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墨丹青工坊

    首先:西漢很少有碑刻石傳世,隸書更少。再者西漢時期以漢簡為主,隸書剛剛形成,碑刻並不盛興!而在書寫方法上大量出現的是一種“草篆”的折筆和拖筆筆法。

    關於西漢碑刻少的現象還另有種說法,王莽篡漢朝建立新朝歷史,對西漢碑刻全部撲磨淨盡。如宋尤袤《硯北雜記》說:“西漢石刻文,自昔好古之士,固當博採,竟不之見。聞自新莽惡稱漢德,凡有石刻,皆令僕而磨之,仍嚴其禁。”這一論斷是值得商榷的。

    司馬遷著《史記》,對秦始皇刻石,幾乎是有文必錄,如果西漢曾出現大量刻石,他是不會一無所採的。好大喜功、尤敬鬼神之祀的漢武帝對泰山五年一修封,每次封禪都有贊享之辭,但《史記》中後人所補《孝武本紀》也從未提到刻石紀功事。《漢書》亦如《史記》,這方面無所著錄。看來,西漢碑刻存世不多主要是由於“西漢人不重立碑”。

    西漢碑刻大概統計以下

    1.現存最早漢篆刻石,為河北盧龍縣《婁山石刻》,刻有“趙廿二年八月”等15字一行,另刻“群臣上壽”4個大字,字徑3寸餘,左側有北魏時人題名,左上下方有唐人題名,可見此石被人發現甚早。此刻石為趙王劉遂的屬下向趙王獻壽的紀念物,時間在漢文帝劉恆後元六年(前158)。書體為小篆,結體已由長方轉為方正,有較濃的隸意,書寫不工,卻朴茂雄渾。

    2.在霍去病墓前有《左司空刻石》、《霍巨孟刻石》,前為篆體,後為無波磔隸體。現存山東曲阜孔廟碑廊的《魯孝王刻石》(亦稱《五鳳刻石》),為漢宣帝五風二年(前。56)之物。金代明昌二年(1181)重修孔廟時出土於魯靈王殿基西南太子釣魚池中。此刻明清以來迭經著錄,僅殘存“五鳳二年魯州四年六月四日成”13字,隸書,略帶篆勢,無波磔,“年”的字腳長拖,為前漢簡牘常見之古趣,反映了其時文字由篆向隸演進的大趨勢。此刻風格渾成高古,拓本以故宮博物院所藏為最佳。

    3.清道光年間在四川巴縣出土的《漢巴州民楊量買山地記》隸書5行27字,結構渾樸,波磔勁拔,意在篆隸之間,與《魯孝王刻石》相近。

    4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在雲南昭通出土一截殘碑,稱《孟璇殘碑》(又稱《孟廣宗碑》、《孟孝琚碑》),立碑年月不明,羅振玉考訂為漢成帝河平四年(前27)所刻。隸法古樸可愛,為雲南唯一漢碑,故為世人所重。西漢刻石僅此數石,且文字多為“勒物工名”,但不能代表西漢書法水平。

    5萊子候刻石

    補充:漢隸碑刻十大代表作:

    一、《石門頌》著名摩崖石刻。東漢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漢中太守王升撰文,為順帝初年的司隸校尉楊孟文所寫的一篇頌詞。全面、詳細地記述了東漢順帝時期司隸校尉楊孟文上疏請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經過。

    二、《乙瑛碑》,東漢永興元年(公元153年)刻,原石現存山東曲阜孔廟。與《禮器》、《史晨》並稱“孔廟三碑”,歷為書家所重。

    三、《禮器碑》

    漢永壽二年(156年)刻,藏山東曲阜孔廟。碑陽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後有韓勑等九人題名。碑陰及兩側皆題名。此碑自宋至今著錄最多,是一件書法藝術性很高的作品,歷來被推為隸書極則。書風細勁雄健,端嚴而峻逸,方整秀麗兼而有之。碑之後半部及碑陰是其最精彩部分。藝術價值極高。一向被認為是漢碑中經典之作。

