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司徒軍武百科

    一戰前的德國當然有這個自信,他們已經是中西歐的強國了,堪稱區域霸主。再加上有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這兩個大國結盟,戰爭能力可謂是相當強。

    而且就歷史情況來看,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也並沒有吃到什麼很大的虧,雖然遍體鱗傷傷亡慘重,但英法同樣也沒討得什麼好,如果不是奧匈帝國在俄國的“布魯西洛夫突破”中翻了車,德國甚至能略微維持著一些攻勢。

    所以當戰爭被宣佈結束時,許多德華人還覺得不可思議,覺得被高層出賣了,擁有這種心思的人比比皆是,他們並不覺得德國要打輸了,比如德軍下士,奧地利人阿道夫·希特勒就是這樣。

    戰前的德華人比戰時的還要囂張,畢竟曠日的血戰足以催生出激烈的厭戰情緒。讀過人教版老課本的人應該都對《最後一課》這篇課文記憶猶新,該文側面描述了當年普魯士在打敗法國後,霸佔掉阿爾薩斯、洛林兩地的情形,法華人儘管心不甘情不願,但也只能低聲下氣的接受割地稱臣的現實。

    德國的崛起史其實就是普魯士的崛起史,自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衰敗以後,德意志民族陷入了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最後隨著普魯士的強勢崛起,德意志民族間又完成了新的統一。

    普魯士人的戰績可不俗,他們20年間7次參與反法同盟,隨著聯軍硬是兩次幹翻了拿破崙,布呂歇爾元帥的大名無人不曉。之後普魯士快速崛起,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領導下,建立了強大的軍備。

    1864年,普丹戰爭爆發,普魯士人走出了軍國主義統一大業的第一步,與奧地利人聯手攻丹。很快丹麥被擊敗,將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與羅恩堡拱手相讓。

    1866年,趁著高漲的民族情緒,普魯士拿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的歸屬權說事,都希望統一對方的普、奧兩國大打出手,雙方各自裹挾了一群德意志小邦國,組成兩大聯盟。最終普魯士人打敗了奧地利人,為時七星期的普奧戰爭以普魯士的勝利結束,德意志統一了(除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也徹底慫了。

    1870年,普魯士與法國爆發了普法戰爭,基本統一了德意志地區的普魯士,與法國因為地區霸權硬撼了一場。號稱大陸第一的法軍很快大敗虧輸,連皇帝拿破崙三世都被迫投降,長驅直入的普魯士軍攻入了凡爾賽宮,並迫使剛剛革命建立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簽訂了和約。

    大勝的普魯士人在凡爾賽宮進行了盛大的加冕儀式,威廉一世成為皇帝,普魯士王國也更名為德意志帝國(第二帝國)。這場勝利令德華人的民族自信心徹底爆棚,因為這代表著他們取代了Continental霸主法國,成為了新的歐洲霸主。

    此時距離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有半個世紀,也讓德國進入了一段甜蜜的發展期。這段時間內,德國經濟發展迅速,國力、科技、生產力火箭一樣猛躥,他們利用從法國拿弄到的50億金法郎,不僅渡過了19世紀晚期的經濟危機,還迅速完成了自身的資產階級改造,國際地位一躍千里。

    所以,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初葉的德國相當有囂張的資本,在那個歐洲人獨霸世界的時代,他們能在歐洲大陸稱霸,雄踞著中歐地區,幾乎就已經說明了他們的威勢。德國當年的世界政治地位與今天的美國高度相似。

    而且不得不說德國出了個好宰相,俾斯麥相當聰明的設計了一套德國的形象包裝,在外交政策上,已經取得霸權的德國顯得相當的可靠與公正,同時德國也表現得非常平易近人和善於搞好關係。他們不僅維持了與英國的良好來往,還與沙俄、奧匈帝國構築了三皇同盟,與奧匈帝國締結了兄弟同盟,與義大利結成了國家同盟,簡直就是想方設法的孤立了法國。

