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水空流
-
2 # 鑑史馬後炮
蘇秦和張儀後世喜歡將他們並列在一起,對他們的評價也不一,大史學家司馬遷評價兩人為“傾危之士”“一怒天下懼”之類的。在說張儀蘇秦之前首先要弄清兩人是不是處在一個時期的問題。
兩千年前來人們都是在《史記》《戰國策》等經典中去了解這兩位極具傳奇色彩的戰國縱橫家,尤其是《戰國策》裡蘇秦遊說秦惠文王這一部份,說到秦惠文王初即位擁有巴蜀之地是明顯的時間不對,得巴蜀是張儀與司馬錯後來之功,疑為後人杜撰,暫不細論。
直到後來的考古發現,才證明兩人所處的時代並不一致,張儀比蘇秦早出仕近半個世紀,與《史記》《戰國策》的記載出入非常大,時間邏輯上出明顯的誤差,張儀是秦惠文王時期相國,蘇秦則是秦昭襄王、燕昭王和齊閔王時期的六國相國,封君為武安君。兩人在世之時對戰國格局的走向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首說張儀,表面是“傾危之士,名利之徒”實則是智忠雙全之士。秦惠文王時期秦王嬴駟首先開始重用有“犀首”之稱的公孫衍為大良造戰河西斬魏軍八萬收復河西。河西雖然大勝,但是秦惠文王從勝利中也看到戰爭給實力尚不雄厚的秦國帶來的沉重負擔。在實力尚不雄厚之時再不斷陷入戰爭秦國將不堪重負,好不容易變法強大起來的秦國將再度陷入積貧積弱。
直到張儀入秦,張儀主張,秦國雖經商鞅變法,但只是個空架子,沒有足夠的實力支撐長過多戰爭,故不能長期征戰,必須改變“東出”策略,以邦交為主以征戰為輔,儘可能避免戰爭以免過度損耗國力。
以強國邦交收王業之名,以發展後方收王業之實。這是張儀在秦國時期貢給秦國一統華夏的“第一桶金”。首先是避免與山東諸候過多的正面衝突,透過與強楚結盟制約三晉與其它各國伐秦,透過強強聯手避免魏、韓、趙、齊過多的摩擦;其次鞏固後方,為秦提供戰略儲備。
尤其是征伐巴蜀,對秦國來說是秦惠文王時期最重大的舉措。秦得到巴蜀後,不光在國力上得到了巨大提升,此時秦國已經擁有兩塊列國皆無的肥沃土地——關中和巴蜀。是當時最大的產糧基地,不光能產糧養活更多人,而且佔據了最有利的戰略地理位置,當時司馬錯就提到“得巴蜀即得楚”的戰略構想。
可以說沒有張儀制定的正確東出策略和與山東列強周旋,就沒有實至名歸後來的強秦。
蘇秦,秦昭襄王時期雖為燕人齊相卻是秦一統華夏的“第二桶金”貢獻者。蘇秦最大的歷史作用就以舉世無雙的辯才扳倒與秦並世稱強的齊國,從而使戰國格局走有向於有利秦國的一面。
公元前284年,蘇秦成功誘使齊閔王發動滅宋之戰,吞併宋國引發各諸候震怒,促成秦、燕、趙、魏、韓五國兵分兩路劍指齊國,攻下齊國72城險受滅頂之災,經此一役後,齊國淪為徹底的弱國再無資格與強秦並強於世。蘇秦也因此被齊王車裂而亡。
縱觀兩人一生,對秦一統華夏的歷史程序起到“槓桿”的作用,沒有兩人的作用,秦統一還不知增加多少變數,或許不知要延遲多少年。
-
3 # 買魚送熊掌
這二人都是戰國時期的風雲人物,小的時候讀史記讀到這二人的故事,很是佩服蘇秦那種飽受冷眼後發奮圖強,最後身掛六國帥印衣錦還鄉的事蹟,那時候想到蘇秦一個人能在六個國家得到信任和重用,真是牛逼壞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現在再讀那段歷史,我更加佩服的卻是張儀了,以一嘴之力助一國抗六國,將六國玩弄於唇舌之間,推進了歷史發展的程序,最終還能全身而退,想想那個年代攪弄風雲的人物能全身而退、得以善終的屈指可數,想想商鞅,蘇秦,吳起,白起,,,這些風雲人物哪個是善終的?
