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第一個汽車前大燈是家用手提燈。
1887年,一個駕駛員在黑暗的曠野上迷路時,一位農民用手提燈把他引回家。
1898年,波士頓舉辦美國首屆汽車展覽會,
美國哥倫比亞號汽車將電燈作為前燈和尾燈,車燈從此誕生。
最初的前大燈不能調光,所以在會車時有些晃眼,為了克服這個
缺點,後來採用了附加光度調節器。這種前大燈可以在垂直方向移動,但駕駛員必須下
車搬動夾具裝置。
1916年,美國一個名叫C·H·托馬斯的人為了讓對方駕駛員在晚上能看到他打的
手勢,把一個帶電池的燈泡裝在手套上,由此轉向訊號燈幽默登場。
1938年,別克汽車製造商提供了轉向燈作為選用的附件,
但當時只在汽車尾部安裝。
到1940年以後汽車前面也裝有轉向訊號燈了,而且訊號開關具有隨時調節的功能。
1906年,世界上第一次用一個蓄電池供電的電燈照明。
1909年,首次把乙炔燈作為變光裝置。
1916年,美國使用了行車燈。
1920年,當選用倒檔裝置時,使用了倒車燈。
1920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首次安裝了內燈。
1926年,通用汽車公司把大燈變光開關從方向盤移到地板。
1938年,第一次採用封閉的內燈。
1898年,美國電氣公司將電燈拋物面反射鏡推廣於大燈,側燈和尾燈。
從早期乙炔氣前照燈發展到當今的自由面反射鏡氣體放電前照燈(實際現在已經有鐳射大燈-BMWi8,接近量產),差不多經歷了120年,其演變過程如下:
第一代--乙炔氣前照燈(1905年-1925年)
前照燈具有高的輪廓亮度,
乙炔氣火焰的亮度比當時的電光源所能達到的亮度高
出一倍,因而,在1925年以前使用的汽車,
前照燈幾乎全是乙炔前照燈。
第二代--電光源前照燈
1913年帶螺旋燈絲的充氣白熾燈泡問世,
因其具有較高亮度,給電光源前照燈
開闢了廣闊的前景。然而由於當時汽車電氣裝置系統的制約,直到1925年,電氣照明才得到廣泛的應用。
第三代--雙光燈芯前照燈
具備有高輪廓亮度充氣燈泡的電前照燈一裝在汽車上,就出現了在交會車時因前
照燈的強光造成駕駛員炫目而導致發生交通事故和撞車的嚴重問題。因而,對前照燈
的設計提出了兩個互不相容的要求:
一個是如何在不小於100m的距離內使道路和高度至少為2-2.5m
的障礙物得到良好的照明;另一個是如何使迎面車輛駕駛員不炫目。汽車會車時的這種炫目問題,仍是汽車照明技術中最難以解決的問題。為解決會車炫目的問題,
1924年,歐洲發明了雙光燈芯前照燈之後,美國也出現了帶雙絲燈泡的前照燈。
然而,歐洲和美國具備不炫目近光的前照燈的光學系統結構原理不盡相同。其燈
泡的差異在於燈絲的形狀和位置不同:
配光鏡的差異在於折光單元的圖案和計算不同,
因而,近光的配光也有所不同。近光系統分為歐洲系統和美國系統兩種,兩大系統的協調問題是當今世界汽車燈光發展的重大課題之一。
第四代--不對稱近光前照燈
雙光燈芯前照燈系統屬於對稱近光系統,
近光光型的左右兩側完全相同,
因而左、右兩側行駛皆適用。但由於行車光(遠光)變到會車光(近光)時,視見距離縮短,迫使
車速降低。為解決在會車過程中,前照燈既不產生炫目,又能保證對道路具有良好的照明,
1932年美國發明瞭不對稱前照燈,它是以基準軸為中心,將光束一分為二,
*近來車一側的落地距離短(即光束壓低,從而防炫),而另一側光束的落地距離長(即光束抬高,從而增加視見)。
第五代--滷鎢前照燈
第一批裝有滷鎢燈泡的汽車前照燈是由法國“
斯貝”公司在
1964年生產的,其燈絲允許工作溫度較普通白熾燈泡高,光效增加約50%,壽命也增加一倍。鹵素燈,就是在燈泡內滲入少量的的惰性氣碘,從燈絲蒸發出來的鎢原子與碘原子相遇反應,生成碘化鎢化合物,當碘化鎢化合物一接觸白熱化的燈絲(溫度超過1450℃),又會分解還原為鎢和碘,鎢又重新歸隊回到燈絲中去,碘則重新進入氣體中。如此迴圈不已,燈絲幾乎不會燒斷,燈泡也不會發黑,所以它要比傳統的白熾前照燈壽命更長,亮度更大。現在的汽車普遍採用的都是這種前照燈。
第六代--自由面反射鏡前照燈及氙氣燈
自由面反射鏡,即使用凸透鏡聚光技術的前照燈。自由面反射鏡前照燈為代表的
現代汽車前照燈在發光原理、結構形式以及製造材料等方面又發生了一系列的重大變化。
氙氣燈所發出的光照亮度是普通鹵素燈的兩
倍,而能耗僅為其三分之二,使用壽命可達普通鹵素燈的十倍。
1991年,BMW7 Series率先使用了氙氣大燈
氙氣燈極大地增加了駕駛的安全性與舒適性,還有助於緩解人們夜間行駛的緊張與疲勞。
氙氣燈逐步成為現代汽車車燈的主流趨勢。
但是!但是!
