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影子講歷史
-
2 # 星輝探史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
曾國藩——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曆:1872年3月20日)62歲 在南京病逝。朝廷贈太傅,死後被諡“文正”。
左宗棠——光緒十一年(1885年)7月27日清晨,74歲的湘人左宗棠停止了最後的呼吸。他是在福州北門黃華館欽差行轅任上去世的。“中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
李鴻章——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在屈辱和病痛中辭世。生當“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李鴻章,生前身後都遭到詬病。就在他嚥氣之前的一個小時,俄國公使還站在他的床頭逼迫他在俄佔中國東北的條約上簽字。為了大清國與洋人爭辯了一生的李鴻章已不能說話,他只有眼淚了。眼淚流盡了,他的眼睛閉上了。
張之洞——死於宣統元年(1909年)八月二十一晚九時許,就病逝在白米斜街的府邸。
-
3 # 鄧海春
我們知道,晚清時期,由於清政府的昏聵無能,民眾飽受欺壓,各地起義運動層出不窮,社會動盪不安,民族危機日益嚴重。在這樣一個亂世之中,有一群文弱的書生挑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重擔。他們在晚清風雨飄搖的時代力挽狂瀾,一度成為晚清政府在半個多世紀的中流砥柱。
這些人中對清王朝貢獻最大的當屬晚清四大名臣,但歷史上對四大名臣人選的說法存在爭議,第一種說法認為應該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這四位,第二種說法則是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這四位。總的說來,關於晚清四大名臣的人選該為六位,那麼這六位匡扶社稷的重臣究竟結局如何呢?
一、曾國藩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晚清重臣,官至兩江總督。他在太平天國時期建立湘軍成功鎮壓太平軍,還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還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曾國藩稱得上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第一開拓者。曾國藩死於同治十一年(1872)3月20日,當時曾國藩還在任職兩江總督。當天午後,他與大兒子還在花園散步,結果不幸突發中風身亡。曾國藩死後,朝廷為他輟朝三天以示哀悼,如此榮耀不可謂不高。
二、左宗棠
左宗棠精通農事,遍讀群書,並對輿地和兵法有所鑽研,曾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和興辦洋務運動,還曾鎮壓捻軍,平定陝甘同治回亂以及幫助清政府收復新疆。在光緒十一年(1885)年6月,中法戰爭失敗後清政府與法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和約。和約簽訂後延寄福州,左宗棠看後大失所望,氣到渾身發抖,昏迷好幾天後便含恨死於福州。臨死時左宗棠還在憂心國家,遺憾自己到死也未能張揚國威。
三、李鴻章
李鴻章和左宗棠並稱“瑜亮”,他十分擅長外交,是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同時也是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近代早期的四大軍工企業,光李鴻章一人創辦的就有三個。李鴻章一生代替清政府與外國列強簽訂了30多個條約,其中不平等條約佔據了大半。李鴻章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11月由於咳血病逝,在這個時候,中國與八國聯軍的談判還未完成。李鴻章的死震動了清廷,為防發生內亂,北京城一度戒嚴。
四、張之洞
張之洞是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所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是洋務派早期改良派的基本思想綱領;擅長教育方面的他主導創辦了多個學堂,對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張之洞病起於與攝政王的一次口角,他將攝政王的話理解為亡國之言,由此一病不起,最終死於宣統元年(1909),終年72歲。他的死距離清朝滅亡只有兩年時間,作為一個大清國的中興之臣,或許沒有看到滿清政權的滅亡是幸運的事。否則,一輩子為清廷嘔心瀝血的他看到自己所奉獻一生的王朝灰飛煙滅的時候,那將是怎樣一種悲涼的心情。
五、胡林翼
胡林翼是湘軍的重要首領,其號潤之,其為人文武雙全,為官清廉且重視教育,生前曾傾其所有修建了箴言書院培育人才。毛主席由於欽佩胡林翼的文韜武略和為人,還將自己的字也改為潤之。但胡林翼身體十分不好,在太平天國運動還未平定時,胡林翼便於咸豐十一年(1861)因疾病去世。可以說胡林翼如諸葛亮那樣“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若他並沒有那麼早去世,那他所取得的功績將會更加巨大。
六、彭玉麟
彭玉麟曾跟隨曾國藩創立湘軍水師,連敗太平天國水師,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中貢獻巨大。後來赴廣東辦理防務,其任職期間,整修了虎門要塞並且加強了沿海的防備。並且他一生為官清正廉潔,剛直不阿,是一等一的好官。彭玉麟晚期病魔纏身,卻仍然拖著病體處理水師事務,終於於光緒十六年(1891)病卒于衡州湘江東岸退省庵。
不論晚清四大名臣的人選究竟是誰,這六位晚清重臣對當時那個時代的貢獻都是不容忽視、值得為人所稱道的。
回覆列表
晚清時期封建政體已經爛到了骨子裡,而尚能苟延殘喘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四朝,和後世稱為“中興四名臣”的四位大臣脫不開關係。從為臣的角度看,他們沒有被卸磨殺驢,其實算是善終了,但是從個人命運的角度來說,他們死得都並不安詳。
最年長的曾國藩,他小時候用功讀書、勤于思考的故事我們也聽得多了,後來奉旨克復金陵,被封為一等毅勇侯,成為了清廷漢臣封侯第一人!據說曾國藩以“內聖外王”為做官之道,今天的很多成功學書籍還很津津樂道。但是曾國藩作為平定太平天國的第一功臣,攻克天京之後卻放任士卒在城中燒殺搶掠,百姓怒而不敢言,私底下都叫他“劊子手”。
1870年爆發“天津教案”即火燒望海樓事件,曾國藩作為主要經辦人選擇了對法國列強服軟,而處死了16名華人,又引起一陣民憤。此時曾國藩年事已高,也沒想到自己一生清名全敗在晚年,兩年後就在舉國痛罵中辭世了。
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學生,人生際遇和老師也大體相似:大半輩子朝堂弄權叱吒風雲,結果晚節不保。我們知道李鴻章是慈禧很看重的大臣,一切外交事務都交到了他手裡。華人們記住的,無非《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一條條的全寫著四個大字“喪權辱國”。無論李大人曾經怎樣努力談判,反正結果就是這樣的,百姓們罵他,書生們罵他,他自己也知道簽了這個名那就是有罪,於是終日忐忑不安,就這樣死去了。
再說左宗棠。左宗棠作為武將,最大的功績就是收復新疆,這個事蹟現在還寫在我們高中生的歷史課本里。前有他收復伊犁,後有馮子材鎮南關大捷,那個時候的清廷,至少在西北內地是有武力優勢的,但是呢,都讓李鴻章一個割地賠款的條約送出去了。年過古稀的左宗棠在李鴻章和法華人簽了條約後,瞪死了眼睛怒道:“十個法國將軍不如一個李鴻章!”死不瞑目。
最後一個張之洞,是四名臣裡唯一一個清流文臣,一生最專注的事業是辦學校。但是張之洞的靠山是慈禧,慈禧死後他就和想做“攝政王”的載灃大吵了一架,載灃不拿他一個乾癟老頭子當回事,還是讓“攝政王”這個名頭重出了江湖,把張之洞氣得啊,據說他就是活活氣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