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隻搞笑喵
-
2 # chiheng00
我也在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分享下自己的一個小想法:
一是:按考證必考科目來學習,比如中級經濟師(金融),特許金融分析師等,購買相應的教材及對應的考試影片,以考試要求要求自己,學習各項知識點,如果符合報考條件,學習得也不錯的話,隨帶考個證,也是不錯的;
二是:函授學習金融學學科,按學校的教學目錄,跟蹤學習,這樣可以不僅增加和同學與導師教學和交流的機會,還可以得到另一門本科學歷;
三是:參考各學校的金融開設課程,獲取書目,按書目自行自學(可以買些舊教材看),或是觀看網上的公開教學影片,只是這確實並不怎麼系統,比較零散。
-
3 # 明明72604651
我覺得成為金融大佬不難,1.可以去書店找些關於金融方面的書籍學習下,必須的認真記住些要點。2.在一個就是看線上影片這樣把不會不懂的可以一一學會可以掌握些書籍裡學習不到的東西,這樣的話更容易學會。做什麼事情都要堅持堅持就會勝利✌!
-
4 # 支付寶客服
本內容摘自“金融簡單說”,與大家做學習分享摘要:如何定投更合理?每月應該定投多少錢?具體哪一天扣款最合適?每個月扣款幾次收益會最高?我透過自己研究和實際操作,總結了一些列經驗,今天開始陸續分享給大家
相信有很多小夥伴們在做基金定投,確實,基金定投是非常適合年輕人使用的一種長期投資方式。但很多小夥伴在執行定投計劃時會有較多疑惑,比如每月應該定投多少錢?具體哪一天扣款最合適?每個月扣款幾次收益會最高?等等這些問題是很多剛開始做基金定投的小夥伴最關心的。
恰好基金定投也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我從2009年底開始研究、使用基金定投,至今已經八年多的時間。這期間我我透過自己研究和實際操作,總結了一系列關於基金定投的經驗技巧,從今天開始,我把這八年多來總結的經驗技巧在本週小樹專欄中陸續分享給大家。
今天就先說說:月定投和周定投哪個收益高?
在與學員接觸的過程中,我發現有相當一部分的小夥伴在做基金定投時並非每月扣款,而是選擇每週扣款一次。他們給出的理由是扣款越頻繁最終的基金定投收益率越高,實際結果真的會如他所願嗎?下面我來用資料說話,透過基金定投的真實資料回測,來比較月定投、周定投在收益率方面到底有沒有區別?
以“某某滬深300指數基金”為例,看看採用這兩種不同的定投扣款頻率時,分別會帶來多少的收益率。
回測資料背景說明:
基金名稱:“某某滬深300指數基金”;
成立時間:2003年8月26日;
投資門檻:單筆申購每筆最低100元、基金定投每次扣款最低10元。
申購費用:0.15%(打折後的申購費率)
基金分紅方式:選擇紅利再投資
定投投入金額:每月1000元
假如咱們從該基金成立的第一天就定投它,每月定投1000元,一直堅持到現在2018年6月14日。我們採用月定投、周定投兩種不同的扣款頻率,看看分別最終的收益率有何區別。
(關於這種定投回測工具網上有很多,搜尋“基金定投資料回測”即可找到,本次我們採用由新浪網提供的基金定投回測工具。)
第一組測試:每月扣款一次的資料:
定投基金名稱:“某某滬深300指數基金”
開始定投日期:2003年8月26日;
結束定投日期:2018年6月14日;
每次扣款日期:每個月5號(相當於每月扣款一次);
每次扣款金額:1000元(一年12個月,總投入額12000元);
申購費用:0.15%
回測資料結果如下:
第二組測試:每週扣款一次資料:
定投基金名稱:“某某滬深300指數基金”
開始定投日期:2003年8月26日;
結束定投日期:2018年6月14日;
每次扣款日期:每個星期二(相當於每月扣款一次);
每次扣款金額:230.28元(1年52.14個星期,總投入額230.28*52.14≈12000元)。
申購費用:0.15%
回測資料結果如下:
上方回測截圖較小,我把兩次回測的資料提煉出來,做成下表以便大家比較。
針對上表中的扣款金額,估計有些小夥伴會有疑問。按月扣款是每月扣1000元,為什麼每週扣款一次時,不是每週250元?
