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面人解讀歷史人物

    楊飛飛老師,滬劇名家、滬劇流派楊調的創始人、滬劇泰斗、滬劇表演藝術家、滬劇大師;江南四大悲旦其中就有楊飛飛,為戚雅仙、徐麗仙、梅蘭珍、楊飛飛。

    說起楊飛飛她的藝術感悟,她曾言,你唱戲是為了啥,當時剛開始唱戲是為了掙錢、養家餬口,什麼藝術感受力都不懂,到後來才知道,唱出一句詞觀眾受到的教育不得了。最難忘的事,觀眾拿著一條手絹哭著到她家裡,為啥呢,以為她當時病得快不行了,那麼他們心疼地哭了,她說你們不要哭,我暫時還不會走的,我還要唱呢。她的願望,她希望凡是她的學生,唱得好的要推廣、另外能有創新的那是最好,要一代一代地傳下去,否則就失傳了。

    2011年6月6日端午節,以滬劇名家楊飛飛命名的滬劇藝術星舞臺在閔行區顓橋鎮正式揭幕,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揚滬劇藝術,年近九十的楊飛飛不顧身體抱恙、親臨現場,而她的眾多學生也紛紛遠道而來為他(她)們的恩師捧場。楊飛飛原名翁鳳清,浙江慈溪人,十二歲來滬學藝,作為滬劇界的常青樹,楊飛飛一生塑造了無數經典的舞臺形象,成為了幾代人心中為之痴迷的偶象,而她留給自己的則是一段段難以忘懷的回憶。

    她呢小時候和爸媽去大世界玩,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戲曲,回到家在後門乘涼的時候,就唱給大家聽,唱《包公打鑾臺》,她喜歡唱大花臉的。楊飛飛年少時嗓音寬厚洪亮,善於模仿京劇大花臉的唱腔,被街坊們戲稱為“小金少山”,這也為她日後形成楊派唱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們家對門有個阿姨和她媽媽說,楊飛飛她小時候的小名叫阿清,阿清媽,你為啥要那麼苦啊,家裡這孩子那麼乖就讓她去學戲呀,那麼去哪裡學呢,去大世界,我來負責介紹,那麼就介紹她去學文明戲,拜在滑稽老生胡鐵穩(魂)門下。1935年,12歲的楊飛飛來到上海開始了她的學藝之路,憑藉著良好的悟性和出眾的模仿力,很快便在文明戲班中站穩了腳跟。文明戲有時要演表現妓院裡的戲,就讓她這個小妹妹來唱,她上臺唱大家都非常歡迎,裡面有女子四簧,五更獨坐寫字檯,她都會唱的。但文明戲以說白為主,滿足不了楊飛飛渴望演唱的慾望,一天她途經樓下的兒童申曲班,一陣悠揚的曲調更是迷住了楊飛飛,看見汪秀英、丁是娥,怎麼這麼小的孩子能唱得那麼好,而且自己拉胡琴彈琵琶,都做得來的,那麼她就和她們交朋友了,然後又拜了丁婉娥為師,丁婉娥也蠻喜歡她的。滬劇早年是從徽州的花鼓戲演變而來,逐漸形成了具有上海本地特色的灘簧調,上世紀三十年代更名為申曲,其曲調優美,富有江南鄉土氣息,成為了當時上海人喜聞樂見的一種曲藝形式,1938年,16歲的楊飛飛進入了申曲前輩丁婉娥組建的婉社申曲兒童班。大家都挺歡迎她的,說這小孩挺精怪的,而且她真正唱起苦戲的時候眼淚鼻涕很多,挺認真的,大家都說她聰明得不得了,好好唱總會“出世”的。

    在當時的申曲兒童班,丁是娥是班裡的當家花旦,也是楊飛飛最好的小姐妹,同時丁是娥出眾的表演技藝也讓楊飛飛羨慕不已。他們讓她和丁是娥競爭,現在你是沒有她唱得好,假以時日就能超過她了,她(楊飛飛)當時想你們在做夢,她(丁是娥)當時在兒童申曲班頂著小婉娥的外號是頭牌,自己怎麼唱得過她,但後來唱著唱著,她楊飛飛倒真的唱得蠻好了。當時在曲藝界要有所發展,除了有過硬的本領外,一個響亮的藝名也是必不可少的,她文明戲班的師孃叫胡素琴,她掛牌叫胡美琴,唱到後來文明戲班有個編劇就說,(飛飛、)你掛這種藝名沒有噱頭的,什麼琴什麼琴,很俗氣的,我給你起個名字,叫“飛飛",隱喻越飛越高、越唱越紅,這麼她說好的,那麼後來又跟了丁婉娥的丈夫姓楊,叫楊飛飛,她就是這麼唱著唱著紅出來的。

