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長風浩蕩
-
2 # 開心爺爺咪虎哥哥
做人的話,道義與仁義確實是有區別和重疊的地方。道義是以無我為出發中心點為基礎判斷原則。仁義則是以社會人際價值體系為判斷的價值體系為原則。所以講求道義的人生目標是以整個社會和諧進步為追求目標,因為更接近於有宗教精神狀態,人生的目標遠大,經歷更為坎坷和波折基本上社會以此型別的人主導社會,則社會價值體系會容易走上良性和可持續性發展的道路。問題是這型別的人比較思想思維接近和趨向於中國古代的法家價值體系。與儒家價值中庸之道不無矛盾。仁義為人生追求體系者比較喜歡以中庸為處事原則,在可以調和性問題解決方面顯得如魚得水般的自在。在不可調和的矛盾中往往會違背原則地息事寧人。故而短期內效果良好,長遠上造下覆亡滅頂之災的條件和根源。就社會己被歷史證明的封建社會(中國)。這個跡象的印證是很多的。這個歷史上治世社會基本以儒家學說為主體。治理混亂了的社會時必然以道家,法家思想體系價值觀的政治人物來挽大廈於傾覆。但是道家與法家的思想體系還是根本立點基礎完全不一致,道法自然是從自然中領悟一切比較灑脫。法家體系比較硬性規則不願融通,所以法家人物整體人生的結局大多以悲慘劃上句號或感嘆號的。這個就是仁義與道義為出發點的兩條三叉歧路。歡迎有不同想法思維的君子共同參與提出改進,共同提高。
-
3 # 海雲青
這是一個區分仁義和道義兩個概念的提問。把仁義和道義區別開來,對提高人的思考能力有積極意義。
但這個提問也有把仁義和道義對立起來的意圖。
仁義和道義同屬於道德範疇,道德的屬性就是規範人的行為。
道德與法律同屬於規範人的行為的規定。不同點在於法律以強制性手段使人服從,而道德以心理角度強迫服從。
道德又從兩個方面提出了要求。那就是一個仁義、一個道義。
什麼是仁義?仁義可以簡單解釋為愛和施愛。用孔子的語言最好理解,仁是一種德行。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眾星共之”,其意思是君王施行了德政就會使人像眾星圍繞著北斗星旋轉一樣服從君王的意志和要求。天體尚且如此,人倫豈可以不遵守天意呢?那麼怎麼樣?就是服從,唯有服從才是正德。
然後孔子宣講了服從君王的重要意義,服從的方式方法,比如禮教,比如要有等級觀念。要有三綱五常,要有仁義禮智信,並且以他的弟子們的行為進一步解釋什麼是仁義禮智信,什麼是孝,什麼是忠等等。
這些都是施仁政所需要的。那麼施仁政有什麼好處呢?它可以統一意志,可以減少衝突,可以穩定社會,可以鞏固政權,從而也就保證了人民的生活安定和幸福。所以學仁義首先要有服從和服從意識。
什麼是道義呢?道義就是責任擔當,就是要有當主人的意識。仍然用孔子思想來說明什麼是道義。
培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意識就是培養道義。而且儒家發揚光大孔子思想,專門著述“大學”作為必修之課。大學開宗明義講大學就是明明德。“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在這裡“心”、“意”、“知”不能再用服從來解釋了。必須以擔當來解釋,說到底就是做主人翁!要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要有“鐵肩擔道義妙手繪江山”的氣概,要有“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執著。
但是做人要有“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主人翁精神和要有服從精神互相沖突了怎麼辦?孔子說要有中庸,“致其兩端取其中間”。那麼前邊說的服從精神和主人精神只能丟在一邊,要看領導怎麼說了。
其實,我們這樣坐而論道是沒有用處的。遇到社會矛盾,人際衝突,以什麼觀念處理矛盾才是關鍵。處理的過程就把仁義、道義都體現在裡邊了。關鍵還是在於用什麼理念處理矛盾。
如果以公平、公正、公開、平等的原則處理問題,仁義道義就體現在裡邊。如果以親情、友情、生人、熟人以及人際隸屬關係作為處理問題的前提,那麼就再不要講什麼仁義、道義了。
當然,這裡有一個怎樣理解“仁義”這個詞的問題。普羅大眾嘴裡說的仁義就像開頭說的那樣,就是有愛心的意思。說這個人很“仁義”,就是形容他有愛心、有同情心,很隨和不蠻不講理的意思。
法官們的責任更主要的是承擔道義,主持正義,根據法律來維護國家和社會的秩序。而不是法外施恩、法外施情。
在認為主張正義是道義的第一責任的人眼裡,見義勇為是自己道義的責任,他就會向不道德行為做鬥爭。在釋放愛心是仁義的第一責任的人眼裡,扶老攜幼、動物保護都是獻愛心。但超越了遵守社會規則這個界限,愛心就成為不講理,比如要求別人的獻愛心而公交車上讓別人讓座,又比如愛他的寵物狗而影響他人的安全,甚至於要求動用消防隊出動來搶救是極端無視道德的行為了。
-
4 # 使用者3800010573325木
那社會就沒好了,因為人義是真對某人某事說的,不是對集體和大眾的。道義是對某個組織的,人義道德是對大多數人的標準。
-
5 # 手機使用者62670333057
答:“仁義”顧名思義:“仁義道德”也,原本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成份;“道義”的“道”字是含有規則、規律之意,因此,“道義”的層次要高於“仁義”,簡單的說:“道義”是有原則性、法則性、方向性的“仁義”!如果一定要回答:做人,“仁義”和“道義”該多傾向於哪邊?我個人的觀點是這樣看的:
當您還是一個孩子、一名學生、一位還未步入社會的未成年人時,建議您做人多多傾向於“仁義”,因為在這個年齡段的人,都可以歸屬於長身體、長知識、形成自己世界觀的群體,所謂的“做人先修德”就可以說明未成年人首先要學好“仁義道德”了!試想,一個孩子如果缺失“仁義”的話,那麼,其思想至少可以說多了“惡念”!將來會不會有“惡行”就一定很讓人擔心了!
當您結束學業併成年步入社會且參加工作時,建議您做人更多傾向於“道義”,因為社會這個大環境是非常複雜的!也正是社會的複雜性才迫使人們建立起諸多的法規及契約以限制、規範化人們的所有言行!而“道義”恰恰是體現了一個人是否遵守了這些法律法規及契約精神!比如說:您借了朋友五萬元錢!您答應初一準時歸還卻拖到十五如數付款,朋友或許認為您還算“仁義”之兄,可是,您的行為在“道義”面前仍然是“老賴”!
如果說“仁義”是一個人“內修”的道德基礎,那麼,“道義”就是一個人“外承”的道德責任!我們平常說的“職業道德”正是這個“道義”啊!工薪族堅守工作崗位、士兵站好每班崗、商人不售假冒偽劣產品、政府官員廉潔自律等等就是“道義”的具體表現!至於“仁義”嘛,那是父母、老師對您啟蒙“道義”的人生序曲!
回覆列表
為啥非要“傾向於一邊”呢?
既然有兩個選擇,當然有各自的特質,就有各自更適應的情境。該傾向哪邊就傾向哪邊唄。
難道你認為,這倆選擇做出一個選擇後,以後就無論什麼情境無論什麼條件無論什麼背景無論什麼目的,一概用那個既定的選擇?
你需要自行判斷情況,根據“兩邊”各自的利弊特性,因勢利導,隨遇而安,入鄉隨俗。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要什麼“傾向一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