如果每週扣250元,那每月就不止1000元了。因為一個月並非正好4周,而是4.35周。(一個月30或者31天,四周只有28天)。所以透過精確計算,若想達到每月、每年都是同樣的投入金額,每週扣款時金額應是230.28元。
透過上述兩種基金定投扣款頻率的對比,可以明顯的看出。大多數小夥伴的觀點是沒有依據的,每週扣款一次並不會比每月扣款收益率更高,兩者最終的收益率差別也是微乎其微,完全可忽略不計了。(即便是每週扣款250元,其最終獲得的定投收益率也是126.77%。)
對此,專家也給出了基金定投的三大秘籍,欲知可上支付寶搜尋【金融簡單說】瞭解詳情
-
5 # 財高八逗
我大學學的是機械工程自動化,由於那時流行巴菲特索羅斯讓我對金融很感興趣,覺得世界上最聰明的人都去幹金融了,我就去了銀行。
我肯定算不上大佬,從櫃員慢慢考證,現在做一個高階理財經理。雖然不是科班出身,這幾年也把國際金融理財師、國際金融分析師一級、還有各種金融從業證都考了下來。
學習的主線一定要是系統性的學習,可以考含金量很高的金融證,比如號稱金融第一考的CFA.沒有系統性的基礎知識所有一切都是空中樓閣。有了這條線另一條線是讀偉人的經濟學金融學著作,不單單是讀理論成果更重要的是學習和了解偉人的思維和思考,看他們是如何運用那些死知識又是如何發現新的知識。最後想說一條:少學一些雜七雜八吸引眼球的金融評論,他們很多都是碎片化、缺少反證、相互矛盾的~有的甚至會誤導人的判斷。
不信你就看看那些天天電視報紙雜誌自媒體上的各種牛人的論斷,是怎麼週而復始的誤導了投資者的
-
6 # 禿頭程式設計師小郭
相較於很多純「小白」的同學來說,我算是正兒八經的「科班出身」。
很多人以為我擅長講金融段子,擅長邏輯演繹,就覺得我是肯定是理工科出身。但事實上不是這樣,我本身是文科出生,大學前兩年學的是文史哲的大類課,跟金融一點關係都沾不上。
但比較無奈的是,作為文科出身的我,高中時語文就特別不好,上了大學,對於中文歷史哲學這些東西,發現也特別不擅長,尤其是相對那些文學文字造詣顯著更高的優秀同學們。所以後來我就確定要換專業。
換專業一開始也並沒有想到要換去唸金融,當時的美好願望是去學數學,因此對數學比較喜歡。但後來課程沒有修夠數學系的標準,所以就做了一個次優選擇:去了金融系。
換專業這個過程,其實對於很多沒有金融基礎的小白來說,具有很大的參考意義。
我當時在大學換專業的考量因素主要兩條:1. 我喜歡的領域到底是什麼?2. 能允許我念的專業有哪些?這兩個的交集,實際上就落在了金融這個領域上。不光是大學裡換專業,就算放大到日常生活裡的很多選擇,都可以從這兩個維度去匹配:
喜歡做的感興趣的是什麼?
能做的允許你做的又是什麼?
