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心》這本書後,感覺有一層溫吞的陰霾久久籠罩在頭頂。小說不算是很長的篇幅,文字也不像三島那樣精雕細琢,反而是如同一杯溫水一般,先生也好,“我”也好,夫人靜也好,還有K,大家在描寫中都不是烈性的人,最後的結局反而後勁十足。讓人看完沒覺得有多麼巨大的衝擊,但那句“本該早日死掉,不知為何活到了今天” 卻魔咒一樣在我看完這篇小說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經常在我心裡迴響敲打。說不上這種感覺,但我想我應該算是比較理解K自我了結的心態的吧。
先說說K,K這個人,完全憑個人意願轉到了哲學系,哲學思想、宗教教義、還有賢人悟出的道理是他生活和追求的信仰,書裡表層是這樣描寫的。而他最後的遺書也表示“自己意志薄弱”,彷彿是因為修道無望而產生的絕望。
但實際上在我看來他如此執著於精神上苦行僧式的修行從根源上可能是出於在家庭上缺乏關愛的另一種緩解,或是說自我暗示“鍛鍊精神意志就能免受外界帶給自己的情緒波動”的途徑。從K的身世來看,他出生於禪家很早就沒了母親,為了上學過繼於養父母家,父親對他的態度可據此推知。小說的前半部分,K失去了生活和學費來源,先生表示願意資助他上學也被他拒絕了,這個拒絕與其說是出於自尊心,倒感覺像是用他個人苦行僧式精神修行來化解情緒的模式下、對待更艱鉅困難的應激反應,簡單的說就是在面對養父母失望難過的刺激下,他更興奮了、覺得鍛鍊自己精神的機會來了。他實際上可能就是這樣一個用“修煉精神意志”來緩解和處理自己情感痛苦的笨拙的人。
但K作為一個(根據大學在讀推測)20歲出頭的年輕男孩,生活在俗世 不可避免地會對親情友情愛情產生情感上的渴望,這種渴望不是說透過刻苦學習就能排除的,這個事實決定了他是必定要面對這些情感的。從父母養父母那裡得不到溫暖的他,讓他選擇瞭解決情感的這種笨拙方式,那時他還有朋友的支撐(也就是先生),他自身在這一點上不知不覺地受此滋潤,後來在房東家又因小姐不得不直面產生愛情的自己。在這一段時間內,K首先因先生和房東家小姐感受到了人生的溫情,同時他也察覺到了(尤其是對小姐的感情讓他察覺到了)陷入這種感情與自己人生哲學的矛盾性。他的人生哲學給他指引的方向是向學而精進,“精進”的盡頭是不受世俗紛擾的無邊的智慧與寧靜,而通向它的路卻要求自己不能流連於世俗的情感。
在先生被獨佔欲矇蔽雙眼而用“精神上不求精進的人就是蠢貨”這句話來刺激K之前,K是趨向于越來越像個正常的男孩的,他在人生哲學和小姐之間困惑,卻在實際上越來越不能抵抗對小姐的愛戀之心。在認識到了自己的人生哲學此時不能解決自己的情感時,他選擇了僅有的友情來試圖疏通或是說尋求解決的方法:他向先生坦白了喜歡房東家小姐的真心,再強調一次,K就是這樣一個單純而笨拙的人,自己的解決方式行不通時他就會直白地向唯一的朋友吐露心聲(甚至笨到沒有考慮過先生對小姐是否有相似情感,我相信他是根本沒有想到這一點的)。
