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遊戲森森君

    新京報:“網癮防治”擬寫入未成年人保護法

    新京報在10月20日發表文章稱,在21日開幕的第十三屆全華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上,將審議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以及預防未成年犯罪法修訂草案。而目前廣受大家關注的未成年“網癮防治”問題也將被擬寫入未成年保護

    法。

    從新京報的文章中我們可以得知,未成年人網路成癮已經是一個全球性的社會問題了。中國有接近10%的未成年人深陷網路,而且這個資料還在不斷上升,所以網癮防治迫在眉尖。值得一提的是,與網癮防治一同被推至風口浪尖的,還有關於治療網癮的暴力手段,首當其衝的便是“電擊治網癮”。

    什麼是電擊療法?電擊療法真有作用嗎?

    那麼到底什麼是電擊療法?電擊療法又為何被全民批判?相信類似的問題對於不怎麼關注這類新聞的網友來說,還有些不解。談及電擊治網癮,很多人會想到一個人,也就是人送外號“電擊狂人”的楊永信。楊永信曾擔任臨沂市網路成癮戒治中心主任,被“盟友”(盟友是戒網癮中心成員的相互稱謂)家長稱之為“全國戒網癮專家”,而其治療網癮的獨特手段之一便是“電擊療法”。

    電擊療法是一種醫學手段,目前的電擊療法都是無抽搐電休克治療,醫生透過電休克機,用一定量的電流來刺激患者大腦。那麼這種電擊療法有什麼作用呢?其實電擊療法往往是針對精神病患者使用的,短暫多電流直達大腦可以讓患者瞬間喪失意識甚至是出現抽搐現象,醫生以此來控制患者情緒。

    對世界精神病醫學史有所瞭解的朋友都知道,早期醫生對精神病患者的治療相對簡單粗暴,醫療裝置以及治療方法都不夠完善。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大腦認知以及精神疾病治療對於醫學人員來說是一片盲區。在面對情緒激動且具有危害性的患者,醫生們常常束手無措。與此同時一些研究人員開始不斷嘗試新的療法,他們湮滅患者人權拿他們當試驗品,甚至研究出了“額葉切除手術”,後續衍生出冰錐療法。而冰錐療法的創始人Freeman在手術之前,就經常會給患者使用電擊治療來代替麻醉。

    1938年電擊療法首次在精神病患者身上進行,電擊分三次進行,電壓也從80V不斷加高,隨著電流的增高患者的反應愈加強烈。從最初輕微癲癇、抽搐反應,到全身大抽搐並完全喪失意識,患者疼痛難忍。那個時候對患者的保護,僅僅是捆綁和在嘴裡塞東西,這樣做可以避免患者骨折和咬斷舌頭。不過隨著醫學進步,電擊患者也受到了更多的保護,比如注射肌肉鬆弛劑和靜脈誘導麻醉等,電休克治療也變成在病人自願的情況下才被使用,但電擊治療所帶來的痛苦依然存在。

    所以上個世紀電擊療法在國外醫學上備受青睞,這導致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接受並認可這種療法。甚至到現在,很多國外民眾都認為適量的電擊會幫助他們改掉惡習。而在亞馬遜購物網站上,他們甚至可以買到類似的電擊裝置。而這股“電擊風”也吹進了中國,當國外開始辯證對待電擊療法,甚至開始在各個州實行禁止電休克治療的時候,楊永信卻把它當做治療網癮的“法寶”。

    和現代電休克療法不同的是,楊永信所用的電擊療法是未經改良的電休克治療儀,最初的型號是DX-ⅡA型,而這款產品的電流輸出是0-150毫安,還是沒有任何安全許可證的淘汰產品。雖然楊永信自稱使用電療都是控制在0-5毫安,但據接受過治療的“盟友”稱,他親眼見過40毫安的電擊。