    如果沒有什麼變數的話,德國這個新興但強大的帝國還可以照著這種模式走很遠,20世紀初的德華人絕對是富有信心,也對國家的能力具備信心的一群人。而來自普魯士貴族、新興資本家的利益需求則極大的推動了德國的能力與野心。

    變數來自俾斯麥退位讓賢后的時代,1890年俾斯麥解職,威廉二世急匆匆的推翻了俾斯麥設計的“王道模式”,開始積極的謀求更大範圍的強硬霸權主義。或者我們可以換個方式解釋——資產階級改造和工業革命進行到一定地步夠,德國已經邁入了現代帝國主義階段,而構成這種帝國主義的社會成分,開始極力的推動這隻怪獸為他們謀取更大,也更血腥的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德國比較不平衡的殖民心態,因為德意志整合的較晚,完成整合都到了19世紀中葉,因此當歐洲各國明火執仗在全世界大搶特搶的時候,德華人缺席了。面對被瓜分完畢的世界,德華人再能稱霸Continental,殖民地上也只能撈到一些諸如帛琉、俾斯麥群島、那密比亞、德屬東非、馬里亞納群島、薩摩亞、盧安達、波扎那,以及中國的青島、漢口、天津租界等湯湯水水。

    正是這種爭奪海外殖民地的心態,進一步引發了歐洲許多殖民國家的緊張,尤其是英國。不過當時的德華人普遍認為這是彰顯國力的方式,也是國家強大的象徵,一個Continental的強國,必然要有能與其匹配的殖民地範圍,否則豈不是驢屎蛋外面光?

    大陸政策威廉二世奉行的也不再是懷柔和聯盟,帝國主義霸權不可避免爭霸,因此德華人換上了更強硬的態度去插手世界政治,這不可避免的激化了列強的矛盾。但作為強國的德國並沒有意識到這點,在威廉二世看來,敢於忤逆德國的,就應該以雷霆來面對。甚至當歐洲開始因為帝國主義間矛盾的逐步激化,局勢變得越來越不可調和時,威廉二世還多次表示出:“想要找個武裝解決問題的機會”。

    起碼就高層的態度來說,當時的德華人並不懼怕戰爭,甚至還相當渴望戰爭,普魯士人崛起於戰火之中,戰爭帶給了德華人不斷崛起的機會,每一次戰爭的勝利都是甜蜜而令人瘋狂的,以“符合天理”的方式贏得戰爭並掠奪他人早已成為歐洲的習慣性準則。所以,在帝國主義思想,特別是一個強國的帝國主義思想面前,戰爭不可怕,戰爭很可愛,戰爭是機會與財富。

    當德華人四處掏摸的觸鬚與歐洲列強們碰撞後,歐洲各帝國主義國家迅速的完成了戰爭準備,第一次世界大戰某種程度上就是註定的,大家都在渴望著這一刻,所以我們不能將戰爭發起者的髒水都扣到德華人頭上。

    時刻等待戰爭的威廉二世最後終於等到了一個“天賜良機”,盟國奧匈帝國的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一個塞爾維亞青年用手槍幹掉了夫妻二人。當得知這件事的時候,威廉在皇宮中大喊:“再也沒有比這更好的開戰時機了!”

    就這樣,德華人躊躇滿志的透過“支援”奧匈帝國加入了對塞爾維亞的戰爭,他們此時還不知道,自己的屁股已經做到了燃燒的火藥桶上。

    所以說,自信有時候並沒有錯,國家強大帶來的自信很正常。但若因為自信而變得自大、狂妄,那麼因狂暴而陷入毀滅也只是剎那間的事。

    所以,二戰時的德國表現出巨大的復仇情緒,畢竟被從天堂踩到地獄,自信心和尊嚴上的變化很難讓人接受。再加上一戰的帝國主義矛盾並沒有真正消盡,所以很快德國民眾就被極端民族主義思想所牽扯,步入了又一場大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位俯臥撐鍛鍊哪的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