然後對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取交集,基本上就是你應該去努力的方向。
由於我上大學的時候金融系就開始火爆(當然現在也非常火),外專業要轉入是比較困難的,尤其是我作為一個純粹的文科生。最終決定你轉不轉得進去的因素包括你本專業的成績排名、金融系一些核心前提課程(比如一系列數學課)以及面試的表現。
為了實現轉專業的偉大目標,我長達兩年裡同時修讀兩個專業的課程,同學們一個學期可能就修20來個學分,我差不多是40多個,接近他們的兩倍。然後幾乎禮拜一到禮拜五課表全滿,見縫插針地安排進各種數學課,金融課。當然啦,在這樣的學習節奏下,自然是沒多少時間去體會大學裡的浪漫和青春的美好的。最多的記憶,大概就是圖書館和教室裡看過的各種教材、論文和其他學習資料。
學習愛我,我愛學習。這就是我整個大學的主旋律。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金融小白,要從你自己的行業/專業,跳到金融領域,開始系統學習金融知識的話,數學實際上並非必須。初高中水平就足夠啦,除非你要立志做科研/量化和金融工程。絕大部分金融領域對數學並沒有太高要求。
因此,要較好地形成對金融的系統瞭解,入門開始就閱讀一些西方經典教材,特別是原著,會顯得大有裨益。儘管有翻譯版,但翻譯過來的東西,總會丟失各種各樣的細節,造成理解的障礙。
2
從理論到實務
現代金融理論,在我看來,大概可以包括如下這幾大模組:
經濟分析,這當中最重要的又是宏觀經濟的分析。
財務分析,主要是從數字化的角度去理解公司層面的經營。
公司金融,主要講的是公司的投資/融資,和公司的資本運作。
資產定價,這個模組是現代金融理論的核心和精髓,講如何給各種金融資產確定價格。
金融市場,這個部分包括了證券投資入門,各個細分金融市場的邏輯等等。
金融監管及其他前沿,後者如行為金融,Fintech,數字貨幣等等。
這幾大模組實際上在任何大學的金融系,都會有完整的課程覆蓋。如宏微觀經濟學會詳細講授如何進行經濟分析,會計學/公司金融/財務管理/財務建模等等,會詳細講解財務分析。而證券投資學/投資銀行學/金融經濟學等,又會詳細告訴你如何理解金融市場、資產定價等等。
以上部分實際上也給要自學金融的同學,指明瞭一條有跡可循的路。專業的金融從業者,以上這些部分都是基本功,如果哪一塊掌握不紮實,那就說明基本功有很大的問題。
等我大學畢業之後,以上這些模組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知識體系,已經完整在腦海裡形成了。但只有理論知識,沒有和實踐結合過,最終也只是腦子裡的「沙盤交易」。學完理論知識之後,接下來就應該找一些可以去運用這些知識的機會。
對我來說,第一份工作恰好就提供了很好的這樣的機會。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做投資的,覆蓋了VC到PE階段,再到二級市場,所以非常完整。我記得第一個半年,幾乎就在公司做in-house research,基本沒有幹別的事情。
做研究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大家很好利用所學知識的過程。
打個比方,對於公司層面的研究,我要接觸大量的財務報表,讀企業的招股說明書,參加企業的電話會議(conference call),以及一些賣方機構(投行等)寄給我的研究報告。這當中還包括了非常多的美國上市公司,比如美國SEC官網的一些檔案。
這些材料,都涉及到大量需要專業基礎知識作為鋪墊才能看懂的內容,比如財務報表怎麼看?比如投行如何給公司股票定價的?比如宏觀分析師如何預判經濟的?策略又是如何推薦大類資產組合的?
每一塊內容,都和專業知識息息相關。因此,我一直比較反感說「知識無用」的論調,至少在我的領域我的工作當中,知識非常重要。某種意義上,對理論掌握的深度和紮實程度,決定了你的工作推進效率。
我有限的幾年投資工作中,除了「枯燥」「寂寞」地在辦公室做行業/公司研究之外,後來也深入到企業內部,跟公司創始人/管理層瞭解企業經營相關的資訊,以及後來的投資談判,交易結構的設計和投後管理的一些工作。
作為一個20出頭的新人,如何在牛逼哄哄的公司收入上億的創始人面前,保持自己的氣場,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因為從很多角度來看,對方都是完全碾壓你的。這個時候,你的專業程度,就變得非常重要。專業,是你唯一可以取得對方尊重的砝碼。如果你連自己的專業也是一知半解,半灌水,那你有什麼自信去和一個公司年收入上億的創始人搞工作呢?
