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之善

    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又曰: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 第八、十五節)

    “朝聞道,夕死可矣”,體現出孔子追求“道”,追求“真理”的忘我之精神。孔子認識到“真理”存在於“道”中,而且“真理”不存在人格化的“神與鬼”中。所以,孔子不迷信“神”,也不迷信“鬼”,只迷信“道”。這才有孔子的“朝聞道,夕死可矣”。

    這足以說明在公元前6世紀,中國古哲人孔子就建構了“道—德—仁”理論道德倫理學說的中心主題。而且,孔子的道德倫理學說的中心主題的命題與解答,也是後人難以企及的。

    我為什麼這樣說呢?在西方哲學哪裡,道德普遍原則是什麼?西方哲學至今依然是無法回答的。其原因是,西方哲學舍去了“上帝”與“上帝的行為原則”或“宇宙本體”與“宇宙本體的行為原則”的追問和反思。因此說,從古希臘的三大哲學家至近代的康德、黑格爾的哲學觀點都不具有終極的性質,他們的學說結論只具有相對性。即,古希臘的三大哲學家至近代的康德、黑格爾的哲學觀點是沒有“天上”絕對性的“道德”觀,只有“地下”相對性人的“倫理德性或倫理道德”觀。

    中國古哲人孔子(Kong zi 公元前551年至479年)是中國倫理哲學的奠基人。

    古哲人孔子的“道—德—仁”理論道德框架(針對的是‘天道’絕對性的自然倫理規律)與“仁—義—禮—智—誠”實踐道德框架(針對的是‘人道’相對性的倫理行為規律)相統一的倫理學說,代表著中國最高的倫理形而上學,也代表著中國“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基本精神。

    古哲人孔子建構的“道—德—仁”理論道德框架,就是在探尋、解釋宇宙萬物的倫理問題。而且,迄今為止是孔子率先揭示了“天道”存在的“陰陽行為原則”的道之德,就是“人道”之上的道德行為準則,也就是人類世界的道德普遍原則。並且,孔子解釋了人的本性之仁性的自然德性,其倫理道德價值的終極依據,就是遵從“道之德”這唯一人類之上的無時間、絕對性的陰陽行為原則。

    所以說,古哲人孔子解釋了“人類的目的”與“自然的目的”相統一,就是人類倫理道德價值的最終目的;即“天人合一”的本義。

    中國古哲人老子、孔子稱謂的“道德”或“道之德”(不是人的自律,也不是人道的倫理道德),是指道之本之“一”之精氣的陰陽行為原則,也就是道之本之精氣按照“陰陽行為原則”生化道之體的萬物。所以,陰陽行為原則之德,就是宇宙萬物的行為原則,也就是人類倫理道德之上的、最高的、無時間、絕對性的道德普遍原則。

    正因為“道之德”是最高的、無時間、絕對性的道德普遍原則,所以“道之德”之“和”的行為原則,就是全球人類自身有時間、相對的倫理道德的本體,就是人類命運共同價值觀的共識,就是全球人類社會中不同的國家政治意識形態、宗教意識形態必須遵從的倫理道德底線。進而,“道之德”也就是人類世界倫理的道德普遍原則或道德行為準則。

    那麼,根據古哲人老子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古哲人孔子的“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合德”。則,最高、絕對的道、德的定義,在哲學範疇我可以這樣地給出:

    道的定義:“萬物之本之一”生化“萬物之體之多”的生命機制中,“有與無”共同存在,“無”依存在“有”之中,並且“無”以“勢之行”之形式,依存在“有”的目的之中,稱之為道。

    或,宇宙生化之道,是道中的“有與無”共同存在,“無”依存在“有”之中,並且“無”以“勢之行”之形式,依存在“有”的目的之中,稱之為道。

    即,“道可道”。

    道之德,或道德普遍性的定義:道之事中“有與無”在統一的道中,由“有”中的陰陽雙方產生“無”;則“無”以“勢之行”之形式,推動“有”中的陰陽雙方之“和”之目的,稱之為道之德。

    即,“德”不是“得”。道之德,就是宇宙世界“第一推動者”之勢的行為原則之德。

    其中,“有與無”,在道之本之“一”中,“有”反映的是無限無體之“精”的抽象,“無”反映的是無限無體之“精”內在的陰陽雙方之間共制的陰陽之“氣”的抽象;在道之體之“多”中,“有”反映的是宇宙物質世界的抽象,“無”反映的是宇宙精神世界的抽象。

    注:道德普遍原則不是人類發明的,道德普遍原則是宇宙本體的行為原則,人類只能去發現。道德普遍原則,必須具有一般的形式,必須普遍有效適用於一切場合和一切人,即適用於宇宙萬物(不涉及具體的人、習俗、宗教、意識形態)。也就是說,針對人道而言,道德普遍原則能夠作為人類相對行為標準次序的終極絕對標準來接受。