氙燈使用的是冷光源所以在霧天裡它的穿透力會大打折扣,
而鹵素燈反而具有
更好的穿透性,所以很多越野車上仍在使用鹵素大燈。
第七代--LED大燈
氙氣大燈之後,便是現在還沒有普及的LED頭燈了,儘管以前在很多概念車上面都能看到,
不過由於技術、成本和法規的關係,LED頭燈裝車也只是近幾年的事情。
不過從奧迪、賓士、寶馬的少數車型裝備到本田、起亞等也開始嘗試的情況看,
這個很可能成為未來大燈的趨勢。
雖然雷克薩斯在2007年推出了第一款帶有LED頭燈的車型LS600hl,不過它只有近光燈使用了
LED燈組,遠光燈依然不是。
2008年,奧迪推出了第一款全部使用LED燈組的車型R8,正式標誌著LED大燈時代的來臨。如今,包括A6L等車型也開始使用LED大燈。
第八代--鐳射大燈
繼LED大燈之後 鐳射大燈被稱為“合理的下一步”,原理是鐳射發光二極體的藍光燈將會貫穿前大燈單元內有熒光的熒光粉材料,將其轉換成一個擴散的白光。它更加節能,更加省油。
從煤油和蠟燭,直至今日的鐳射大燈,其過程就好比人類從山洞走出來住進樓房。
過去的人是否會料到今日的科技能讓車燈富有如此多的變化,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未來還會出現更多光怪陸離,充滿想象力的汽車大燈。
鐳射大燈只是目前的一個階段,我相信,它的發展還遠不止於此。
據說第一個汽車前大燈是家用手提燈。
1887年,一個駕駛員在黑暗的曠野上迷路時,一位農民用手提燈把他引回家。
1898年,波士頓舉辦美國首屆汽車展覽會,
美國哥倫比亞號汽車將電燈作為前燈和尾燈,車燈從此誕生。
最初的前大燈不能調光,所以在會車時有些晃眼,為了克服這個
缺點,後來採用了附加光度調節器。這種前大燈可以在垂直方向移動,但駕駛員必須下
車搬動夾具裝置。
1916年,美國一個名叫C·H·托馬斯的人為了讓對方駕駛員在晚上能看到他打的
手勢,把一個帶電池的燈泡裝在手套上,由此轉向訊號燈幽默登場。
1938年,別克汽車製造商提供了轉向燈作為選用的附件,
但當時只在汽車尾部安裝。
到1940年以後汽車前面也裝有轉向訊號燈了,而且訊號開關具有隨時調節的功能。
1906年,世界上第一次用一個蓄電池供電的電燈照明。
1909年,首次把乙炔燈作為變光裝置。
1916年,美國使用了行車燈。
1920年,當選用倒檔裝置時,使用了倒車燈。
1920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首次安裝了內燈。
1926年,通用汽車公司把大燈變光開關從方向盤移到地板。
1938年,第一次採用封閉的內燈。
1898年,美國電氣公司將電燈拋物面反射鏡推廣於大燈,側燈和尾燈。
從早期乙炔氣前照燈發展到當今的自由面反射鏡氣體放電前照燈(實際現在已經有鐳射大燈-BMWi8,接近量產),差不多經歷了120年,其演變過程如下:
第一代--乙炔氣前照燈(1905年-1925年)
前照燈具有高的輪廓亮度,
乙炔氣火焰的亮度比當時的電光源所能達到的亮度高
出一倍,因而,在1925年以前使用的汽車,
前照燈幾乎全是乙炔前照燈。
第二代--電光源前照燈
1913年帶螺旋燈絲的充氣白熾燈泡問世,
因其具有較高亮度,給電光源前照燈
開闢了廣闊的前景。然而由於當時汽車電氣裝置系統的制約,直到1925年,電氣照明才得到廣泛的應用。
第三代--雙光燈芯前照燈
具備有高輪廓亮度充氣燈泡的電前照燈一裝在汽車上,就出現了在交會車時因前
照燈的強光造成駕駛員炫目而導致發生交通事故和撞車的嚴重問題。因而,對前照燈
的設計提出了兩個互不相容的要求:
一個是如何在不小於100m的距離內使道路和高度至少為2-2.5m
