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慈史

    清朝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相關制度上吸取了歷代王朝的教訓,這其中也包括皇帝面臨篡位奪權的情況,也就是所謂的“逼宮”,對於這個問題,清朝有著多種防範手段。

    在《雍正王朝》中康熙遭遇兩次逼供,一次是在八大山莊,有人偽造太子信件調凌普2000人馬逼近康熙;第二次是太子謀反,調耿索圖在西郊攔截康熙,欲逼其退位。但是這兩次都被康熙輕鬆化解,原因就是康熙不僅始終抓住兵權,而且為了以防萬一,還養有一支秘密部隊。所以要真正的篡位奪權,在康熙這種明君手裡,可能性幾乎為0.

    下面先來說兵權,清朝京城周圍駐紮有幾支軍隊,其中皇帝身邊有侍衛,這個主要是有不同的八旗子弟組成,大部分都是勳貴子弟,世受皇恩,要收買比較難,而且還有不同旗的互相牽制,另外還有3個領侍衛內大臣在指揮層面互相牽制,即使其中一個出了問題,也鬧不起大風浪。

    第二支就是九門提督和步軍統領衙門,大概有三萬人左右,一般都是由皇帝的親信擔任,作為第二層的保衛。第三支就是豐臺大營,後面又陸續增加西山銳健營,大約4萬人左右,作為拱衛京師的野戰部隊。這些部隊一般人不可能輕易調動,一般都要兵符和聖旨同時出現方可調兵。還有一路就是京郊密雲的駐軍,這個部隊就是兩次被太子調動的部隊。

    按照正常制度,這些軍隊的軍權都是被牢牢掌握的皇帝手上的,沒有聖旨加蓋玉璽和兵符萬難獲得兵權,但是還有一種情況歷史上屢見不鮮,這就是矯詔。對於這種情況清朝皇帝也有自己的解決辦法。

    尤其是康熙皇帝是少年天子,從小起來在風波詭譎的政治圈裡摸爬滾打,深知人性的弱點和虛偽,所以康熙自己還有一支秘密部隊。這有點類似於以前明朝將領的私兵,這些部隊不在兵部的造冊之上,所以部隊規模多少,將領是誰其他人一概不知,一般人別說收買了,就算是要搞清楚這支軍隊的具體位置都很難。而且秘密部隊的資金來源應該是皇帝內帑,也不需要從國庫支領,將領更是選擇皇帝最為信任的人擔任,這樣這支軍隊只會效忠皇帝本人。

    例如在八達山莊之時,康熙就令張廷玉調狼覃進駐,其中狼覃應該就是這隻軍隊的指揮官,而且可見這支軍隊平常就駐紮在皇帝不遠的地方,尤其是皇帝在出巡或者狩獵的時候,應該是遙遙尾隨,暗中的保護皇帝。至於人數來說,有所人狼覃鐵騎有兩萬人,這應該不可能,雖然皇帝內帑豐厚,但是常年養一支2萬人的精銳部隊還是很吃力的,而且作為秘密部隊,2萬人也太多了,根本起不到暗中保護的作用。我傾向於狼覃最多的時候也不超過1000人,常備應該是500-800人左右,因為凌普帶兵只有2000,而狼覃進駐加上身邊的御林軍是足以抵禦的,況且如果真有幾萬人馬要逼宮,那麼就算狼覃有上萬人恐怕也很難應付,而且搞到這個程度,這個皇帝也就是太失敗了,所以秘密部隊主要是應付突發情況的,真遇到吳三桂這種事情,那還是要正規軍隊去平叛。

    有了這麼多重保護,在清朝要想逼宮那真是難如登天

    大家認為太子胤礽的逼宮為什麼會失敗呢?

