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越來越好了,而年味反而淡了,這的確是一個讓人難以釋懷的話題。過年原本是最為快樂和幸福的時刻,此刻卻引發很多年輕人集體吐槽,年輕人集體懷舊小時候的過年情節,更有一小部分年輕人,因為沒有勇氣面對過年回家種種責難與拷問,成為“恐歸族”。媒體調查80、90年輕一代對中國年的感情,結果顯示年味隨著年齡增長熱度退減,昔日那個歡天喜地的中國年,已成一種耐人尋味的懷舊。 現在的年輕人為何打不起過年的精神,對過年越發沒有了那種熱烈的情趣與興致?為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物質享受也越發富足的今天,我們卻對傳統節日丟失了一種興致勃勃的情懷?這個問題不只是關乎著大家過年能否開心,更關乎著以春節為代表的傳統節日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是誰搶走了我們童年對過年那種眷戀情愫,又是什麼讓年輕人過年不樂觀,反而“壓力山大”? 年味都去哪了,年味為啥淡了?很多理智且頗為成熟的人,會說那是因為我們長大了。是啊,因為長大了,我們肩頭多了責任與使命,更添了煩惱與憂愁,兒時過年那種無憂無慮的天倫之樂,也就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慢慢消逝在成長之路上。小時候,過年吃頓餃子,有新衣服穿,男孩放鞭炮,女孩頭上插朵花,這些今天看來似乎再平凡不過,甚至老土的過年方式,就足以讓過來人大發懷舊之情。而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原來只有過年才會操辦添置的東西,現在分分鐘都能得到。孩子需要的東西家長可以隨時去買回來;而成年人買新衣服更不是過年的“專利”,現在只需輕輕點下滑鼠就能搞定;原來一年最重要的宴席“年夜飯”也可以在飯店訂個套餐,免去油煙之苦……這些種種,讓人們對過年沒了期待,也迷茫著過年應該要幹什麼,“年味”慢慢變成了“乏味”。 一到過年,我們就會在網上發現很多吐槽,大家相互問候這過年還剩下啥,恍若只有對兒時的懷念。過年很累,壓力很重。就業、買房、婚嫁,這每一個問題都是一種現實壓力。當下,80後普遍成家立業,可依然有相當一部分群體“被剩下”,他們在大城市打拼,卻難有歸宿感,身份與房子是留在這個城市似乎難以逾越的短板,只好以犧牲青春來打拼未來。在80後情何以堪的時候,90後步後塵而來,就業壓力與生活壓力成為年輕人頭頂望塵莫及的兩座大山。過年不是不願意回家,很多人不敢回家,回家的成本足以讓人生畏,更可怕的是不知如何面對親友們那些不知所以然的問候。結婚了麼?孩子有了麼?在哪工作?收入還行吧?房子買了嗎?這每一個問題似乎都量十足,難以招架。在社會壓力普遍增加的同時,人們無暇對過年傾以太多的情感,年假頂多是難得休息幾天。 傳統節日中民俗文化逐步遺失,是年味越來越淡的另一個主要原因。過年趕大集變成了逛超市,過年燃放鞭炮如今成了一個糾結的話題,廟會文化已經很難吸引年輕人的眼球,很多小朋友已經說不出過年的來歷,我們傳統佳節卻丟失了太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我們從串門拜年到用電話拜年和傳真拜年,後用電子郵件拜年,再用簡訊拜年,現在連簡訊也不用了,用微信;甚至我們連紅包都不包了,而改用手機“支付寶紅包”。是我們自己把自己的文化渙散了、消解了、搞亂了。春節的民俗被一個個地消除,以至於今天我們中國老百姓似乎已經不會過春節了。 年確實變了,以前的東西只剩下懷念,但是年的味道其實還在。有錢沒錢都要回家過年,年就是回家的那份期盼。無論時代怎麼發展,我們對家的眷戀、對年味的追尋,應該是所有華人不變的情懷。 你的認可是我解答的動力,請採納...