的障礙物得到良好的照明;另一個是如何使迎面車輛駕駛員不炫目。汽車會車時的這種炫目問題,仍是汽車照明技術中最難以解決的問題。為解決會車炫目的問題,
1924年,歐洲發明了雙光燈芯前照燈之後,美國也出現了帶雙絲燈泡的前照燈。
然而,歐洲和美國具備不炫目近光的前照燈的光學系統結構原理不盡相同。其燈
泡的差異在於燈絲的形狀和位置不同:
配光鏡的差異在於折光單元的圖案和計算不同,
因而,近光的配光也有所不同。近光系統分為歐洲系統和美國系統兩種,兩大系統的協調問題是當今世界汽車燈光發展的重大課題之一。
第四代--不對稱近光前照燈
雙光燈芯前照燈系統屬於對稱近光系統,
近光光型的左右兩側完全相同,
因而左、右兩側行駛皆適用。但由於行車光(遠光)變到會車光(近光)時,視見距離縮短,迫使
車速降低。為解決在會車過程中,前照燈既不產生炫目,又能保證對道路具有良好的照明,
1932年美國發明瞭不對稱前照燈,它是以基準軸為中心,將光束一分為二,
*近來車一側的落地距離短(即光束壓低,從而防炫),而另一側光束的落地距離長(即光束抬高,從而增加視見)。
第五代--滷鎢前照燈
第一批裝有滷鎢燈泡的汽車前照燈是由法國“
斯貝”公司在
1964年生產的,其燈絲允許工作溫度較普通白熾燈泡高,光效增加約50%,壽命也增加一倍。鹵素燈,就是在燈泡內滲入少量的的惰性氣碘,從燈絲蒸發出來的鎢原子與碘原子相遇反應,生成碘化鎢化合物,當碘化鎢化合物一接觸白熱化的燈絲(溫度超過1450℃),又會分解還原為鎢和碘,鎢又重新歸隊回到燈絲中去,碘則重新進入氣體中。如此迴圈不已,燈絲幾乎不會燒斷,燈泡也不會發黑,所以它要比傳統的白熾前照燈壽命更長,亮度更大。現在的汽車普遍採用的都是這種前照燈。
第六代--自由面反射鏡前照燈及氙氣燈
自由面反射鏡,即使用凸透鏡聚光技術的前照燈。自由面反射鏡前照燈為代表的
現代汽車前照燈在發光原理、結構形式以及製造材料等方面又發生了一系列的重大變化。
氙氣燈所發出的光照亮度是普通鹵素燈的兩
倍,而能耗僅為其三分之二,使用壽命可達普通鹵素燈的十倍。
1991年,BMW7 Series率先使用了氙氣大燈
氙氣燈極大地增加了駕駛的安全性與舒適性,還有助於緩解人們夜間行駛的緊張與疲勞。
氙氣燈逐步成為現代汽車車燈的主流趨勢。
但是!但是!
氙燈使用的是冷光源所以在霧天裡它的穿透力會大打折扣,
而鹵素燈反而具有
更好的穿透性,所以很多越野車上仍在使用鹵素大燈。
第七代--LED大燈
氙氣大燈之後,便是現在還沒有普及的LED頭燈了,儘管以前在很多概念車上面都能看到,
不過由於技術、成本和法規的關係,LED頭燈裝車也只是近幾年的事情。
不過從奧迪、賓士、寶馬的少數車型裝備到本田、起亞等也開始嘗試的情況看,
這個很可能成為未來大燈的趨勢。
雖然雷克薩斯在2007年推出了第一款帶有LED頭燈的車型LS600hl,不過它只有近光燈使用了
LED燈組,遠光燈依然不是。
2008年,奧迪推出了第一款全部使用LED燈組的車型R8,正式標誌著LED大燈時代的來臨。如今,包括A6L等車型也開始使用LED大燈。
第八代--鐳射大燈
繼LED大燈之後 鐳射大燈被稱為“合理的下一步”,原理是鐳射發光二極體的藍光燈將會貫穿前大燈單元內有熒光的熒光粉材料,將其轉換成一個擴散的白光。它更加節能,更加省油。
從煤油和蠟燭,直至今日的鐳射大燈,其過程就好比人類從山洞走出來住進樓房。
過去的人是否會料到今日的科技能讓車燈富有如此多的變化,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未來還會出現更多光怪陸離,充滿想象力的汽車大燈。
鐳射大燈只是目前的一個階段,我相信,它的發展還遠不止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