  • 2 # 青燈問史

    兵權是皇權最重要的部分,如果皇帝無法掌握兵權,就意味著皇權不穩,國家不穩。尤其是到了明清時代,高度皇權之下的兵權自然也格外集中。

    清朝起於原始部落社會,努爾哈赤建立了八旗制度,是一種較為原始的貴族統治制度,但是隨著大清入主中原,努爾哈赤的八旗制度逐漸被明代的文明所取代,軍事制度也逐步漢化,前清的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軍日漸式微,到康熙時代,已經逐步為綠營兵所取代,康熙皇帝平三藩,主要軍事力量靠的是綠營兵,而不是八旗兵。八旗兵主要跟隨在皇帝皇宮左右,充當皇帝身邊的護衛。敢死拼命的活兒主要是漢軍綠營兵在幹。

    那麼,在皇帝,皇宮以及京郊主要地區的兵力佈置主要就是滿八旗的兵力,他們直接統屬於皇帝直管,不是什麼人都能隨便調動的。在《雍正王朝》裡,康熙駕崩當晚,雍正一定要找到皇帝才配發的金牌令箭才能調動豐臺大營的兵力,就是這個原因。

    金牌令箭只是滿清兵權管理制度的冰山一角。兵權管理制度是一個很複雜的系統,既要保證皇帝和國家的安全不受到軍隊的威脅,又要迅速能夠集中強有力的軍事力量執行軍事行動,這靠皇帝的魅力是不可能實現的,必須要透過制度管理來實現。

    這當中比如軍政權與軍令權的分離,將帥與兵員分離,後勤保障與將帥決策分離等等,總之一條,在軍事系統內,內控管理的制度是非常嚴格並且制衡措施最多的。如果說在努爾哈赤時代還有那麼一點點叛亂的可能性,那麼到了後期建國之後,想要透過軍事政變來達到篡位的目的,可能性會小很多。尤其是到了雍正皇帝手裡,成立了軍機處,軍政大權全部都是皇帝一人說了算,說要用你就用你,說要免你也就一句話,根本不存在這種情況:一個將帥不聽話,手下的將官和士兵跟著你跑。那是不存在的,因為將帥不可以與軍隊將官深入接觸,只是出於軍事行動才來統兵,軍事行動完成後,將帥和官兵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來看《雍正王朝》裡面胤礽兩次逼宮康熙,勝算率到底有多大?別說康熙還有秘密武裝力量狼覃,還有那麼多密探,就說兵權管理制度,胤礽也是自我找死。

    清朝的皇帝們雖然讓皇子參與政治,可以管理兵部,但是兵部並不統兵,皇太子也根本無法掌握兵權。老十四胤禵偽造皇太子的調兵手諭,並非真的是以造反的名義,這是其一,如果是以造反的名義,凌普是否會動還得另說。其二,凌普之所以動了,是因為凌普和太子胤礽的特殊關係。凌普的老婆是太子胤礽的乳孃,是看著胤礽長大的,關係和感情一直很好,因為這樣,康熙讓凌普做了內務府總管,主要原因是讓胤礽在內宮取用方便,是縱容太子胤礽。作為一個內務府總管,所能調動的兵力在電視劇中為2千人,估計也還是以太監和侍衛為主,而不是正規的軍隊力量,內務府的侍衛歸領侍衛內大臣管理,四爺胤禛就是領侍衛內大臣之一(清朝的領侍衛內大臣有6人,職能份屬不同),所以,就算是凌普能夠調集這2千人,其實早就為胤禛等所掌控,他無論如何是無法成功的。這也間接說明了老八當時拒絕了老十四的所謂“好意”,實際上他根本就知道這是一個坑。

    胤礽第二次逼宮是想在半路劫持康熙皇帝,所依賴的是豐臺大營的大將耿索圖。既然豐臺大營的兵權在於金牌令箭,那麼,所謂的半路劫持,也不過是黃體仁等的一廂情願而已,帶有很大的投機性,縱然耿索圖會跟隨太子,豐臺大營的中下級官員要是沒有見到皇帝命令或者金牌令箭,估計半路倒戈的可能性都有。如果說是在八大山莊,凌普的2千人馬還可能是一支奇兵,會有出其不意的效果(胤禵是看破了的,他知道不會成功,才去偽造信件害胤礽),那麼,這個半路劫持簡直就是一點機會都沒有,因為康熙皇帝早有預備,早就安排好了解除耿索圖兵權的計劃,而耿索圖作為豐臺大營的大將,也僅僅只有暫時的調兵權,按照清朝的兵制,他是不可能與手下官兵打成一片的。

    綜上所述,到清代,皇權與兵權合一之後,篡位的可能性可以說為零,滿清一朝,也沒有聽說誰發動兵變,撬了皇帝的位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演義中趙雲大戰長坂坡是多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