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698895345900

    理想信念對一個人的成長具有價值導向、

    動機激發、

    路徑依賴的功能,

    對一個民族具有

    凝聚人心、

    聚集力量、激發鬥志的功能。

    當代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經濟結構和價值取

    向呈現多樣化的特徵,

    形形色色的追求和奮鬥表象令人眼花繚亂,

    有的人成功了,

    有的人失

    敗了,

    有的人百折不撓,

    有的人灰心喪氣,其經驗教訓令人深思。

    什麼樣的理想和追求才是

    科學的、正確的,什麼樣的信念才是偉大的、

    崇高的,身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

    設小康社會的時代背景下的當代大學生,

    應當如何選擇和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

    這些問題需

    要在理論和現實層面得到解答。

    在中國古代社會,理想被稱為“志向”

    ,是一個人對未來的嚮往、追求和所要達到的目

    標。一個人有沒有理想或志向,理想或志向是否高遠,關係著人一生的成長、成人、成才。

    要真正地認識、

    理解理想的內涵,還應該給予它科學的定義。

    一般地說,理想是建立在理性

    基礎之上、

    以客觀可能性為內在依據的、

    關於未來的美好構想、設計和願望。科學的理想必

    須建立在正確的理論和客觀現實基礎之上,

    具有潛在的真實性。

    人總是生活在希望之中,

    望是與人的生命共在的,

    理想根源於社會存在,

    又高於社會現實,

    是對已有社會現實的一種

    超前性認識和預見,

    包括生活理想、

    職業理想、

    道德理想和社會理想。

    理想是人的一種希望,

    但不是所有的希望都能稱為理想,因為希望可能是遐想、幻想、空想、狂想,而理想也指向

    未來,

    但理想的根必須紮在現實之中,具有客觀性,符合一定的規律性,因而具有實現的可

    能性。

    而遐想、

    空想是隨心所欲的主觀想象,

    其產生不具有客觀性,

    只是存在於人的意識中,

    不可能轉化為現實。當人接受教育,閱歷增加,能夠基本把握自己,正確認識自己,認識自

    己與周圍人的關係,

    認識自己所承擔的社會責任,

    並且為自己確立近期和遠期的人生目標的

    時候,就標誌著人的成熟。

    科學的理想具有社會的制約性。人的社會性決定個人理想要以社會需要為前提和歸宿,

    個人在確定自己的人生理想、

    人生目標的時候,

    要有大局觀念和集體主義精神。

    個人理想的

    實現離不開社會和他人所提供的條件。社會越發展,經濟越發達,

    文明程度越高,

    為個人理

    想的實現所提供的機會就越多,

    條件就越好,

    領域就會更寬廣,

    個人理想與社會需要的一致

    性就越大。

    科學的理想具有進取的超越性。

    現實社會存在著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存在著許多矛

    盾和衝突,

    這些境況會影響到一個人理想價值的追求和實現。

    對此,是隨波逐流、

    降低理想

    層次呢,

    還是堅持自己做人的標準、

    超越社會的弊端,

    這對每一個人來講都是一個嚴峻的考

    驗。人要想有所追求,就要有超越社會弊端的勇氣。只要認準事物發展的方向,把握事物發

    展規律,就不會為金錢、權勢、輿論以及個人的生死、榮辱所左右,最終會戰勝困難,實現

    理想。

    科學的理想具有務實的階段性。不同時期確立的目標,應該符合實際,且具有前瞻性。

    這些目標實現的過程應有可操作性。

    理想是一個總的目標,

    要達到這個總目標,

    不能一蹴而

    就,

    必須經歷若干階段的努力。

    既著眼未來,

    從長計議,

    胸懷大志,

    又腳踏實地,

    持之以恆,

    從現在做起,才有可能實現理想。

    信念是人們在一定認識基礎上確立的對某種理論主張或思想見解及理想堅信元疑並要

    努力身體力行的精神狀態,

    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

    是個體通過後天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而產生

    的,是對大量形形色色的思想、理論進行鑑別和選擇的結果。信念包括認識、情感、意志三

    個要素,是這三個要素的融合和統一。信念有科學和非科學、

    正確和錯誤之分,因而對人生

    和社會所起的作用也是大相徑庭的。

    科學的信念應當建立在對事物發展客觀規律正確認識的

    基礎上,

    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要求。

    人如果有了對自然界、

    人類社會和思維

    發展客觀規律的正確認識,

    就為自己從事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提供了前提。

    加上積極的、

    定的情感介入,

    使這種理論有了真正被接受的基礎,

    在實現這種理論所導引的理想追求時會

    產生堅定不移的進取狀態,

    於是在人的內心就產生了這種信念。

    科學的理論基礎保證了信念

    的正確方向。

    科學的信念具有穩定性和執著性。

    對物件的一般認識由於認同而內化為信念,

    經歷了感

    情深入後,

    不僅具有了理智上的堅信不疑,

    而且得到了情感的強烈支援,

    因而獲得遠比一般

    認識高得多的穩定性。信念一旦形成,就會持久地起作用,乃至終生不渝。

    從以上分析可知,理想信念基於其建立的理論基礎是否正確而有性質相反的兩大型別。

    科學的理想信念必定建立在正確的理論基礎之上,

    這類理想信念符合事物運動和發展的客觀

    規律,

    從而對社會實踐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多種多樣的理想信念中,

    政治上的理想信念

    是核心,它對其他的理想信念起統率和支配的作用。當前,在政治上,最重要的就是樹立中

    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確立馬克思主義的信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影響正常上班,不需要太多技術的副業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