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木春山談天下
-
2 # 涵一
在日本的一個小城,有一個場景讓我很受觸動:好幾列大約都是十歲以下的小朋友組成的隊伍在大街上走著,每一隊差不多都有十幾個人,隊伍整齊,不吵不鬧,而且沒有老師和家長陪伴。我問日本當地人,這些是放學回家的孩子嗎?當地人給予了肯定的回答。這些小朋友會按照家庭住址的不同區域分成幾列,然後大致同一方向的就為一列,用這樣集體互助的方式自行上學回家。
讓我觸動的不僅是這些年幼孩子的自立和自律,更是一個讓家長和老師們感到安心的環境。至少有一點:不論是騎車的人,還是開車的人,都絕對是行人優先,更不用說行人是孩子了。當然,能夠有一個良性的迴圈,是建立在人們之間的互諒互讓以及對於規則的共同嚴格遵守之上。作為行人,也必須要保證不去闖紅燈,以及避免其他任何對於行車人形成障礙和困擾的行為。
在看到日本這些小孩子的瞬間,我想起了自己的小學時光,也曾採取過類似的方式。那時候,村小是不提供伙食的,早讀非常早,早讀完才回家吃早飯,然後上午課程完了再回家吃中飯,每天早中晚要從家到學校往返三趟,一些學生家裡距離學校比較遠一點的,一趟就得有一公里多,都只能步行,不論風吹雨打。當然,節假日和因為極端天氣而臨時停課的情況除外。
以當時農村的條件,而且多數家庭還不是一個孩子,幾乎沒有哪家的家長能夠有精力有能力來做到往返接送。老師就組織了學生,按照家庭住址的範圍分成了一些佇列,一般每個佇列會有兩三個高年級班級的學生帶隊,基本保證了上學放學路途上的安全。
當時的好處是路上的車比較少。主要的不安全因素來自於孩子們的鬧騰,甚至有時候因為孩子間突然鬧矛盾打起架來,導致整個隊伍就散了。相比於我看到的日本孩子的情況,我們當年隊伍的秩序和每個人對於紀律的遵守程度要差了很多。
後來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和獨生子女一代的出現,再加上交通形勢也變得多元和複雜了很多,這種學生互助的方式不僅沒有得到改善,而是很快就被每家每戶的家長接送給直接取代了。
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全家總動員,還可能顧不過來。每個家庭所付出的成本自不必說,那種家長的不安全感,以及由此傳遞給孩子的離開家長庇護就不安全的感受,讓社會人際關係中的不信任度日益消減。
一個社會中的健康教育形態應該是,家長不僅能為自己的子女以身作則,還能出於他人孩子的考慮而以身作則。
回覆列表
木叔印象最深的就是日本的吃苦教育以及不給別人添麻煩的教育理念。這種理念不只是針對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也如是。換句話說,不只是小孩子瞭解,大人一樣具備類似的素質。
小時候大家都看過日本的動畫片或者日本的電視劇。裡面演到日本幼兒園或者小學生的時候,通常都會有很多讓他們在大冬天去室外跑步鍛鍊的鏡頭。
比如《櫻桃小丸子》,演的是10歲的三年級小孩子的故事,裡面經常有類似的鏡頭。有一集是講小丸子不願意跑馬拉松,但是學校會組織他們繞著城市裡的街道去跑,當然小丸子最後也堅持下來。雖然這種馬拉松不是成人的那種40公里多長的路途,但也是有5公里左右的長度。從小學就讓孩子鍛鍊這種長跑的吃苦耐勞意志,確實是有意思的教育理念。
不給別人添麻煩的思想更是日本全民教育的核心之一。日本人好像覺得給別人添麻煩,讓別人幫忙是一種恥辱或者是一種罪過,會覺得很不好意思。這也是日本人反覆鞠躬致謝的內心深處的本源。可能有些華人認為這很虛偽,但實際上在日本社會里確實已經形成了一種潛移默化的思想,就是比較習慣自己完成事情,儘量不打擾別人。
所以說到可以學習日本的一些教育理念,木叔覺得對小孩子的教育和訓練可以適當借鑑,除了給小孩子提供必要的吃穿住用行之外,除了讓他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以外,讓小孩子從小吃些苦,多接受鍛鍊和考驗,對今後的人生肯定大有裨益。
不給別人添麻煩則是一個社會思維領域的問題,可能需要全社會形成潛移默化的氣氛,這也不是學校裡所能教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