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840516296421

    意思是鄉下人。

    原文: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餘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

    譯文:太史公說:《論語》說,“在上位的人本身行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們也會遵守奉行;自身行為不正,即便下了命令,人們也不會遵守奉行。”

    大概說的是李將軍吧,我看到李將軍誠懇樸實像個鄉下人,開口不善於言談。到他死的那天,天下認識和不認識他的,都為他盡情哀痛。他那忠實的品格的確得到士大夫們的信賴麼?諺語說:“桃樹李樹不會說話,可是樹下自然會被人踩成一條小路。”

    這話雖然說的是小事,卻可以用來說明大道理呀。

    出自——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史記》卷一百零九《李將軍列傳》。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在漢武帝征伐匈奴的過程中,曾經湧現出無數勇敢善戰的英雄人物。司馬遷不能不為他們立傳,又不能為他們一一立傳。衛青、霍去病是不能不寫的,因為他們是三次大規模出征匈奴的統帥。此外,司馬遷選擇了李廣。這緣於多種因素。

    李廣精於騎射,沉著機智,愛護士卒,具備良將的素質;李廣守邊數十年,匈奴入侵,戰功卓著,威名遠播,匈奴稱之為“漢之飛將軍”,引而避之,負有名將的聲望;李廣即經歷了征伐匈奴的全過程,具有夙將的資歷。

    這一切,都是不可忽視的條件。但更重要的,恐怕是李廣的不幸遭遇。李廣一生經歷了文、景、武三朝。文帝時就因為與匈奴力戰有功,遷中郎。文帝務在與民休息,不願輕動干戈,因此雖然稱讚其才幹,卻又惋惜他“不遇時”。

    景帝時,參加平吳楚七國之亂,屢建戰功,但因曾受了梁王將軍印,戰功被取消了。武帝時,大規模出征匈奴,按理說,李廣可以大有作為,但武帝重用外戚,別的將領威名再高也不被信。何況李廣性格正直剛強,漢武帝和衛青都不喜歡他。

    再加上李廣為人忠厚,每次戰勝,他都功歸部下;每次戰敗,又主動承擔罪責,論功行賞,自然顯不著他。李廣搏戰一生,未得封候,是各種因素造成的。漢武帝說他“數奇”,不過是為自己不肯重用李廣找藉口而已。在整個征討匈奴的戰爭中,封侯的人數畢竟很少。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總共列出七十多個,在當時出動的數十萬將士中不過佔万分之一。絕大多數將士或者戰死了,或者像李廣一樣得不到公正待遇。對於封侯者,司馬遷除了用表的形式加以記載以外,又選擇衛青、霍去病作為代表人物立傳。

    對於未獲封侯者,司馬遷認為更應該選好代表人物立傳。李廣由於他的不幸遭遇而成了司馬遷看中的最佳人選。他欣賞李廣身上所具備的廣大普通將士的優良品行,又同情李廣所遭受的帶有普遍性的不幸。為李廣立傳就是為廣大普通將土立傳,因為他確實很有代表性。

    這是司馬遷的匠心安排。衛、霍作為封侯者的代表,他們多少憑藉外成而貴幸,利用廣大將土的浴血奮戰和流血犧牲,才換來了自己的榮耀。衛、霍本人的オ幹,可能並無過人之處。司馬遷甚至認為,他們只是配進入《佞幸傳》(參閱《十七史商権》卷六)。

    李廣則不同,他從軍數十年,與廣大將士同生死,共命運,在無數次的艱苦奮戰中與廣大將士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起。因此司馬遷為李廣立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十九日祭為什麼沒有外國人演員的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