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來自少數民族苗族小姜

    “你在感情裡的付出只是感動了你自己,都不是我想要的。”

    在青春偶像劇裡,我們常會看到這樣的對話:為了你,我改變了這麼多,你不喜歡的我都不做了,你喜歡的東西我都在學,你為什麼還是看都不看我,我哪裡比不上她,到底我要怎麼做你才能喜歡我。

    紫紫說:“換做是我,如果對方為了自己做這些事情,會覺得很感動,超感動的那種,感動到流淚。”

    我問紫紫:“所以你希望他也能像你一樣,看到你為他的付出感動到流淚?”紫紫沒有回答我的問題,我又加了一句:“你這麼做確實是感動了你自己,但這種感動不一定適合他。”

    紫紫看到的是他對自己的付出和故意為他製作驚喜表現出的漠視。而沒有在意到,他已經很久不吃這家店的這道菜了,他已經不需要了。

    那麼“戀愛關係中,怎麼避免自我感動?”關於這一問題,熱心網友是這麼回答的呢?我做了那麼多,你為什麼還不怎麼樣!

    這就是自我感動最常見的狀態!

    憑什麼你做了就得給你迴應?

    你的付出到底是不是我需要的呢?

    一段感情怎樣避免自我感動。總結:你有那麼多時間來自我感動,倒不如用這些時間來充實自己,好好把自己變得優秀。

    這個回答確實很在理,可我們還是要有點操作型的做法來,讓自己避免長期現在這個圈圈裡。

    01

    不要沉迷在“我認為好”、“我覺得可以”裡

    紫紫的這種想法、猜疑,源自於把所有都以“自己”為出發點,“她認為好”的就是好的,“她覺得可以”的就是可以的,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想,沒有考慮到伴侶。

    這就和我們平常說的“不要把你的想法強加在別人的身上,那都是你的想法,不是別人的,這是一種很自私的行為。”

    說的嚴重點就是“情感綁架”,就好像“我對你好了,你就要對我好”,如果這個心理暗示得不到想要的反饋,那紫紫的潛意識就會是:我為他準備的驚喜,他無動於衷,是不是不愛我了,嫌棄我了,膩了我了。

    可當我們接受的時候內心是怎麼想的呢?

    這是我們想要的嗎?開心嗎?快樂嗎?還是被迫接受?感受是一模一樣的。

    這時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跳出“我以為”、“我覺得”的自我圈圈裡,重新定義這個概念。在所有感情中的“我以為”、“我覺得”看似是“為了你好”,實則是最傷人。

    明明就是我們自己的想法,卻想要安在別人的身上,然後告訴別人“你看我多懂你,是不是很感動的?”

    有時候我們認為的好,僅僅是我們認為的,就好像是他明明想要的是蘋果,而我們給了對方一箱草莓,這就是感動了我們自己,卻不是對方想要的。

    兩個人要多去溝通和交流,開啟自己的心,讓彼此漸漸走進對方,找到對方的需求,摸索出更適合彼此相處的模式。

    02

    學會平衡期望值

    別人喜歡和需要的是蘋果,碰巧我們是一株株草莓。而我們又恰巧想送草莓給那個人,把草莓放去他家門前,將驚擾降到限度內最小,在自己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告訴自己,草莓送出去後,隨他處置,進退都不強求,給自己留有退路,也給對方留一個臺階。

    這不是不在乎對方的感受,而是我們發自內心尊重別人處理草莓的決定。

    我們的出發點應該是,釋放自己需要釋放的情感,以求心理不失衡,也不問索取,儘可能的給雙方留有空間。

    如果我們跑去敲對方的門,然後使勁把草莓往人家屋裡塞:我辛苦結的草莓都是為了你啊!難道你不感動嗎!

    這時我們要注意了,這裡“感動”一詞的言外之意就會是“你感動了那你就要收下,不收下對得起我給你辛苦結的草莓嗎?對得起我對你的情分嗎?你最好要給我最同樣的回饋才行,因為我就是專門來感動你的哦!”

    這時“感動”是一個動詞:出發點是強求對方,你看我感動你了吧,我一直都在為你付出哦,你是不是應該同樣要愛上我,為我付出呢?

    這在別人的眼中可能就是無聊、強迫、壓力和無奈。

    人無完人,在一定階段內出現無聊的“自我感動”其實是很正常的,但最好要在相對短的時間內,有意識並及時矯正過來就好了。畢竟無聊的“自我感動”會給對方造成精神上的壓力,容易激起逆反心,同時別人喜歡的是蘋果,從未要求過要草莓。

    03

    感情從來都不是單向付出

    我們一直都知道,感情是雙向的互動,從來不是單向的付出。

    可兒是我以前的室友,是一個傳統的女孩,平時接受的教育就是,在學校要好好學習,不要浪費錢,所以她的生活就是課室—圖書館—食堂—宿舍,四點一線。

    突然有一天她開始瘋狂熬夜連麥開黑,每天還常抱著手機傻乎乎地笑,甚至還開始入手滑板、化妝品等,學習繪畫,週末出門還會擼精緻的妝容,打扮得美美噠。

    這樣的狀態持續了幾個月,在我們都以為她終於找到了她的Mr.right準備要給可兒送上祝福時,她又突然把滑板、化妝品、畫板擱置在一旁,又回到了以前素顏朝天,四點一線的生活。

    後來得知,她和男生表白後才發現,原來她喜歡的男生只是把她當做朋友而已,他的心裡已經在等別的女生了。

    這裡我們看到的是,可兒在不斷地為了這段以為的感情在改變,但沒有看到男生做了什麼,這就是一種可兒“以為”的愛情,實質是自己單向的付出且用錯了心,最後感動到的不是男生而是自己。雙雙在和男朋友確認關係後,開始對男朋友越來越好,衣食住行360度無死角地照顧,男生不斷地在享受。最後的結果是,男生被寵壞了,一有點不順心就埋怨。雙雙熬成了保姆還是沒有滿足到男朋友內心無窮盡的慾望,最終的分手理由多半是因為沒有了新鮮感。被分手後,雙雙不思其所,始終想不明白,為什麼我為他付出了這麼多,他卻殘忍地拋棄了我?為了他捨棄了這麼多,我如此愛他,難道他真的是一點都感覺不到嗎?好狠的心。回到剛剛的案例中,感情裡從來都不是單向付出,而是雙向互動,雙雙的感情裡告訴我們的是:雙雙在不斷的付出,把自己認為好的都給男朋友,而男朋友在不停的坐享其成,享著這其實並不需要的“好”,最終以兩人厭倦了的方式結束。感情並不是說一方付出越多,兩人的感情就越穩固了,而是要雙方都付出,且付出在對的地方,需要的地方,“自我感動式的付出”往往就是天平失衡的開始,也是在往後感情埋下裂痕。美好的愛情始終靠的不是一個人飛蛾撲火的付出,而是靠兩個人細水長流的互動維繫。如果我們有一箱的草莓,但他喜歡的依舊是蘋果,他不會因為我們給了他一箱的草莓而變得愛吃草莓,不用去抱怨他的無動於衷,因為他不是我們,他無法體會擁有一箱草莓的幸福感,就如我們無法體會他為什麼喜歡蘋果的幸福感。所有的付出要用在刀刃上,才是有物有所值,太愛一個人,就想把所有自認為好的都給對方,而對方也會因此感到壓力、被動從而落荒而逃,我們卻又身陷“自我感動”中無法自拔。這是一種病,必須要狠狠地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9請王源做代言人,會提升銷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