先生因利己之心而驅動的做法則是把K一把推回了人生哲學與情感的矛盾困境,K被那句話刺激之後的痛苦想必不只是因這種困境而產生,同時也是因唯一的朋友這一殘忍的“推回”方式,也就是對朋友的些許失望(在我的角度來看是有這種成分的)。此時K只能靠自己了,不是靠自己的人生哲學來解決問題、也沒法從朋友那裡獲得寬慰,第一次完全直麵人之情感的K只是不知所措,如果不是先生後來的行為,K也許能以此為起點讓內心富有人性的一面成長起來。但是當時被利己之心矇蔽的先生完全沒有想到這一點(如果想到這一點當時的先生也會陷入異常的痛苦吧)。
後來先生還是那樣做了。得知這件事的K可想而知。從他的立場來看,親情、友情和愛情最終棄他而去,尤其是面對這種友情的背叛,也許帶給他的已經沒有憤怒了,只是深淵一般的絕望。先生把本與世俗感情相安無事的K拉進溫情的圈子,又給他了對人世感情絕望的最後一擊。此時他也許是發現向學精進云云已經無力把他從深淵中拉扯出來了,在狹窄的人際圈中對於人生的下一步已經無法下腳了,他才邊說著“自己意志薄弱”邊了結了自己的生命吧。
(關於先生有空繼續寫
先生的情況比K要更復雜一些。
關於先生在書中與我交流時的幾個關鍵話語:“劃分財產的重要性”、“人性的惡是在某種條件下瞬間產生的”、“對生活目標的放任自流”這幾個關鍵點也是揭示先生的人格及其想法的切入點。
首先先生自身出身於一個條件相當相當優渥的資本世家,並且在他父母過世以前接觸到的關於人性的認知都是偏向美好的一面因此叔父的行為給他對於人性和生存哲學的認知帶來了第一次轉變。簡單的說就是認識到了人在錢面前會產生“惡”的可能性,此時他領悟到了並將此牢記於心:人性產生“惡”的契機是錢(而不是“錢是人性產生惡的契機之一,注意這個邏輯)因此他在痛恨這個因金錢而顯露的人性醜態的同時 產生了“絕不讓自己有因錢而變壞並傷害他人”的自我道德約束。此時因為他自己經歷的侷限他所注意到的那類(有可能使人變壞的)契機只是錢。
而在衝動下將k逼到自殺的境地之後,一方面他認識到了自己完全充分展露了自己最為厭惡的那種人性醜態 並且不止是傷害甚至殺害了別人;另一方面他也反應過來使人為惡的契機不止是錢,還有愛情,以及所有人在某一階段某一時刻可以抵充為一己私慾的事物。這樣一來,這種“契機”簡直就像是滿天繁星、像是一片平原上毫無規則埋下的雷。因此,此時的先生也跌入了人生困境:一是自我厭惡(害死朋友),二是對他者、“人”這個宏觀概念的厭惡,即人在宏觀上無法避免在某個瞬間因為某個私慾而展露人性醜態的可能——人的醜惡是固有的這一事實。
在這種困境的包夾之下,先生自己的生存邏輯同樣無法調和自己的價值觀和對人性的新的認識,因此失去了確立生活目標的動力。可能有的人覺得僅僅因為認識到“人性的惡”就生無可戀是為了小說文學性和戲劇性過度誇大,但實際上設身處地地從先生的角度來看,認識到這件事的節點是透過他人的死亡,加之他人死亡的結果是由自己親手造就的。
死亡這個字眼、這個事實狀態、且是發生在自己眼前並因自己而起的死亡:這些圍繞死亡的疊加因素是可以無限擴大任何一種情緒的,是刻骨銘心的。這麼想這種戲劇性也是具有現實主義的成分了。
除先生和k之外,還出現的主要人物就是“我”和房東家那位小姐了。“我”主要是先生的故事的敘述者,而房東家的小姐這個人物要分析的話其實也很有趣。明知自己的魅力而與先生和k產生曖昧的行為也好、與先生結婚後的表現也好都可以解讀出很多東西(並不是批判!!!!)。但是我懶得寫了。
所以《心》這部作品乍看之下平淡如水…實際琢磨起來真的暗藏人性的各種波瀾(而且因為書中人物想法的表徵其實很明顯,所以我覺得我並不是過度解讀),是屬於可以經常拿出來重新讀的作品!!!
