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108804039310

    在南北朝詩壇被玄言、山水、遊仙、公宴之類的詩歌充斥的時候,樸實自然清新流暢的樂府民歌,卻為當時的詩壇帶來一陣清風,令人耳目一新,《木蘭辭》就是最為傑出的代表。 《木蘭詩》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也是一篇樂府詩。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迴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

    開頭兩段,寫木蘭決定代父從軍。詩以“唧唧復唧唧”的織機聲開篇,展現“木蘭當戶織”的情景。然後寫木蘭停機嘆息,無心織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問一答,道出木蘭的心事。木蘭之所以“嘆息”,不是因為兒女的心事,而是因為天子徵兵,父親在被徵之列,父親既已年老,家中又無長男,於是決定代父從軍。

    第三段,寫木蘭準備出征和奔赴戰場。“東市買駿馬……”四句排比,寫木蘭緊張地購買戰馬和乘馬用具,表示對此事的極度重視,願為父親分擔壓力;“旦辭爺孃去……”八句以重複的句式,寫木蘭踏上征途,馬不停蹄,日行夜宿,離家越遠思親越切。這裡寫木蘭從家中出發經黃河到達戰地,只用了兩天就走完了,誇張地表現了木蘭行進的神速、軍情的緊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緊張的戰爭氛圍。其中寫“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之聲,還襯托了木蘭的思親之情。

    第四段,概寫木蘭十來年的征戰生活。“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概括上文“旦辭……”八句的內容,誇張地描寫了木蘭身跨戰馬,萬里迢迢,奔往戰場,飛越一道道關口,一座座高山。“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描寫木蘭在邊塞軍營的艱苦戰鬥生活的一個畫面:在夜晚,凜冽的朔風傳送著刁斗的打更聲,寒光映照著身上冰冷的鎧甲。“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概述戰爭曠日持久,戰鬥激烈悲壯。將士們十年征戰,歷經一次次殘酷的戰鬥,有的戰死,有的歸來。而英勇善戰的木蘭,則是有幸生存、勝利歸來的將士中的一個。

    第五段,寫木蘭還朝辭官。先寫木蘭朝見天子,然後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再說到木蘭辭官不就,願意回到自己的故鄉。“木蘭不用尚書郎”而願“還故鄉”,固然是她對家園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兒身。天子不知底裡,木蘭不便明言,頗有戲劇意味。

    第六段,寫木蘭還鄉與親人團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別、年齡的舉動,描寫家中的歡樂氣氛,展現濃郁的親情;再以木蘭一連串的行動,寫她對故居的親切感受和對女兒妝的喜愛,一副天然的女兒情態,表現她歸來後情不自禁的喜悅;最後作為故事的結局和全詩的高潮,是恢復女兒裝束的木蘭與夥伴相見的喜劇場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結。以雙兔在一起奔跑,難辨雌雄的隱喻,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多年未被發現的奧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詩中幾件事的描繪詳略得當,一,二,三,六,七段詳寫木蘭女兒情懷,四,五段略寫戰場上的英雄氣概。從內容上突出兒女情懷,豐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實感人。結構上使全詩顯得簡潔,緊湊。

    這首詩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一千多年來,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

    這首詩具有濃郁的民歌特色。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簡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詩中以人物問答來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緻;以眾多的鋪陳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以風趣的比喻來收束全詩,令人回味。這就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木蘭辭》是北朝民歌,主人公木蘭代父從軍、功成身退的故事,早已為人們所熟知。北朝民風剽悍,尚武是一個時代的風尚,就是女子也不是整天圍著閨房轉,動輒就是針織女紅,而是和男子一樣習武練劍,弓馬嫻熟,武藝出眾。北魏時期的李波小妹就是這樣一位女子:“鬟裳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壘雙”。(《李波小妹歌》)受當時民風的影響,木蘭自幼習得一身好武藝,後來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立下了赫赫戰功,成了令許多鬚眉男子為之汗顏的巾幗英雄。

    木蘭這一藝術形象和僅僅是武藝超群的李波小妹比起來,顯然更加嫵媚可愛,具有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她和其他北方女子一樣具有尚武精神,武藝超群,不僅如此,在她身上還凝聚了忠、孝、智、勇等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

    首先是其孝。聽到將要徵其父入伍的訊息,木蘭十分著急,因為她上無兄長,沒有人能夠代替父親應徵,於是萌生了替父從軍的念頭:“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她不願年邁的父親去經受征戰之苦,毅然女扮男裝,替父從軍,“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辭別父母,踏上了征程,詩人只是用了“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二句,就寫出了木蘭見到“軍帖”的複雜心情,寫出了木蘭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的焦慮和憂愁,表現出木蘭對父母的關愛和孝敬,一個孝女形象自然而然地樹立起來。

    其次是其忠。孝是忠的基礎,木蘭代父從軍,可謂是忠孝兩全。以女兒之身女扮男裝,和男子漢一樣戰場上與敵寇拼殺,既是為父盡孝,又是為國盡忠。她離開父母遠征,雖然不能膝前盡孝,但是卻用殺敵報國實現了對長輩的孝,而對國家的忠同時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現。

    再次是其勇。木蘭從軍之後,戰場上英勇殺敵,奮不顧身:“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十二年之間,木蘭像真正的男兒一樣南征北戰,身冒矢鏃,英勇作戰,功勳卓著,表現出中華兒女同仇敵愾、抗敵御辱的愛國精神。

    最後是其智。一個女孩兒家,和男子漢一樣征戰十二年,而能不露女兒本色,需要很高的智慧。但最能表現其智慧的,則是功成身退,不慕功名利祿。十二年的廝殺,木蘭建立了赫赫戰功,天子又是封賞、又是許官,若是尋常人物面對如此顯赫的功名利祿,恐怕早就對著皇帝佬兒三叩九拜山呼萬歲了。但是木蘭很明智,她可以為父盡孝,為國盡忠,卻不願隨朝伴君,且不說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就是在天子駕前,焉知不是伴君如伴虎呢?

    木蘭代父從軍,慷慨赴國難,不是為了功名利祿,而是為了孝順父母,報效國家。一旦戰火熄滅,刀槍入庫,她最大的願望則是回到家鄉,還其女兒本色,過自由自在的生活,享受家人團聚的天倫之樂。詩歌在簡約而凝鍊地表現了木蘭的忠、孝、智、勇之後,著重描寫了她迴歸女兒本色的天真快樂:“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當她以一身女兒妝出來和昔日的戰友相見時,人們都十分吃驚:“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只此兩句,詩歌的喜劇效果盡數顯現出來。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夥伴的驚異和木蘭“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詼諧調笑中戛然而止,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反對的反義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