生活越來越好了,而年味反而淡了,這的確是一個讓人難以釋懷的話題。過年原本是最為快樂和幸福的時刻,此刻卻引發很多年輕人集體吐槽,年輕人集體懷舊小時候的過年情節,更有一小部分年輕人,因為沒有勇氣面對過年回家種種責難與拷問,成為“恐歸族”。媒體調查80、90年輕一代對中國年的感情,結果顯示年味隨著年齡增長熱度退減,昔日那個歡天喜地的中國年,已成一種耐人尋味的懷舊。 現在的年輕人為何打不起過年的精神,對過年越發沒有了那種熱烈的情趣與興致?為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物質享受也越發富足的今天,我們卻對傳統節日丟失了一種興致勃勃的情懷?這個問題不只是關乎著大家過年能否開心,更關乎著以春節為代表的傳統節日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是誰搶走了我們童年對過年那種眷戀情愫,又是什麼讓年輕人過年不樂觀,反而“壓力山大”? 年味都去哪了,年味為啥淡了?很多理智且頗為成熟的人,會說那是因為我們長大了。是啊,因為長大了,我們肩頭多了責任與使命,更添了煩惱與憂愁,兒時過年那種無憂無慮的天倫之樂,也就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慢慢消逝在成長之路上。小時候,過年吃頓餃子,有新衣服穿,男孩放鞭炮,女孩頭上插朵花,這些今天看來似乎再平凡不過,甚至老土的過年方式,就足以讓過來人大發懷舊之情。而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原來只有過年才會操辦添置的東西,現在分分鐘都能得到。孩子需要的東西家長可以隨時去買回來;而成年人買新衣服更不是過年的“專利”,現在只需輕輕點下滑鼠就能搞定;原來一年最重要的宴席“年夜飯”也可以在飯店訂個套餐,免去油煙之苦……這些種種,讓人們對過年沒了期待,也迷茫著過年應該要幹什麼,“年味”慢慢變成了“乏味”。 一到過年,我們就會在網上發現很多吐槽,大家相互問候這過年還剩下啥,恍若只有對兒時的懷念。過年很累,壓力很重。就業、買房、婚嫁,這每一個問題都是一種現實壓力。當下,80後普遍成家立業,可依然有相當一部分群體“被剩下”,他們在大城市打拼,卻難有歸宿感,身份與房子是留在這個城市似乎難以逾越的短板,只好以犧牲青春來打拼未來。在80後情何以堪的時候,90後步後塵而來,就業壓力與生活壓力成為年輕人頭頂望塵莫及的兩座大山。過年不是不願意回家,很多人不敢回家,回家的成本足以讓人生畏,更可怕的是不知如何面對親友們那些不知所以然的問候。結婚了麼?孩子有了麼?在哪工作?收入還行吧?房子買了嗎?這每一個問題似乎都量十足,難以招架。在社會壓力普遍增加的同時,人們無暇對過年傾以太多的情感,年假頂多是難得休息幾天。 傳統節日中民俗文化逐步遺失,是年味越來越淡的另一個主要原因。過年趕大集變成了逛超市,過年燃放鞭炮如今成了一個糾結的話題,廟會文化已經很難吸引年輕人的眼球,很多小朋友已經說不出過年的來歷,我們傳統佳節卻丟失了太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我們從串門拜年到用電話拜年和傳真拜年,後用電子郵件拜年,再用簡訊拜年,現在連簡訊也不用了,用微信;甚至我們連紅包都不包了,而改用手機“支付寶紅包”。是我們自己把自己的文化渙散了、消解了、搞亂了。春節的民俗被一個個地消除,以至於今天我們中國老百姓似乎已經不會過春節了。 年確實變了,以前的東西只剩下懷念,但是年的味道其實還在。有錢沒錢都要回家過年,年就是回家的那份期盼。無論時代怎麼發展,我們對家的眷戀、對年味的追尋,應該是所有華人不變的情懷。 你的認可是我解答的動力,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