因此我的建議是,對於小白來說,如果你決心要步入金融領域,學完一些理論知識之後,很重要的第二步,就是必須找幾個問題來把你的知識運用起來。
這些問題當中,研究清楚一個公司/行業,則是非常不錯的起點。
因為要研究清楚一個行業,你必須動用幾乎所有的主要金融知識儲備,同時閱讀大量相關的資料和資訊。
很多時候你還必須要以全球的視角來看待你的研究物件,比如你研究中國一個餐飲連鎖企業,可能你不僅需要看這個企業,你還需要看看百勝怎麼樣,麥當勞怎麼樣,看看他們的報表招股書,看看國外投行對他們的評級報告。
基於全球資本市場做本土研究,是專業的金融狗的基礎素質。基於全球市場的估值和定價體系,看本土市場的機會,也是專業金融狗的必備技能。
-
7 # mrsdu1234
不停的看書,網上學習。看各種案例。淺層的,深層的,一步一步看。特斯拉的Quattroporte說過,只要你想,一定能成功。很多現實中的例子,誰誰在圖書館泡了一年,誰誰看看幾千份股票線圖。最後都是大佬。
-
8 # 關注世界的變化
首先,你得對金融有興趣。其次,可以在網上報一些遠端教育的課程,也可以買些金融方面的書自學。平時多關注金融方面的文章、論壇。多關心國際新聞中,有關金融方面的新聞。
-
9 # 騎牛談財經
邊實戰,邊歸納總結。是最好的方法。
金融涵蓋的知識點非常多,財務知識,產業知識,經濟形勢,金融知識,哲學知識,邏輯知識,數學知識,行為學知識等等。
如果樣樣做到精通似乎是不可能的。我們需要做到了解,只要會應用即可。尤其是多學科的綜合應用,演繹推理。
在此過程中,很多人會走火入魔,變成某一領域的專家而不出來了。因為他最終研究變成了 學術型而非應用型。
個人意見就是 實戰是最好的老師,學以致用,在運用中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當然,如果身邊有 朋友屬於合格投資者 那是最好不過的了,至少他能快速提高您的認知能力,犯錯試錯的 成本。);還有一點建議就是 戰略比戰術更重要,切莫 過度微觀探究 戰術技法而忽略宏觀。
透過5~10年的歷練,那麼金融領域各類知識的綜合應用基本上可以達到 熟練於心了,交易系統也會日趨完善,此時一個合格的投資者基本上算是誕生了。但這並不能保證您年化收益有多少多少,也不能保證您 像網際網路傳的大師那樣 幾萬開始 短短几年上億盈利的神話(權且聽聽就行 )。但是能在股市長期生存下去是沒啥問題了。
-
10 # 一生的緣分
學習金融,首先你得喜愛它。畢竟愛好,才是一個人的學習源動力。
你可以首先看一下初級經濟學的書籍,如《經濟學原理》,《宏觀經濟學》,《行為經濟學》等,其次我建議你可以報一箇中級經濟師,讓你心裡對金融學有個大概概念。
總之學無止境,自己愛才能真正學好它。
-
11 # 小育2019
我來說一下我自己學習金融的方法。
第一,看書。金融對有些人來說比較枯燥,但對某些人來說卻是知識的大門,很多專家、學者、企業家都會將自己的從業經歷或者感悟凝練出書,這些知識對於初步學習金融的人來說,是不錯的啟蒙教材。
第二,看影片。相對於閱讀學習來說,影片學習後留下的記憶資訊更多,很多影片網站都有基礎知識教學,而且還是免費,要利用起來。
第三,多看新聞。金融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很多金融本領過硬的人,多半也是洞察力強的人,掌握的資訊越多,越有助於你做出決策和判斷。
第四,參加專業培訓班。自學比較難出系統,如果有心上進的話,可以報個金融培訓班試試。就好像我之前參加過廣州時代華商的金融班,收穫的知識和自學的完全不在一個檔次,因為有很多名師大咖教學,還有很多各行各業的同學一起學習,在這種專業、積極、系統的知識環境下學習,進步飛快,並且還找到了很多可用的人脈資源。
(上圖是我當時去培訓學習的照片)
以上就是我學習金融的經過,如果你立志在金融行業做出一番成績的話,少不了這四步,尤其是到後期系統的培訓,不僅僅是學習那麼簡單了,更多的是培養金融思維,以及收穫資源、拓展人脈。
回覆列表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首推馬克思資本論。該書引入了剩餘價值來解釋資本主義世界資本家與工人的關係,解釋了其本質矛盾是生產的公有制和生產資料的私有制。而一切金融都建立在其體系之上,無非是最佳化資本配置,追逐更多的剩餘價值,可能其形式會衍生更加複雜但逃脫不了追求剩餘價值的本性。
第二點,學會理財,從儲蓄到定投基金到配置股票房產進行對沖,無論你有多少資產,總有合適的理財手段。一來增進對金融的理解,二來進行實踐,三來使得自己資產增值。
第三點,投資。可以投某個看中的公司,可以投資某個新型的行業,可以投資自身能力的提升。讀書其就是一種長期無風險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