    在對電擊療法有了大概的瞭解後,我們來聊下一個問題:電擊療法對治療網癮真的有用嗎?事實上,電擊療法往往是作為精神治療最後一道防線存在的。比如患者有難以控制的躁動、暴躁等危險行為;有嚴重的抑鬱、自虐、自殺情緒以及對藥物治療反抗等表現。所以在醫學上,電擊療法也算是一根“救命稻草”。而網癮本身並不是精神疾病,電擊治療又怎麼能對其產生積極的作用呢。

    楊永信的觀點認為當“盟友”的網癮上來時,會有各種行為和情緒的表現,當這種狀況產生的時候就得透過電擊讓其產生痛苦感,這樣一來當他再有網癮的時候就會本能的產生厭惡感。事實上,根據對盟友們的後續採訪可以得知,絕大部分孩子對電擊治療的態度都是從反抗到恐懼的。戒網癮中心有幾十條條款,只要盟友犯錯就必須接受電擊,楊永信就是利用這樣的手段來達到個人崇拜,讓戒網癮變成行刑。

    有位盟友在採訪中還表示:剛進戒網癮中心的時候,楊永信就會把你帶到病房,幾個人控制你然後對你進行電擊。電完之後會問你各種問題,比如為什麼你父母會送你到這裡?喜歡玩遊戲是不是?只要你的回答不盡楊永信之意,那麼他就會一次又一次的電你,直到你服從為止。所以電擊治療網癮並沒有實際效果,反而會讓孩子產生恐懼和自閉等負面情緒,而且電流會使大腦產生很多副作用,比如記憶力衰退、噁心頭暈等。

    那麼該怎麼正確幫助未成年人戒除網癮呢?

    想要正確的戒除網癮,我覺得家長應該對網癮有全面的認識。之所以有很多無知的家長把孩子送去戒網中心,就是對網路遊戲產生敵對情緒,沒有辯證的認識網癮。而關於網癮的研究,在國外很早就開展了。簡·麥戈尼格爾在其發表的著作《遊戲改變世界》中對遊戲以及人們為什麼會產生網癮做出了較為全面的分析講解。

    斯坦福大學精神學和行為科學教授——艾倫賴斯研究表示,遊戲之所以讓人成癮,是因為優秀的遊戲會讓玩家產生心流體驗以及自豪感。在遊戲中取得成就和勝利的時候,玩家的大腦成癮迴路被異常啟用,自豪感和成就感會飆升。簡·麥戈尼格爾則認為,人們經常會被抑鬱的情緒所困擾,而抑鬱的對立面便是遊戲,優秀的遊戲能活躍人體所有與快樂相關的神經系統和生理系統。而這些都是形成網癮的強大拉力,至於推力原因便要根據網癮患者區別論證,也就是說導致未成年人產生網癮的原因很多。

    可能是來自自身的原因、家庭的原因、社會的原因等,而根據調查研究,較多產生網癮的青少年都伴有心理上的問題。有些留守兒童常年沒有父母的陪伴,性格缺失導致他依賴網路;有些孩子因為受到校園暴力而產生厭學情緒,他更願意在網路遊戲中發洩情緒和找到安全感;有些則是因為父母給的學習壓力很大,躲避在網路世界......我之前在一篇文章中還看到過這樣的研究結果,有研究人員表示孩子網路成癮和缺少父愛也有直接關係。無論什麼原因,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孩子產生網癮,絕不僅僅是孩子自身的問題,所以家長們不應該採取指責、懲罰、過度限制等方式來對待網癮少年。

    需要對症下藥,首先試圖觀察孩子的起居生活,找到已經存在的問題,並儘可能去改善這些問題。比如孩子嫌父母經常吵架,那麼可以從改善家庭關係著手。其次可以採取干預和轉移興趣愛好的方式,先透過委婉的方式降低孩子的遊戲頻率和時間,再觀察孩子其他的興趣愛好,儘可能幫助他建立積極的興趣愛好,比如游泳、玩滑板等。甚至在這些過程中,可以和孩子一起玩遊戲來降低他的牴觸情緒,然後一步步帶領他從遊戲世界走到現實世界,讓他感受到現實世界的精彩和樂趣。總而言之,多換位思考,用引導的方式對待網癮少年,而不是一味的打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孕晚期白帶異常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