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汐煒醫生

    注重精神生活,說這種話的大多為初步社會的年輕人,沒有太多生活壓力,不涉及照顧妻兒父母。

    首先,我很同情題主,童年的生長環境可能沒那麼快樂,所以一心追求快樂,所以忽視了物質,其實精神享受和物質享受並不衝突。很多人把錢看得很重,就像發過作家巴爾扎克小說《守財奴》中描述的那樣,為了分毫利益費勁心思,瞻前顧後,這是很具有諷刺意味的。

    如何合理的將物質和精神愉悅做到平衡,才是我們該考慮的。所以關於題主的言論,不在乎錢的人,就被人當做神經病,是過於武斷的,難以形成真理。不過我猜測,這可能是題主的父母或其他長輩對於題主的一種指責,而並非將人物定性。

    一個人,如果思維、情感後行為易於常人,應該被叫做“精神病”,而不是“神經病”。

    大多數群體,對於精神病人瞭解甚少,除了知道精神病人容易衝動、發瘋外,甚至很多時候連病名都會叫錯。

    神經病:指的是多種原因導致腦神經受到損傷而出現的軀體方面的功能障礙。比如癲癇的抽搐、腦血栓導致的言語障礙、腦梗導致的偏癱等等。所以神經病,指的是思維正常的人,只是腦功能導致了軀體障礙。

    所以,真正的叫法是“精神疾病”,也就是很多人口中的“精神病”。發作者可能出現幻覺、自言自語、激越、衣著汙穢等異常狀態。大多出現上述症狀,多見於重性精神疾病,如我們常聽到的精神分裂症。相比之下,輕症的精神疾病如焦慮、抑鬱、神經衰弱等等,大多經過有效治療後,預後較好。

    在精神科,確實有一種“不在乎錢”的疾病相信很多人都聽過“狂躁”,其實,在精神科,有一種病,真正的命名叫做“躁狂症”。

    躁狂症是指患者在某一時間範圍內,幾乎每一天的大部分時間裡,都有明顯的心情過分愉悅,自我感覺良好甚至自我評價膨脹,或是容易發脾氣等,患者感覺精力旺盛,睡眠需要減少,所以熱衷於很多事,但大多都虎頭蛇尾,難以堅持做到底。

    由於患者的自我評價膨脹,情感過於表達,導致缺少了對自我現狀的評估能力。我有很多這樣的患者,發病時愛花錢(其實家境並不好),大量的購物(買來的都是些沒有實際用處的東西),還有些病人發病時機具同情心,打賞乞丐、買東西多給售貨員、打賞直播女主播等,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其實,這些異常舉動都是由於患者本人的高漲的心境影響的。

    那麼,這種情況需不需要治療?

    答案是需要治療,很多躁狂發作的患者,雖然有些沒有對家人或他人造成直接傷害,但是他的“慈善事業”是能夠給家人帶來嚴重經濟負擔的,很多患者發病時借錢、貸款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經治療好轉後頭腦冷靜,後悔不已。

    綜上,一個人過分的吝嗇是病,那麼過分的揮金如土同樣也是病,當然,我這裡指的“過分”是要根據本人的實際經濟情況而定的。如果一個人,性格方面變得和之前截然不同,我們要考慮,可能是非正常狀態,希望透過這篇問答,能夠讓更多人認識到精神科的“躁狂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的人還有鄉愁情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