這兩人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楚漢時期的張良和陳平,蘇秦像張良,張儀似陳平,一個玩陽謀,一個玩陰謀,玩陽謀的終究不似玩陰謀的那般放得開,蘇秦慘死,張良退隱,而張儀在那個年代能全身而退,陳平卻能在漢朝幾代朝堂上玩轉自如,這些都足以說明玩陰謀的要比玩陽謀的厲害!
現在想想小時候之所以佩服蘇秦,是因為他身上那股堅定不移,忍辱負重最終功成名就的精神吧,而現在佩服張儀也許是因為他的謀略與智慧吧!不得不說,這兩點我都只是欣賞和佩服,卻一樣也沒做到
-
4 # 手機使用者23255590438
張儀協助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李斯),為秦的爭霸和稱霸搶的地理、經濟、人口等先機,張儀集政治謀略、外交權術於一身,進退自如。蘇秦自說服六國合縱抗秦到“為燕尾生”,是慕義無窮、士(蘇秦)為知己者(燕王)死的悲情英雄。兩人都是戰國後期政治士子的傑出人物,藉助歷史變革的舞臺,淋漓盡致的展現了自己的政治才華!
回覆列表
春秋伊始。華夏大地上就是大國兼併和吞沒小國,到了戰國時代就剩下了七個國家。也就是齊楚燕韓趙魏。所謂戰國七雄。蘇秦與張儀都是戰國時期最神秘的人物鬼谷子的學生,二人是一師之徒。他們所處的時代是在戰國中期,也就是商鞅剛剛去世的時候,可以說,也是秦國剛剛興盛而起的時代。在對待秦國的策略上蘇張二人看法不一樣,從而導致在謀略和策略上針鋒相對,截然不同。政治觀點的不同,也讓二人成為死敵。
蘇秦。戰國縱橫家。蘇秦學成以後,投奔秦惠文王不成,應該說蘇秦策略沒有得到採納,導致蘇秦含羞帶恨而去,蘇秦先投燕國,再次前往趙國,遊說燕趙聯合。隨後去南韓,魏國。齊國。最後遊說楚國,在蘇秦的遊說之下,六國整體聯合。蘇秦是從約長。相當於秘書長,蘇秦得以掛六國相印。為六國聯軍統帥。六國合縱抗秦,讓秦國震驚不已。
合縱論是蘇秦的政治和戰略主張,在當時,秦國極其強大,六國單挑沒有一個是秦國的對手,但只要三個國家聯手就可以擊敗秦國。蘇秦的主張就是,六國從親,合力向西拒秦,謂之為合縱。但齊,燕倆國和秦國並不接壤,對抗秦國興趣不大。燕國的死敵是趙國,齊國額死敵是楚國。但蘇秦能夠讓六國合縱可以說相當不易。充分展現了蘇秦的能力。合縱的最初很成功,讓秦國十多年不敢東出函谷關。
張儀。戰國縱橫家。兩度為秦國宰相,蘇秦主張以合縱對抗秦國。張儀主張以連橫破壞合縱。也就是拉攏一到兩個國家不參與合縱,就可以徹底破壞合縱。在這個問題上張儀主張全力加強同齊國的外交關係,應為秦齊二國沒有邊界,不存在實際利益衝突,謂之遠交近攻。這個策略可以說非常成功、自此。齊國對任何合縱都不敢興趣。從而導致蘇秦的合縱的失敗。
用通俗的話來說,蘇秦的合縱就是集眾弱攻一強。張儀的連橫即為事一強以攻眾弱。蘇秦和張儀都地緣政治的主張,蘇秦的合縱是希望各國力量均衡,不希望一家獨大,而張儀的連橫是指分化孤立,各個擊破。最終的結局是,蘇秦的合縱失敗,蘇秦也落得個身首異處。張儀的連橫大獲成功,但張儀本人卻被秦王所厭惡,遠走魏國。客死異鄉。二人的最終境遇基本一樣,沒有得到普遍的認可和善終。也許這就是一切陰謀家的下場吧。
但正是在這個在戰國時代。卻正好是蘇秦張儀這些謀略家的舞臺,在這個混亂時代,在外交,軍事,政治的舞臺上,無論蘇秦和張儀都站在了屬於自己的舞臺。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角色。都展現了自己的才華能能力。這也許也是他們最精彩的篇章,也是他們給歷史留下的最絢麗的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