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744992489391

    國際禮儀中互送禮品是一種禮儀的體現,也是一種感情的傳遞,能使雙方之間架起一個互通的橋樑。在與外華人的交往中,送禮是必要的,是聯絡感情,廣交朋友,增進友誼的一種方式,但是,送禮時的熱情要適度,有時過分熱情反倒適得其反。所以,在對外送禮上,主要應該防止這樣幾個問題:第一,防止過多。第二,防止過於貴重,使別人不敢輕易接受。第三,防止體積過大,以方便攜帶。一般而言,贈送禮品的禮儀主要包含禮品的挑選、饋贈的方法、禮品的接受這3個方面的內容: 更多內容來自中華禮儀培訓網www.liyipeixun.org1 禮品的挑選。在禮品的挑選上,要對送禮物件的愛好、興趣做些簡單的調查,因人而異,投其所好。此外,還要注意對方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瞭解一下對方基本的忌諱。如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不要送酒、豬皮產品。送花時,西方國家比較忌諱雙數,喜歡單數,一般不送單一的花種,會讓顏色搭配得更加豐富,看起來更漂亮。各國對顏色都有忌諱,一般認為白色是純潔的象徵;黑色是肅穆的象徵;黃色是和諧的象徵,而紅色和藍色是吉祥如意的象徵。很多國家以黑色為葬禮的顏色。靈車用黑色。比利時人忌藍色。巴西人以棕黃色為兇喪之色,認為人死好比黃葉從樹上落下來。在饋贈行為當中,主角當然非禮品莫屬。挑選贈送外國友人的禮品時,一般在指導思想上必須恪守四項準則: (1)突出禮品的紀念性。在涉外交往中,送禮依然要講究“禮輕情義重”。有時,“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梅”,往往更受對方歡迎。因為在許多國家裡,都不時興贈送過於貴重的禮品。反之,則很可能會讓受禮者產生受賄之感。 (2)體現禮品的民族性。有人曾說:“最有民族特色的東西,往往是最好的”。向外賓贈送禮品,其實也是一樣。華人司空見慣的風箏、二胡、笛子、剪紙、筷子、圖章、書畫、茶葉等。一旦到了外華人手裡,往往便會備受青睞,身價倍增。 (3)明確禮品的針對性。送禮的針對性,是指挑選禮品時應當因人,因事而異。因人而異,指的是選擇禮品時,務必要充分了解受禮人的性格、愛好、修養與品位,儘量使禮品得到受禮人的歡迎。因事而異,則指的是在不同的情況下,向受禮人所贈送的禮品應當有所不同。比方說,在國事訪問中,宜向國賓贈送鮮花、藝術品。出席家宴時,宜向女主人贈送鮮花、土特產和工藝品,或是向主人的孩子贈送糖果、玩具。探望病人時,則宜向對方贈送鮮花、水果、書刊、CD,等等。 (4)重視禮品的差異性。向外華人贈送禮品,是絕對不能有悖對方的風俗習慣。因此,務必要將此視為送禮之時的大事,此即涉外禮品的差異性問題。要解決好這一問題,就要透過對受禮人所在國風俗習慣的瞭解,在挑選時,主動迴避對方有可能存在的下述六個方面的禁忌:一是與禮品有關的禁忌;二是與禮品色彩有關的禁忌;三是與禮品圖案有關的禁忌;四是與禮品形狀有關的禁忌;五是與禮品數目有關的禁忌;六是與禮品包裝有關的禁忌。這六個方面的禁忌,有時亦稱“擇禮六忌”。 2 饋贈的方法。向外籍人士贈送禮品,不僅要重視具體品種的選擇,而且一定要注意贈送禮品時的方法。根據禮儀慣例,注意涉外交往中饋贈的方法,具體是指在禮品的包裝,送禮的時機、送禮的途徑這3個方面,必須表現出中規中矩,不亂章法。 (1)重視禮品的包裝。以前,華人送禮,只重貨色,不重包裝。不管多麼高檔的禮品,大都“赤條條來去無牽掛”,或者頂多用報紙一包,硬紙盒一裝了事。這種做法,是不符合國際慣例的。在國際交往中,禮品的包裝是禮品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它被視為禮品的外衣,送禮時不可或缺。