看完《心》這本書後,感覺有一層溫吞的陰霾久久籠罩在頭頂。小說不算是很長的篇幅,文字也不像三島那樣精雕細琢,反而是如同一杯溫水一般,先生也好,“我”也好,夫人靜也好,還有K,大家在描寫中都不是烈性的人,最後的結局反而後勁十足。讓人看完沒覺得有多麼巨大的衝擊,但那句“本該早日死掉,不知為何活到了今天” 卻魔咒一樣在我看完這篇小說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經常在我心裡迴響敲打。說不上這種感覺,但我想我應該算是比較理解K自我了結的心態的吧。
先說說K,K這個人,完全憑個人意願轉到了哲學系,哲學思想、宗教教義、還有賢人悟出的道理是他生活和追求的信仰,書裡表層是這樣描寫的。而他最後的遺書也表示“自己意志薄弱”,彷彿是因為修道無望而產生的絕望。
但實際上在我看來他如此執著於精神上苦行僧式的修行從根源上可能是出於在家庭上缺乏關愛的另一種緩解,或是說自我暗示“鍛鍊精神意志就能免受外界帶給自己的情緒波動”的途徑。從K的身世來看,他出生於禪家很早就沒了母親,為了上學過繼於養父母家,父親對他的態度可據此推知。小說的前半部分,K失去了生活和學費來源,先生表示願意資助他上學也被他拒絕了,這個拒絕與其說是出於自尊心,倒感覺像是用他個人苦行僧式精神修行來化解情緒的模式下、對待更艱鉅困難的應激反應,簡單的說就是在面對養父母失望難過的刺激下,他更興奮了、覺得鍛鍊自己精神的機會來了。他實際上可能就是這樣一個用“修煉精神意志”來緩解和處理自己情感痛苦的笨拙的人。
但K作為一個(根據大學在讀推測)20歲出頭的年輕男孩,生活在俗世 不可避免地會對親情友情愛情產生情感上的渴望,這種渴望不是說透過刻苦學習就能排除的,這個事實決定了他是必定要面對這些情感的。從父母養父母那裡得不到溫暖的他,讓他選擇瞭解決情感的這種笨拙方式,那時他還有朋友的支撐(也就是先生),他自身在這一點上不知不覺地受此滋潤,後來在房東家又因小姐不得不直面產生愛情的自己。在這一段時間內,K首先因先生和房東家小姐感受到了人生的溫情,同時他也察覺到了(尤其是對小姐的感情讓他察覺到了)陷入這種感情與自己人生哲學的矛盾性。他的人生哲學給他指引的方向是向學而精進,“精進”的盡頭是不受世俗紛擾的無邊的智慧與寧靜,而通向它的路卻要求自己不能流連於世俗的情感。
在先生被獨佔欲矇蔽雙眼而用“精神上不求精進的人就是蠢貨”這句話來刺激K之前,K是趨向于越來越像個正常的男孩的,他在人生哲學和小姐之間困惑,卻在實際上越來越不能抵抗對小姐的愛戀之心。在認識到了自己的人生哲學此時不能解決自己的情感時,他選擇了僅有的友情來試圖疏通或是說尋求解決的方法:他向先生坦白了喜歡房東家小姐的真心,再強調一次,K就是這樣一個單純而笨拙的人,自己的解決方式行不通時他就會直白地向唯一的朋友吐露心聲(甚至笨到沒有考慮過先生對小姐是否有相似情感,我相信他是根本沒有想到這一點的)。
先生因利己之心而驅動的做法則是把K一把推回了人生哲學與情感的矛盾困境,K被那句話刺激之後的痛苦想必不只是因這種困境而產生,同時也是因唯一的朋友這一殘忍的“推回”方式,也就是對朋友的些許失望(在我的角度來看是有這種成分的)。此時K只能靠自己了,不是靠自己的人生哲學來解決問題、也沒法從朋友那裡獲得寬慰,第一次完全直麵人之情感的K只是不知所措,如果不是先生後來的行為,K也許能以此為起點讓內心富有人性的一面成長起來。但是當時被利己之心矇蔽的先生完全沒有想到這一點(如果想到這一點當時的先生也會陷入異常的痛苦吧)。
