勢的形成。大明朝也迎來了如何由“創業”到“守成”的嬗變時期。而早已習慣披堅執銳、衝鋒陷陣的“淮西集團”卻沒能緊隨朱元璋的腳步,及時作出調整和改變。值此之際,朱元璋的戰略轉變使得“淮西集團”開始產生“雕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錯覺。所以,在面臨政治決策時,“淮西集團”不僅沒能因為自己是太祖的嫡系而熱烈擁護,鼎力支援,反而“恃寵而驕,大唱反調”。不僅如此,為了防止“浙東集團”的崛起,“淮西集團”開始有意識的抱團取暖。至此,剛剛建國不久的大明出現了“黨爭”的雛形。
二:朱元璋殺功臣,所殺之人大抵皆有“罪”可查
當然,朱元璋確實殺了不少功臣,但在被殺的功臣裡面,絕大多數都是“死有餘辜”的。譬如:
胡惟庸,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宰相,他因辦事機敏、深得上心而得以在李善長退休之後接替宰相的位置。但皇帝的信賴並未換來良好的回報,他“恃寵而驕,橫行跋扈”藉著權勢的便利,諸多國家大政在沒有得到朱元璋點頭的前提下即自行決定;此外,他還大肆任用私人、培植黨羽,將其安插在朝廷的各個要害部門。而為了爭權奪利,他更是命人毒殺劉基,之後隨著事態的發展,為了避免被朱元璋清算而不惜聯結“淮西集團”的其他將帥勳戚,意圖謀反,取朱元璋而代之。而也正因為此,“胡惟庸一案”牽連甚大,誅殺甚多,心有餘悸的朱元璋甚至而因此廢黜了“宰相制度”。
藍玉,作為繼徐達之後,“淮西集團”在軍中的主要代表人物,藍玉以其“天子義子,蜀王岳父,爵封涼國公”的顯赫身份而深受聖恩、備受關注。但生性粗野的藍玉卻絲毫沒有“收斂形跡”避免“瓜田李下”的嫌疑的意識。
他搶佔民田、強搶民女,打走負責丈量田地的欽差御史、甚至還縱兵攻關(藍玉夜臨喜峰關,因守關將軍未曾及時開關相迎,藍玉一怒而毀關而入)。但即便如此,朱元璋也只是“下詔申飭,誡之再三”。但事情遠未因此而結束,眼見朱元璋一讓再讓的藍玉變得更加囂張跋扈、不知避諱,他不僅收養義子(朱元璋創業初期,為了籠絡人心的政治手段);而且還一手操持軍中將校的進退升降。而在朱元璋序錄功臣,封其為太子太傅的時候,不思感恩的藍玉卻因此而發出“我不堪為太師耶?”的怨懟之言。
試問,為人臣而跋扈如此,天下哪個君王能夠甘心忍受?再說,朱元璋尚在人間即張狂如斯,後嗣之君又當如何駕馭?
三:若非迫不得已,誰願揹負千古罵名?“亂世用重典”朱元璋出身貧寒,而自己又是“官逼民反”的典型,所以,建國伊始,就制訂了“薄薪養廉”的制度,甚至還“三令五申”的要求官員“潔身自好”“與民終始”。為此,他又制定了史上最為嚴酷的“皇明刑律”來防微杜漸。
或是初心使然,朱元璋對於侵害百姓的貪官汙吏向來嚴酷無情,所謂“曝屍示眾”“撥皮實草”等備受後世詬病的桀紂之行在我看來,恰是朱元璋愛護民力、體恤百姓的真實表現。換言之,大明洪武帝堪稱是史上最平民的皇帝。
與其說是朱元璋有心誅除功臣,倒不如說是“淮西黨人”逼迫使然。畢竟,就當時天下形勢而言,蒙元雖然敗退漠北,但其殘餘勢力依然強大,國家需要大量有才力、能力和實力的將軍駐守邊疆、為國干城。所以,對於“戰略無雙”的朱元璋而言,他自然不可能大規模誅殺功臣。畢竟,這種做法和自毀長城別無二致。再說,明初的驕兵悍將何其之多,“淮西集團”的實力何其之強,倘若朱元璋真的肆無忌憚的屠戮功臣,所謂“兔子急了尚且咬人”,要人有人、有錢有錢的“淮西集團”怕是早就揭竿造反了,又豈能如此心甘情願的坐以待斃?故此,所有誣陷朱元璋大殺功臣的風言風語,終究需要我們審慎處理、理智對待!
終洪武一朝三十餘年,對絕大多數受封的功臣而言,朱元璋確實做到了“君臣相守,共享富貴”的承諾。至於極少數因為嫌疑而被冤殺的功臣之外,大多數被殺之人都有‘目無法紀、作奸犯科、侵佔百姓’的情況存在。所以,說朱元璋對開國功臣很不友好的的說法實在很欠妥當。是極不負責且客觀的臆斷。
回覆列表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稱帝后,為了封賞開國功臣,對他們進行封公封侯,可是沒過多久,就將這些人誅殺了大半,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朱元璋出身平民,後來因為元朝末年朝廷腐敗、民不聊生,各地起義軍風起雲湧。在這樣的局勢下,他推翻元朝,建立明朝,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他的手下也起兵推翻明朝,這簡直令他不寒而慄。因此,如果不處理掉這些人,他會覺得非常不安心。其實,我們也可用“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來形容朱元璋的這種做法。
朱元璋對於太子朱標非常喜愛,並給予厚望,無奈朱標早逝,因此,朱元璋就封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希望他能夠繼承自己的皇位。因為朱允炆天性太子仁厚,朱元璋考慮到一旦自己去世,朱允炆會管不住這些悍將,因此,在他看來,自己在世時就替朱允炆除掉這個隱患顯得尤為重要。
朱元璋出生於窮苦家庭,因此從小就非常痛恨貪官汙吏。而有些開國功臣因脫離了原本的貧困生活,從被壓迫者,搖身一變,成為了統治階級中的一員,就開始奢侈度日、欺壓百姓,更甚者結黨營私、貪汙腐敗,威脅到了新生的大明政權,被誅殺的藍玉、李善長、胡惟庸等人就是如此。而明朝建立之初,百廢待興,需要用民心治國,用重典治吏。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朱元璋從開國功臣頭上動刀,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讓官民信服的作用。
在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廢除丞相這個官職,加強了中央集權,並且使其達到頂峰,這必然會導致將權被削弱。驕兵悍將適合帶兵打仗,在一個相對和平的年代裡,他們短於建設、長於破壞,給剛剛建立的大明朝帶來了一些不穩定因素。
朱元璋從一個社會最底層的放牛娃、四處討飯的小和尚,憑藉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一個開國王朝的皇帝,建朝之初,便誅殺功臣,終是為了想要江山永固、國祚萬年,然而,歷史在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