否則,就會被視為隨意應付受禮人,甚至還會導致禮品自身因此而“貶值”。有鑑於此,送給外國友人的禮品,一定要事先進行精心的包裝,對包裝時所用一切材料,都要儘量擇優而用。與此同時,送給外華人禮品的外包裝,在其色彩、圖案,形狀乃至緞帶結法等方面,都要與尊重受禮人的風俗習慣聯絡在一起考慮。 (2)把握送禮的時機。在涉外交往中,由於賓主雙方關係不同,具體所處的時間、地點以及送禮目的不同,送禮的具體時機自然也不能以不變應萬變,千篇一律。依照國際慣例,把握送禮的最佳時機是非常重要的,並應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的分析。在會見或會談時,如果準備向主人贈送禮品,一般應當選擇在起身告辭之時。向交往物件道喜、道賀時,如擬向對方贈送禮品,通常應當在雙方見面之初相贈。出席宴會時向主人贈送禮品,可在起身辭行時進行,也可選擇餐後吃水果之時。觀看文藝演出時,可酌情為主要演員預備一些禮品,並且在演出結束後登臺祝賀時當面贈送。遊覽觀光時,如果參觀單位向自己贈送了禮品,最好在當時向對方適當地回贈一些禮品。為專門的接待人員、工作人員準備的禮品,一般應當在抵達當地後儘早贈送給對方。 (3)區分送禮的途經。送禮的途徑,此處是指如何將禮品送交受禮人。在涉外交往中,送禮的途徑主要被區分為兩種:一種是當面親自贈送;另一種則是委託他人轉送。這兩種送禮的途徑往往適用於不同的情況。有時,他們各自往往還有某些特殊的要求。在一般情況下,送給外國友人的禮品。大都可以由送禮人親自當面交給受禮人。有些時候,例如,向外國友人贈送賀禮、喜禮,或者向重要的外籍人士贈送禮品,亦可專程派遣禮賓人員前往轉交,或者透過外交渠道轉送。如果有必要,禮品可以被提前送達受禮人的手中。通常,送給外華人禮品時,尤其是委託他人轉送給外華人禮品時,應附上一張送禮人的名片,它既可以放在禮品盒之內,也可以放在一封寫有受禮人姓名的信封裡,然後再設法將這個信封固定在禮品的外包裝之上。有可能的話,儘量不要採用郵寄的途徑向外華人贈送禮品。 3 禮品的接受。接受禮物時,西方國家的朋友喜歡當面開啟,而且講幾句讚賞的話。在商務禮儀中接受外國友人贈送的禮品,大致上有如下3個方面的問題需要注意: (1)欣然接受。當外國友人向自己贈送禮品時,一般應當大大方方、高高興興地接受下來。沒有必要跟對方推來推去,過分地進行客套。在接受受贈的禮品時,應當起身站立,面含笑容,以雙手接過禮品,然後與對方握手,並且鄭重其事地為此而向對方道謝。在接受禮品時,面無任何表情,用左手去接禮品,接受禮品後不向送禮人致以謝意,都是非常失禮的表現。 (2)啟封讚賞。在國際社會,特別是在許多西方國家中,受禮人在接受禮品時,通常大都習慣於當著送禮人的面而立即拆啟禮品的包裝,然後認真地對禮品進行欣賞,並且對禮品適當地讚賞幾句。這種華人以前難以接受的做法,現在已經逐漸演化為受禮人在接受禮品時必須講究的一種禮節。在許多國家,接受禮品之後若不當場啟封,或是暫且將禮品放在一旁,都會被視為失禮之至。在涉外交往中接受禮品時,對此無必要予以注意。 (3)事後再謝。接受外方人員贈送的禮品後,尤其接受了對方所贈送的較為貴重的禮品後,最好在l周之內寫信或打電話給送禮人,向對方正式致謝。若禮品是由他人代為轉交的,則上述做法更是必不可缺的。以後有機會再與送禮人相見時,不妨在適當之時,再次當面向對方表示一下自己的謝意。或者是告訴對方,他送給自己的禮品,自己不僅十分喜歡,而且經常地使用。這種令對方感到他的禮品“物有所值”、備受重視的做法,會令對方極其開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哨子為什麼會吹的響,其中的原理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