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媚不毒不女人12

    我認為應該陪著孩子學習,因為孩子小,從小家長要陪著孩子學習,讓他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和好的學習態度,這點很重要,慢慢的大了,就知道學了,那樣就不要怎麼看管了,反正我兒子都是我陪著學習的,他學,我也跟著學,很有好處的,我現在好多題目我都會做,還有英語我也會點,經常兒子誇我是個了不起的好媽媽!

  • 2 # 坤坤拆書

    1.父母應該陪伴,最好是藉助親子共讀一本書、共賞一部電影,甚至一起做一個遊戲等方式,既讓孩子高興,又能達到父母陪伴孩子輕鬆學習、成長的目的。

    2.陪伴是陪不是盯著他

    究竟如何陪伴孩子,陪伴掌握一個怎樣的度,是讓很多父母感到困惑的問題。

    可往往很多父母把“陪”變成了“盯”,像監工一樣盯著孩子。

    他們把讀書變成了識字訓練,甚至給孩子佈置一些重複枯燥的作業,還會目不轉睛地盯著作業本,一旦發現字寫得不好看,或者題目做錯了,便一邊監督孩子修改,一邊指責孩子:“又錯了,你怎麼不想清楚再寫呢?”“說過多少次了,為什麼就是記不住?”這種看起來好像很負責任的做法,其實是對孩子專注力的一種很大的干擾。

    3.陪伴的目標是不陪伴,而且為了讓他獨立

    父母幫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學習習慣,到孩子能夠獨立進行學習之後,就可以不陪了。

    有的父母擔心給孩子陪讀,會讓孩子形成依賴,也擔心自己的知識跟不上、教育方式不專業,導致“教不如不教”。

    3.1陪讀並不需要父母精通孩子的學習內容,替孩子完成學習任務,而應該是借“陪”來享受一段溫馨的親子時光,借“共讀”走進一個屬於孩子的世界,去重新認識自己的孩子。

    但在孩子能夠獨立閱讀和獨立自主學習之前,父母仍然需要陪伴孩子。

    如果孩子有疑問,父母應該提供幫助,或和孩子一起想辦法解答。

    如果孩子沒有問題,父母也可以藉機瞭解一下孩子的識字能力、閱讀理解能力等情況。

    3.2父母要用鼓勵、給予幫助、降低難度等辦法,讓孩子不斷獲得成功體驗,增強自信,讓他們始終保持對知識的渴求,從而養成勇於探索的學習品質。

    3.3父母應該營造學習的氛圍,一家人共同學習,互相影響也是一種陪伴,順便達到監督的目的。

  • 3 # 浮生學堂

    孩子的學習陪與不陪,是一個過程性的事。應該是由低年級的陪過渡到中、高年級的不用陪。

    首先,孩子的陪學,應該指的是小學階段,目的是讓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因為有不少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會不由自主的發呆,玩一些小東西。久而久之會養成注意力不集中,專注力不夠的壞習慣,會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從而影響學習成績。所以,在低年級的時候,家長要儘量多陪孩子完成作業,告訴他們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一般情況下,2-3年,孩子就可以漸漸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家長也就可以漸漸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學習,就不用再陪了。當然,這個陪到不陪的過程不是突然的,而是根據每個孩子情況不同而決定的,有些孩子比如男生,可能整個小學階段都需要陪學,而有女生情況而好很多。

    其次,家長在陪學時,也有很多要求的。許多家長在陪學時,當成了孩子的“問題解答機”,這種陪學是要不得的,久而久之反而養成孩子依賴的壞習慣。家長們應該有自己的事情做,比如看看書、寫寫字,(千萬不要玩手機看電視,孩子心理會不平衡)當孩子學習遇到困難時,幫助孩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直接提供答案,聰明的家長都有自己的小訣竅。

    最後,提醒各位家長:陪學道路千萬條,耐心才是第一條!每個孩子的天資不同,不要拿成人的思維和套用孩子,也不要拿別人家的小孩和自己的孩子比。當你真正參與孩子學習的過程,就你不會發火了,多從孩子角度思考問題,讓孩子感受到你是真正的想幫他,他一定會給你驚喜!

  • 4 # 膽汁質談育兒

    父母這樣高質量陪伴孩子:

    (1):質量優先,盡力而為

    高質量的陪伴並不容易,不僅需要時間,更需要豐富情感的投入。

    家長有工作和家務需要承擔,也有自己學習,休閒娛樂的需求,能用來陪伴孩子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

    很多家長自己小時候其實並沒有體驗過被高質量的陪伴,自然在學習如何有效陪伴孩子的時候會多一些困難。

    所以,我要告訴大家的第一點是:降低期待,不要苛求自己,努力讓自己也享受陪伴孩子的過程。

    (2):重聚時光,穩定期待

    俗話說,好鋼用在刀刃上。孩子最渴求家長陪伴的時刻,是每天回到家時的重聚時光。

    迅速完成一些最必要的事情,馬上全身心地陪孩子一會兒。不用很長,十五分鐘就夠了,然後再去做家務,處理自己的一些事情。

    能再多陪陪孩子當然好,但是對孩子來說,很重要的是 TA 能大致判斷出來每一天的什麼時候、哪些情形下,有可能穩定地得到父母陪伴。

    這樣,孩子能夠容易去適應父母的節奏,透過管理自己的期待來避免挫敗感。

    (3):真誠對待

    有時候家長因為某些事情心情不好,會很難給孩子有效陪伴。可以用孩子容易懂的方式,告訴孩子自己的狀態。

    比如用手指比劃一個小圈,告訴孩子:「媽媽現在的耐心只有這麼小,你可以自己玩一會兒,或者找爸爸玩,等媽媽的耐心恢復到(在空中畫一個大圈)這麼大的時候再陪你玩。」

    這樣,孩子就能夠明白,自己的期待沒法得到及時滿足,不是因為 TA 自己不好。

    (4):儀式的幫助

    一些儀式性的動作,可以幫助家長把自己日常的一些瑣事煩惱先放到一邊,以便全身心地陪伴孩子。

    比如,回到家就換上舒適的家居服、洗把臉,然後陪孩子;或者把牽掛的事情簡單列在一個小本子上,對自己說「記事本會幫我先存著這些事情,現在我可以專心去陪孩子了」。

    (5):多傾聽,少教訓

    多傾聽孩子的心聲,做好一個「捧哏」,讓孩子能盡情地表達自己。

    少一些講道理的內容,避免教訓人的口氣,此時的重點,不在於教孩子什麼具體的內容。

    當孩子的想法被家長充分的傾聽後,孩子常常會主動想聽家長的想法。

    (6):面對面

    陪伴的過程中,家長調整自己的姿勢,儘量能互相很輕鬆地看到對方的面部表情和眼睛。

    (7):注意非語言資訊的同步

    孩子的語言能力遠不如成人,但是對語氣,語調,表情,身體姿勢這些非語言資訊的敏感度非常高。

    家長不僅是要自己說話的內容和說話的方式要一致,而且還要保持與孩子當時的情緒狀態一致。

    比如,假如家長用平淡無味的語調說「我看到你好高興啊」,孩子聽了,自然會覺得怪怪的。

    (8):讓自己變得好玩兒

    陪伴孩子其實也可以成為家長享受快樂,迴歸童真的時光。

    別端著,放輕鬆,讓自己跟著孩子也變得好玩兒,會玩兒,陪伴會更有質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那麼多人養紅棕色的泰迪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