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亦有所思
-
2 # 小劇庫
子曰:“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所以縱觀全句,“無友不如己者” 應該是“無友(忠信)不如己者”的省略,可理解為:尊奉、護守忠信,沒有忠信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過錯就不害怕改正。
子曰:“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所以縱觀全句,“無友不如己者” 應該是“無友(忠信)不如己者”的省略,可理解為:尊奉、護守忠信,沒有忠信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過錯就不害怕改正。
稍微查一下就可以知道,這一句話有兩種解釋。
一、不與不如自己之人交友,即道不同不相為友。
二、沒有不如自己之友,即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歷來對這句話應當採用哪一種解釋分歧比較多,那些人都是大家,小可才薄如紙,自然連班門弄斧的資格也沒有,但不妨以扯淡的角度掰扯一番,聊當造謠耳。
原文是“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顯然,這一句的主體應當是君子,如果翻譯過來,第一句是君子應當秉承忠信,第三句如果犯了錯誤就不要害怕改正。
不看字義,僅從邏輯上講,這個引起分歧的第二句應當是什麼意思呢?按上面兩種翻譯,得出以下兩個邏輯。
一是君子要忠信,不和不講忠信之人交友,如果自己犯錯,不要害怕改正。
二是君子要忠信,正視不如己之人之長處,如果他們犯錯,不要害怕指正。
顯然,邏輯問題就出來了。
既然“道不同不相為友”,那麼這個錯便不存在,因為自己是忠信的,道不同,就是對方是不忠信的,因此,如果對方做錯了,以一個非朋友的身份勇敢地指出來,並不值得鄭重其事地表達出來。連朋友都不是,批評幾句怎麼了?如果是指自己犯錯誤,那麼和“連朋友都不是的人”有什麼關係呢?改不改正豈不是更沒有關係?
那麼,按第二個解釋進行延伸,如果看別人身上的長處,即“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這個前提之下,如果朋友犯錯誤,我勇敢地指出來。如果理解為我犯錯誤,也可以理解成為“勇敢地改正過來”。所以,不論是誰犯錯誤,都可以用這一句進行解釋。
顯然,僅從邏輯上講,第二種解釋更為合理。因此,小可更傾向於南懷瑾、李澤厚、陳志歲三位先生的解釋。
那麼,是否還有旁證呢?
有!儒家思想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喜歡教育人,批評人,甚至連自己的都不放過,不論是“三省吾身”,還是“日思己過”,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儒家思想喜歡將婊子改造成聖女,所以,儒家思想中幾乎沒有敵人,只有需要教化的人,需要學習的人,需要改造的人。
因此,不論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還是“不要和不忠信的人交朋友”,或者是“不要和不同道的人交朋友”都不附合儒家思想的宗旨。
因為儒的目標就是人人成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