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417914773854

    平衡理論,闡釋人在社會中的心理動態的社會心理學理論。 F.海德於20世紀50年代提出。海德認為,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建立的大部分與他人的關係是透過某些事件形成的。設主體本人為P,他以外的其他人為O,事件為X ,這三者構成了環狀的封閉系統,被稱為P-O-X三角 。處在三角某一端點的因素都與另外兩個端點的因素有某種關係。這些關係有兩種可能 -- 正的或負的 。它們都是由主體P的認知和態度決定的。判斷當前起作用的P-O-X三角是處在何種狀態,首先將三角上各因素之間的關係按其正負特點分別取+1或-1為標誌;然後將三角上所有+1或-1的值相乘,如果所得之積的結果是+1,則此三角的狀態是平衡的,反之,三角的狀態是不平衡的。 當人與他人及事物之間的關係處在不平衡狀態時,人體驗到不愉快。不愉快的體驗可以作為一種動機,驅使人採用多種方式,將不平衡狀態轉化成平衡狀態。

  • 2 # 我是阿嘛

    海德認為,人類普遍地有一種平衡、和諧的需要。一旦人們在認識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諧性,就會在心理上產生緊張的焦慮,從而促使他們的認知結構向平衡和和諧的方向轉化。顯然,人們喜歡完美的平衡關係,而不喜歡不平衡的關係。

    平衡理論涉及到一個認知物件與二個態度物件之間的三角形關係。例如, 用符號P來表示認知的主體,用符號O與X表示二個態度物件。 O與X稱為處於一個單元中的二個物件。認知主體P對構成一體的兩物件O與X的評價是帶有情緒性的,喜惡、贊成與反對。

    通常,認知主體對單元中兩物件的態度是趨向一致的,如喜歡某人,則對某人的工作也很讚賞;不喜歡某人,則認為他的朋友也不是好東西。

    為此,當認知主體對一個單元內兩物件看法一致時,其認知體系呈現平衡狀態; 當對兩物件有相反看法時, 就產生不平衡狀態。例如,喜歡某人,但對他的工作表現不能贊同。不平衡的結果會引起內心的不愉快和緊張。 消除不平衡狀態的辦法將是, 贊同他的工作表現,或不再喜歡此人,這就產生了態度轉變的問題。

    現將上述的P--O--X的關係列成圖解形式,以符號“+”表示正的關係,以符號“-”表示負的關係,那麼, 共有8種工,其中4種是平衡的結構,4種是不平衡的結構,如圖(P-O-X關係形式):

    判斷三角關係是平衡的,還是不平衡的,其根據為:平衡的結構必須三角形三邊符號相乘為正;不平衡的結構必須三角形三邊符號相乘為負。

    現舉例說明這種三角關係。 今有認知主體P(女青年),態度物件為O(男青年,為P的男朋友),X(男青年O自願當清潔工)。

    對此,可能存在三種情況:

    ·P對O與X皆持贊成態度,這是一種平衡狀態;

    ·P對O與X皆持不贊成態度,這也是一種平衡狀態;

    ·P對O持贊成態度,對X持不贊成態度,這就造成了不平衡狀態。

    在第三種情況下,P要達到平衡的解決辦法為:

    ·P改變對O的看法,認為O很老實,肯幹;

    ·P改變對X的看法,認為X(清潔工)也是工作的需要;

    ·P勸說O,不要去做清潔工。

    由上可見,不平衡狀態會導致認知結構中的各種變化,所以,態度可以憑藉這種不平衡的關係而形成和改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脫毛器哪個牌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