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萌無敵半島薄荷微

    一、文字特點

    漢語言文字是其最顯著的民族特徵,方塊字,單音節、一詞多義、同義詞、近義詞豐富,助詞多應用於表達感情,語法關係往往透過詞序表現等等特點。古代散文的章節美、勻稱美、節奏感強、言簡意賅、表情方式多樣化等等特點,幾乎都和漢語特徵分不開的。

    二、追求實用

    從甲骨卜辭到青銅銘文,無不如此。郭豫衡先生的《中國散文史》中的先秦兩漢散文,大都可以歸結到實用文體之中。即使到了所謂文學的自覺時代之後,中國古代散文的實用特性也依然沒有消減。誠如曹丕所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致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這裡所說的經國大業、不朽盛事,其實多是指各種實用的文體,絕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文學創作。又比如唐宋時代大量的制誥、諫疏、碑誌、序記、筆記、題跋、書簡等,也都是實用的文體。所有這些,很難排除在散文史研究之外。至於大量優秀的文學性極強的散文作品,有很多也具有實用的價值。其實這一特點不僅僅是散文,中國的詩也是如此,這大約與儒家所倡導的加強文學與政治的關係緊密相連,所謂文學創作的作用之一便是“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馬積高《賦史》的再版後記談到自從左思以來對於賦的創作的一個實用方面的追求,已經作了詳細的介紹,那便是最好的說明。但是,追求實用,並非不重視文采。《左傳》哀公二十五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三、崇尚真實

    孔子早就提出“情慾信”,後來的歐陽修也提出“事信”的原則。從《老子》、《莊子》到司馬遷的《史記》、王充的《論衡》,無不把“真”字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人們稱《史記》為實錄,老杜的詩為“詩史”,無不包含著這一重涵意。

    四、提倡簡潔劉勰《文心雕龍·徵聖》謂聖人之文“雖精義曲隱,無傷其正言,微辭婉晦,不害其體要。體要與微辭偕通,正言共精義並用。”中國古代散文主張一言褒貶,言簡意賅,正如劉知幾評說《左傳》“其言簡而要,其事詳而博”,在簡要中見詳博,貫多以少,舉少見多,這也成為中國散文創作的一個重要的傳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嘴巴幹老想喝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