後來先生還是那樣做了。得知這件事的K可想而知。從他的立場來看,親情、友情和愛情最終棄他而去,尤其是面對這種友情的背叛,也許帶給他的已經沒有憤怒了,只是深淵一般的絕望。先生把本與世俗感情相安無事的K拉進溫情的圈子,又給他了對人世感情絕望的最後一擊。此時他也許是發現向學精進云云已經無力把他從深淵中拉扯出來了,在狹窄的人際圈中對於人生的下一步已經無法下腳了,他才邊說著“自己意志薄弱”邊了結了自己的生命吧。
(關於先生有空繼續寫
先生的情況比K要更復雜一些。
關於先生在書中與我交流時的幾個關鍵話語:“劃分財產的重要性”、“人性的惡是在某種條件下瞬間產生的”、“對生活目標的放任自流”這幾個關鍵點也是揭示先生的人格及其想法的切入點。
首先先生自身出身於一個條件相當相當優渥的資本世家,並且在他父母過世以前接觸到的關於人性的認知都是偏向美好的一面因此叔父的行為給他對於人性和生存哲學的認知帶來了第一次轉變。簡單的說就是認識到了人在錢面前會產生“惡”的可能性,此時他領悟到了並將此牢記於心:人性產生“惡”的契機是錢(而不是“錢是人性產生惡的契機之一,注意這個邏輯)因此他在痛恨這個因金錢而顯露的人性醜態的同時 產生了“絕不讓自己有因錢而變壞並傷害他人”的自我道德約束。此時因為他自己經歷的侷限他所注意到的那類(有可能使人變壞的)契機只是錢。
而在衝動下將k逼到自殺的境地之後,一方面他認識到了自己完全充分展露了自己最為厭惡的那種人性醜態 並且不止是傷害甚至殺害了別人;另一方面他也反應過來使人為惡的契機不止是錢,還有愛情,以及所有人在某一階段某一時刻可以抵充為一己私慾的事物。這樣一來,這種“契機”簡直就像是滿天繁星、像是一片平原上毫無規則埋下的雷。因此,此時的先生也跌入了人生困境:一是自我厭惡(害死朋友),二是對他者、“人”這個宏觀概念的厭惡,即人在宏觀上無法避免在某個瞬間因為某個私慾而展露人性醜態的可能——人的醜惡是固有的這一事實。
在這種困境的包夾之下,先生自己的生存邏輯同樣無法調和自己的價值觀和對人性的新的認識,因此失去了確立生活目標的動力。可能有的人覺得僅僅因為認識到“人性的惡”就生無可戀是為了小說文學性和戲劇性過度誇大,但實際上設身處地地從先生的角度來看,認識到這件事的節點是透過他人的死亡,加之他人死亡的結果是由自己親手造就的。
死亡這個字眼、這個事實狀態、且是發生在自己眼前並因自己而起的死亡:這些圍繞死亡的疊加因素是可以無限擴大任何一種情緒的,是刻骨銘心的。這麼想這種戲劇性也是具有現實主義的成分了。
除先生和k之外,還出現的主要人物就是“我”和房東家那位小姐了。“我”主要是先生的故事的敘述者,而房東家的小姐這個人物要分析的話其實也很有趣。明知自己的魅力而與先生和k產生曖昧的行為也好、與先生結婚後的表現也好都可以解讀出很多東西(並不是批判!!!!)。但是我懶得寫了。
所以《心》這部作品乍看之下平淡如水…實際琢磨起來真的暗藏人性的各種波瀾(而且因為書中人物想法的表徵其實很明顯,所以我覺得我並不是過度解讀),是屬於可以經常拿出來重新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