    上世紀四十年代,申曲進入了西裝旗袍戲的鼎盛時期,申曲也隨之更名為滬劇。上戲院看滬劇已然成為了當時最主流的消遣方式。滬劇名家筱文濱看準時機、大量網羅人才,創新曲目,1942年,19歲的楊飛飛加盟文濱劇團,後來由筱文濱、筱月笙(珍)領導的文濱劇團將她招過去做他們的基本演員,當時筱月珍但凡要唱母女戲,總是楊飛飛扮演女兒她扮演娘,下面的觀眾非常歡迎,眼淚鼻涕嗒嗒滴,小辮子捏捏,,哭哭唱唱,下面觀眾都拍手的。她曾對王麗君(滬劇演員)說,“情緒還不夠、還不夠飽滿、不夠突出,觀眾聽著不夠刺激"。有一張照片、拍這張照片的時候她只有十幾歲,這部戲是她的成名作,叫《投海曲》,這部戲當時一炮打響,紅得不得了,那時文濱劇團剛剛開始改革音樂,用鋼琴伴奏,“夜聽海里波濤響"這種氣勢,從這部戲開始觀眾對她開始有了印象,那麼之後才有了“楊八曲”等,那個時候年紀輕啊。《碧海春恨》講的是姐妹兩個人,姐姐和表哥談戀愛,父母不同意,要把她嫁給別人,姐姐不答應私奔逃婚,和表哥外面約好依舊談朋友,那麼碰到她這個呢演的是妹妹,當時家裡弄得一團糟,房子也抵出去了,逼債的人紛紛上門要債,沒辦法只能到舞廳門口找姐夫要點錢,姐夫騙她到他家把她強姦了。一曲《投海曲》不僅唱出了楊飛飛的自信,更讓當時的上海滬劇迷們看到了一顆新星正在冉冉地升起。1949年上海解放之後,上海的戲曲事業經歷了歷史上難得的繁榮發展時期,楊飛飛與愛人組建的勤藝滬劇團,積極從老劇引進了大量進步題材作品,並在唱腔上努力探索,獨創了被後人譽為“楊八曲"的經典唱段。

    怎麼“楊八曲"呢,滬劇裡有個“西廂開篇",“西廂開篇”裡各種曲調都有的,那她就想把這種方式放在新戲裡唱,唱成八種曲調,並且根據她的嗓音特點,形成了“楊八曲”。“楊八曲”由迂迴、三送、鳳凰頭、長腔、短板、離魂調、反陰陽、三角板這八種唱腔組成,1951年,楊飛飛將這些唱腔融匯(會)在新劇《妓女淚》中,一曲驚園自嘆,技驚四座、轟動一時。《妓女淚》啊,又有張照片而這張照片是在她六十歲左右,在最紅的時候拍的,當時掛在共舞臺門口,就是對老天說,天啊,為什麼我要那麼苦啊,觀眾都歡迎的,覺得這種控訴是真實的,覺得這個妓女的遭遇真的是很苦的,演出產生的效果是很好的,演出前共舞臺門口交通都堵塞,人群擁擠得不得了,這樣的。劇團裡的人閒聊的時候說起,王秀文說,阿姐,這部戲你來唱肯定好的,那麼楊飛飛說你講講看,那麼她就把整部戲講了一遍,她說好啊,就拿來唱了。以前這段戲是在監獄裡唱的,監獄裡嘆五更,在監獄裡唱縛手縛腳的、表演效果不好。不行,我要把她從監獄裡放出來到北京去找兒子時,沿途邊回憶邊唱。1954年,楊飛飛與丈夫趙春芳再推力作,根據作家柔石同名小說改編的滬劇《為奴隸的母親》橫空出世,揭露了中國農村典妻舊俗製造的人間悲劇,楊飛飛在劇中扮演被丈夫典出了三年又返回夫家的春寶娘。

    《為奴隸的母親》這部戲她從小就有印象,她媽媽和她說,寧波舟山一帶以前有個典妻制度,時不時地就把老婆典當出去,女人很苦的,她從小就有這個印象的。《為奴隸的母親》這部戲是悲劇,楊飛飛她唱悲戲觀眾是挺歡迎的,那麼向誰討教呢,老先生楊月英、悲旦大王,她教她怎麼唱、怎麼調整氣息,眼淚在要緊處來兩滴,多不要流,眼淚鼻涕太多,下面觀眾會覺得討厭,要緊關頭來兩滴眼淚,那恰到好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鍋店怎麼裝修能吸引顧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