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強哥新語

    有許多以含蓄、蘊籍的語言來表達主題思想,這種含蓄、蘊藉的表現方式叫做詩詞的暗示性。詩詞的暗示性大體上有兩種,一是含蓄,一是寄託。錢鍾書說:“夫‘言外之意’,說詩之常,然有含蓄與寄託之辨。詩中言之而未盡,欲吐復吞,有待引申,俾能圓足,所謂‘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此一事也。詩中所未嘗言,別取事物,湊泊以合,所謂‘言在於此,意在於彼’,又一事也。前者順詩利導,亦即蘊於言中,後者輔詩齊行,必須求知文外。含蓄比於形之與神,寄託則類形之與影。”這番話對含蓄與寄託作了明確的詮釋。

  • 2 # 藏書閣主

    在唐宋詩詞中,有許多以含蓄、蘊籍的語言來表達主題思想,這種含蓄、蘊藉的表現方式叫做詩詞的暗示性。

    詩詞的暗示性大體上有兩種,一是含蓄,一是寄託。錢鍾書說:“夫‘言外之意’,說詩之常,然有含蓄與寄託之辨。詩中言之而未盡,欲吐復吞,有待引申,俾能圓足,所謂‘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此一事也。詩中所未嘗言,別取事物,湊泊以合,所謂‘言在於此,意在於彼’,又一事也。前者順詩利導,亦即蘊於言中,後者輔詩齊行,必須求知文外。含蓄比於形之與神,寄託則類形之與影。”這番話對含蓄與寄託作了明確的詮釋。

    (一)含蓄

    詩詞中的含蓄一般採用的是意象象徵法,避開對於物件的直接描寫,而把視角轉向物件周圍的景物,以環境來暗示人物的性格。

    試看唐朝詩人王昌齡的一首《秋詞》: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這是一首宮怨詩。作者運用委婉含蓄的筆觸,採用以景託物的手法,寫出一個被剝奪了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形孤影單在深宮中長夜無眠,臥聽宮漏的情景。

    在這個不眠之夜裡,詩中人憂思如潮,愁腸百結,那份傾訴不盡的滿腔怨情,難以言表。在這短短的二十八個字的詩裡,即便字字都寫怨字也難以表達主人公的怨情。所以,詩人乾脆就不寫怨,而是用以景託物的手法來表達主題。前三句全是寫景,以井邊的梧桐,秋深的黃葉點題,渲染色彩,烘托氣氛,把一個蕭瑟悽苦的環境顯現在讀者的面前。接著以珠簾不卷,夜寒霜重來表明此刻正是深夜。然後,筆鋒一轉,視角轉入室內,突出描寫了室內具有代表性的兩件生活用品,即熏籠、玉枕,最關鍵的是“無顏色”三個字。為什麼是“無顏色”,是用舊了呢?還是主人公對這些已是視空見慣了呢?實際上,在主人公百無聊賴的境況下,此刻即使是雕欄玉砌,對一個孤獨悽苦之人又有什麼意義呢?最後,“臥聽南宮清漏長”,孤女徹夜不眠,在一聲聲清漏聲中輾轉反側,此時此地此人的悽苦心境不言而喻。

    詩人在這首《秋詞》中,以含蓄蘊藉的手法濃墨重彩地點染背景,描寫環境,只是末句中客觀地介紹了女主人公臥聽宮漏。不去說怨,而怨言自現。暗示的巧妙運用,道出了弦外之音。這就是詩中含蓄所生髮出來的奇妙作用。如果整篇都寫怨字,讀起來便索然無味。

    再來欣賞一下宋朝詩人李清照的《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在這首小詞裡,詩人的“昨夜雨疏風驟”,“ 應是綠肥紅瘦”,把風雨過後葉茂花稀的暮春景象呈現在讀者面前。其妙處就在詩人沒有“多”、“少”等常見的話語,而是選用了“肥”和“瘦”兩個字,格外傳神。“肥”和“瘦”不僅表述了花與葉整體的稀與密、多與少的對比內容,同時也表現出花與葉的個體形態。雨後葉子的繁茂和花瓣凋零,都婉然如見。《蓼園詞選》雲:“按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跌出‘知否’二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悽婉,卻又妙在含蓄。短篇中藏無數曲折,自是聖於詞者”。難怪,此詞蜚聲詩壇,膾炙古今,其絕妙就在於敘事彰顯,“雨疏風驟”、 “綠肥紅瘦”傳情暗隱,做到了顯與隱的辯證統一。

    (二)寄託

    寄託比含蓄要更隱蔽一些。含蓄是意思隱藏在字裡行間,有跡可循。而寄託則把暗示部分埋伏在語境中,讀者必須要聯絡具體的語境去尋找,即劉勰所謂“義生文外”。

    試看王維詩《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膾炙人口的山水名篇,於詩情畫意中寄託著詩人高潔情懷和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點出了此處的幽靜清新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雨後的傍晚,明月當空,微風習習,清泉鳴唱,樹影婆娑,景象之美無可名狀。接下來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打破了這裡的“空山”靜謐的氣氛,告訴人們,在這青松明月之下,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一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內心所追求的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

    詩中頷聯和頸聯都是寫景,但各有側重。頷聯寫物,頸聯寫人。泉水,青松,翠竹,蓮舟,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詩人透過對山水的描寫寄託人生的追求,以物芳而明志高,以人和而望政通。內涵豐富耐人尋味。“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道出了詩人歸忍山林的心聲。

    再看北宋馮延巳的詞《謁金門》: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閒引鴛鴦芳徑裡,手挼紅杏蕊。

    鬥鴨欄杆獨倚,碧玉搔頭斜墜。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詞中描寫了一個女子相思的種種情態。

    這首詞大致分三個層次來表現主題。

    第一個層次,是開篇的“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既描繪了自然景象,點明瞭時令,交待了主人公的生活環境,又暗示了主人公在這明媚的春光裡,心情並不平靜。好像猛然的春風在平靜的水面上蕩起了層層漣漪。這兩句寫景自然,達情含蓄,情和景緊緊交織在一起。

    第二個層次描述了主人公“閒引鴛鴦芳徑裡,手挼紅杏蕊。”、“鬥鴨欄杆獨倚,碧玉搔頭斜墜。”的百無聊賴的孤寂生活。她一會兒逗鴛鴦嬉戲,一會兒看鴨兒弄水,這絲毫消除不了她那空虛之感。因為她的心思根本不在那上面,在哪裡呢?

    第三個層次回答了上面的問題,“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點明題旨,迴應全篇。女主人公生活之所以那麼孤寂難耐,原來是因為“終日望君君不至”,相思之苦躍然紙上。而“舉頭聞鵲喜。”終於使她的精神有了寄託。“喜鵲叫,喜來到。”民間傳說聽見喜鵲叫將有喜事來臨。對於生活在優越物質條件下的女主人公,最大的喜事莫過於與丈夫團聚。“舉頭聞鵲喜”暫解心頭相思之苦,這正寄託著女主人公對美滿生活的希望。

    著名學者餘秋雨在《藝術創造工程》中言道:“一切藝術作品既然無法離開接受者而獨立存在,那麼,它們也不應該呈現為完成狀態,而應該保留讓接受者進入的空間,埋伏一系列故意留下的空缺。”這就是說,把作品的含蓄和寄託即暗示留給審美主體去思索,比一瀉無餘的直白更具有回味無窮的魅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兼職如何才能快速過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