    正因為,道生化宇宙萬物,萬物的行為存在德行之理性,即客觀存在道德理性。進而,客觀存在的道德理性,就為人類認識萬物、認識世界、認識真理提供了客觀本體。所以,人類認識主體所認識的物理化學規律、生物生理規律、萬物及人類倫理,都要遵從最高的道德理性,或者說,都要遵從最高、最為普世的自然價值取向客觀的行為規律。

    最為普世的自然價值或規律,不是人自認為的、主觀的普世價值觀或規律。最為普世的自然價值或規律中,客觀存在“引力勢理性”、“電磁勢理性”、“核勢理性”、“化學勢理性”、“生物生理勢理性”,以及“人類社會理性”、“人類倫理性”、“法理性”、“政經理性”等等。這些客觀的道德理性或最為普世的自然價值或規律,人類只能去發現及實踐,並依據絕對的道德理性,昇華人道中的倫理道德及行為理性。

    摘自《論中國哲學辯證思維》南京出版社,2015;《老子的智慧之學》南京出版社,2015

  • 2 # 何書彬

    《傳習錄》中的一個回答:

    先生曰:“只為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太重,不問當死不當死,定要宛轉委曲保全,以此把天理卻丟去了,忍心害理,何者不為?若違了天理,便與禽獸無異,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也不過做了千百年的禽獸。學者要於此等處看得明白;比干、龍逢,只為他看得分明,所以能成就得他的仁。”

    另有陽明先生《答人問神仙》:“吾儒亦自有神仙之道,顏子三十二而卒,至今未亡也。足下能信之乎?”

  • 3 # 有道兄

    就是聽了這個道 立刻死了也行 所以我推斷這個道就是得道飛昇的道 早上學了理論知識晚上就去實踐 可也!否則我就要說一聲呸!你懂了道理以後死了 活著的人懂了還是懂 不懂還是不懂 世界與你何加焉?

  • 4 # 明貞

    道是自然和生命的本元,是超生死有無的,得道當然就可以死了,因為生死是不能束縛道的,生老病死是失道以後的不由自主,得道就超越了生老病死,自然就可以安然入死了。

  • 5 # 砍大山車大圈

    這裡死的意思是,終止。。

    朝聞道夕死可矣,應該理解成,明白道理之後,錯誤的言行就終止了。。和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是差不多的意思吧。。

    這是聽某個老師講的,一個影片裡面。。

    對不對,請大家評說。。

    只不過理解成晚上去死,或者為真理而死,有點慘淡人生,還不如不聞道,還能活著呢。。呵呵。。

  • 6 # 看透古今

    孔夫子的高調。從這句話也看出了,孔丘對自己一直崇奉的理想,是很執著的。他渴望弄明白,達到自己理想的道理道義道路,究竟是什麼。發願說,我如果那天早上弄明白了這個道,晚上叫我死都可以。這有些激動的成份在裡面。而且,還應看清,孔丘的理想是,官紳(君子)怡然坦蕩,百姓(小人)愁容長駐。殊不可取。

  • 7 # 月白水清

    人終其一生,碌碌而為,卻難求完美。到了一定的閱歷年齡之後,轉求茅塞頓開,迴歸自然。人這個時候便會有看淡一切的心態,只想明瞭因果,萬物執行的規律,當有一天明瞭了世事萬物皆跳不出天道的框架,便會明白一切皆隨緣,就不再執著,包括生死。

  • 8 # 紅9九

    千萬別當真,只是這麼說。人生的道有深有淺,有大道也有一般道理,聽一個,死一次,弄假成真,成本太高。對任何人來說,生命是最珍貴的。沒有了生命,什麼也就沒了,知道的再多也用不上了。把道凌架到生命之上,太過了,真正的道是維護生命,愛護生命,這就是為醫之道,為師之道。

  • 9 # 阿奇100

    這是對真理追求的成就感。

    能明白一個一直困惑自己的道理,死而無憾了。

    平常人,體會不會那麼深刻。不明白就稀裡糊塗的死唄,這不是最糟糕的。

    最可悲的是,糊塗一輩子,還自以為是天下最清醒的人。以為天下人都不清醒,到閻王那裡告天下人狀去了。冤死。

  • 10 # 畫我世界

    孔子的“朝聞道,夕死可以。”不應該是我們認為的直覺簡單的說法。這裡的道應該是指一切事物的總則,也是事物發展的終極,這個道包括孔子自巳也在不斷追求的目地。這個道不容易弄明白清楚,所以要是弄清楚了,就算去死也在所不惜!

  • 11 # 王志剛7936

    孔聖人講這話的意思,就是不斷學習探索,追求事物的最高境界,瞭解事物的來龍去脈,向學問高深的人交流,研究,分析它的本質及前因後果,總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後人奉為圭臬,以此為正道。反之則背經離道,為叛逆,讓社會不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雞”玩家360°視角觀察《和平精英》首個飛行器,尋找“破洞”,你覺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