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pku小動物
-
2 # 臭臭護花花
遼代契丹民族的漢化程度不如金元時期的女真民族和蒙古民族。其一,遼代實行了一國兩制,最大程度地保留契丹人草原漁獵文明的生活生產方式。其二,草原漁獵的文明,註定了這個民族的人口規模不可能大,所以,在後來的朝代戰爭後,不佔統治地位契丹人漸漸消失,融入了其他中華民族。
遼代契丹民族的漢化程度不如金元時期的女真民族和蒙古民族。其一,遼代實行了一國兩制,最大程度地保留契丹人草原漁獵文明的生活生產方式。其二,草原漁獵的文明,註定了這個民族的人口規模不可能大,所以,在後來的朝代戰爭後,不佔統治地位契丹人漸漸消失,融入了其他中華民族。
遼代漢化程度低於金代,和元代差不太多。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金代的漢化程度是相當高的。女真人很早就有農耕經濟。而且女真人佔了華北和中原地區後,把都城設在燕京(中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統治中心在漢文化地區。整個統治階級很快採用了傳統的漢式制度,譬如科舉制、州縣制、賦稅制、選官制、監察制度等等。
女真人對於漢文化也是非常欣賞甚至敬畏的。金朝建國之後,皇帝甚至感慨為什麼女真語寫的詩沒有契丹語的典雅。這種自省精神和對文化的渴求在遼代和元代統治者身上是基本看不到的。
與之相比,遼代雖然陸續設了五京,但統治機構並沒有固定在某個城內,而是四時捺缽,一直在路上。
遼朝一直沒有進入中原,統治區域中很大部分是遊牧經濟為主。
遼朝統治過半,在遼聖宗時期才開科舉,而且一開始科舉錄取人數極少,基本只是作為點綴。
雖然也使用了州縣制度,但原有的部族影響很多,部族長官是官僚體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作為北面官與南面官分庭抗禮貫穿遼朝始終。
讀遼史的時候經常會看到讓我們覺得目瞪口呆的情節,譬如遼朝皇帝因為一年四季四處轉悠,每到一個地兒,當地的節度使都是要送禮的。然而遼聖宗有一次到處轉的時候,一位節度使對他說:我們這沒有什麼特產,也沒有什麼好先獻給皇帝的,我這兒有個人叫張儉,挺不錯,不如獻給皇上吧。於是遼聖宗就跟張儉聊了聊,覺得確實有才能,就讓他當官,最後一直當到太師、中書令,還封了王。
遼聖宗銅像遼聖宗啊,已經是遼朝第六個皇帝了,遼朝已經進入制度最穩定的鼎盛時期啦,賦稅和任官、封王之類的制度還是這麼隨意。
還不止如此。張儉是個非常簡樸的人,身上的袍子總是非常破舊,看上去簡直沒換過,遼聖宗的兒子遼興宗即位之後,對這位先朝舊臣很感興趣,想知道他是不是真的不換衣服,就悄悄讓一個近侍用一根或筷子在衣服上捅了一個洞作為記號,下次上朝看衣服上的洞還在不在。
結果真的還在。張儉真的不換衣服。遇到這麼簡樸的大臣,一般是不是應該表彰一下,但遼興宗的反應是:你太可憐了,去我庫房裡拿點布吧。
遼朝皇帝一直就沒覺得艱苦樸素清廉自律是個好事。遼聖宗時期還有個大臣叫蕭合卓,任北院樞密使,是遼朝難得的清廉之人,皇帝心想這個人怎麼不收禮呢,這日子怎麼過,於是把一個皇族女子嫁給了蕭合卓的兒子,然後讓大家去送禮,於是大家蜂擁而去。
你看,遼朝皇帝就是這麼真性情,離儒家教化差的真的有點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