    四、《華山碑》

    漢代隸書代表,全稱《西嶽華山廟碑》,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四月刻,此碑與《禮器碑》一樣被譽為漢隸中典範,結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齊整,波磔秀美。碑原在陝西華陰縣西嶽廟中,明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毀於地震。隸書,二十二行,行三十八字。

    五、鮮于璜碑

    《鮮于璜碑》書風古樸雄健,渾厚凝重。其用筆以方為主,方整內斂,遒勁端莊,渾厚有力,斬截爽利。是建國以來所發現的最具價值,最具影響的名碑。

    六、衡方碑

    《衡方碑》也是漢代隸書成熟時期的作品。用筆極為有力,筆畫豐潤,在轉折和撇、捺處尤見功力,形成外方圓的效果。其結體方正,波、磔、撇、捺皆不張揚外露,體方整嚴峻,有下緊上松之感。

    七、史晨碑

    《漢史晨碑奏銘》,又稱《史晨碑》或《史晨前碑》《漢史晨謁孔嚴後碑》、又稱《史晨後碑》,兩碑同刻一石兩面。《史晨碑》是孔廟珍品,與《禮器碑》《乙碑》一起,並稱為孔廟三大名碑。

    八、西狹

    《西狹頌》摩崖石刻位於甘肅省成縣縣城西13公里處的天井山魚竅峽中,碑文全稱《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西狹頌》,又稱《惠安西表》,民間俗稱《李翕頌》《黃龍碑》。頌文主要記載了東漢武都郡太守李翕率眾開天井道的歷史政跡。摩崖頌碑呈長方形,縱3.06米,橫3.75米。

    九、曹全碑

    曹全碑漢中平二年(公元185)立。高272釐米,寬95釐米。明萬曆初合陽縣莘裡村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十、張遷碑

    《張遷碑》碑石原在山東東平州(今山東東平縣),今置泰安岱廟炳靈門內。漢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刻。明初出土。

  • 2 # 良人執戟2

    中國的碑碣源遠流長,但是最初的碑碣和後來的作用有很大的不同。《禮記·祭義》曰:“牲入麗於碑”。賈氏(古代姓氏)注曰:“宮廟皆有碑以識日影,以知早晚。”前者說的是祭祀的牲口就是栓在石碑上。後者是將碑看成記時辰的日晷。西漢末年與王莽新朝天鳳三年(公元16)的《‬萊‬子‬侯‬刻‬石‬》‬應該是最‬接‬近西‬漢時期的隸‬書‬碑‬刻‬。‬

    ‬後漢時期碑碣的名稱和形狀

    漢時的碑碣根據碑身大小,有時是整體,有時由二部份組成。

    碑趺(座身)是承載碑身的基礎。形狀有長方形方趺和龜趺二種。

    碑身立於趺上,斷面為長方形。頭部為圓形或圭形。有點沿下而刻龍形。

    碑額多在碑首之下,文字陰刻籙書體。也有少數使用八分書,如武榮碑、魯峻碑。

    碑文(正文)多為陰刻,字型是“與時俱進”的發生變化。排列十分整齊,甚至畫上棋格線以規矩。

    (萊子侯刻石)

    碑文的撰述與書寫往往是二個人完成。成都武侯祠的唐碑號稱三絕,就是因為三個名人完成的。

    ‬漢時名碑

    上面提到的巜萊子侯刻石》刻石是最接近西漢時期風格的石碑。此石為新莽所刻,時為公元16年。共35字,清嘉慶年間發現,現藏山東鄒縣孟廟。

    巜三老忌日碑》東漢建武年(公元25)所刻,隸書,清咸豐年間出土於浙江。

    《石門頌》漢代著名摩崖,刻於陝西漢中古石門隧道西壁,漢隸名碑,筆法縱橫開朗,灑脫自如。號稱“隸中草書”。

    (石門頌)

    巜乙瑛碑》隸書,東漢永興元年(公元153)所立。藏於山東曲阜孔廟。

    結語

    由於題主要求回答西漢時期的著名石刻,而西漢時期根本沒有石刻,更談不上著名二字,只是回答了最接近西漢時期的幾通碑碣作為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收房季”到了,業主們知道收房的注意事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