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 鄒姓的來源有兩支,一支是傳自大約3000年以前春秋時代的邾國(又稱鄒國),另一支源於同一時期的宋國。第一支鄒氏,根據《姓氏考略》上的記載,鄒姓出自邾婁國,是顓頊帝的後代。邾婁國,亦稱邾國,是周武王伐紂而得天下之後,封給顓頊帝的後裔的采邑,附屬於魯國,到了戰國時期,被魯穆公改號為鄒。鄒後來被楚國所滅,顓頊的子孫分散各地,就以故國號為姓氏,有的姓了鄒,有的把原來的“邾”字去邑留朱,以朱為姓。因此,3000以前的鄒、邾(朱)兩姓,都是同一家人。望族出於范陽。鄒國的鄒姓是發源於現在山東省的鄒縣東南一帶。第二支鄒氏,根據《元和姓纂》上的記載,鄒氏出自子姓,他們的始祖是宋愍公的後代正考公,正考公食採於鄒邑,生兒子叔梁紇,就稱為鄒氏,齊國有鄒衍、鄒忌。而根據《史記·殷本紀》的記述,宋國則是殷商的後代,他們在紂王立國之後,被周武王封在宋地,以奉殷湯之祀。後來宋愍公的後代正考公食採於鄒,傳到叔梁紇的時候,就以國為氏姓了鄒,齊國的名士鄒衍和鄒忌就是這一家的子孫。 郡望: 范陽郡:三國魏黃初七年置郡,其治所在薊縣。相當於今北京市昌平、房山及河北省涿縣一帶。 堂號: 1、碣石堂:戰國時期的鄒衍,深通陰陽、盛衰、興亡之道。燕昭王招賢,專門建造了碣石宮來招待鄒衍。 2、諷諫堂:戰國時期的鄒忌,看到齊威王不喜歡聽別人向他提意見,於是以巧妙的方式規勸他。齊威王接受了他大意見,下令:凡是對他提出意見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獎賞。一開始大家都爭著給他提意見,兩個月以後,提意見的人很少了,三個月以後,提意見的人幾乎沒有了,大家把能提的意見都提完了。齊威王收集了這些意見,改正了自己的錯誤,把國家治理得很好。著就是鄒忌諷諫的結果。所以鄒氏又稱“諷諫堂”。 3 、范陽堂:秦漢時期,鄒氏人有一支從今山東境內遷至范陽,後發展成為望族,所以鄒氏人以“范陽”為堂號。 遷徙分佈 據鄒氏族譜及有關資料記載,鄒氏早期主要在其發源地即今山東境內發展繁衍,至秦漢時期,他們中的有一支遷至范陽,發展成為望族。西漢以後,范陽鄒氏逐漸南遷至河南鄒坊,成為較強的一支。漢代有鄒廷任襄陽令,在當地安家,其後裔有一支遷到雍州。西晉有新野人鄒湛以才學知名,在朝廷做了國子祭酒、少府,其子孫有一支遷到衡州。東晉十六國時,由於戰亂,中原士族大舉南遷,鄒氏的一部分隨之渡江,定居於今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的一些地方。唐初,陳政、陳元父子奉命入閩開闢漳州,攜一部分鄒氏隨從同往,後在福建安家。又唐德宗貞元末年,鄒垣因避戰亂,自今安徽遷入福建,其子孫繁衍分居於邵武等縣。北宋有鄒異,長樂人,元佑中舉經明行修,這說明北宋時已有鄒鄒氏居於廣東。南宋時期,有泰寧人鄒應龍任初權參加政事,他的子孫散居閩、粵,還有遷到廣西樂平的。現在臺灣的鄒姓人及僑居新加坡等國的鄒氏華僑,主要是從廣東、福建遷去的。
姓氏起源: 鄒姓的來源有兩支,一支是傳自大約3000年以前春秋時代的邾國(又稱鄒國),另一支源於同一時期的宋國。第一支鄒氏,根據《姓氏考略》上的記載,鄒姓出自邾婁國,是顓頊帝的後代。邾婁國,亦稱邾國,是周武王伐紂而得天下之後,封給顓頊帝的後裔的采邑,附屬於魯國,到了戰國時期,被魯穆公改號為鄒。鄒後來被楚國所滅,顓頊的子孫分散各地,就以故國號為姓氏,有的姓了鄒,有的把原來的“邾”字去邑留朱,以朱為姓。因此,3000以前的鄒、邾(朱)兩姓,都是同一家人。望族出於范陽。鄒國的鄒姓是發源於現在山東省的鄒縣東南一帶。第二支鄒氏,根據《元和姓纂》上的記載,鄒氏出自子姓,他們的始祖是宋愍公的後代正考公,正考公食採於鄒邑,生兒子叔梁紇,就稱為鄒氏,齊國有鄒衍、鄒忌。而根據《史記·殷本紀》的記述,宋國則是殷商的後代,他們在紂王立國之後,被周武王封在宋地,以奉殷湯之祀。後來宋愍公的後代正考公食採於鄒,傳到叔梁紇的時候,就以國為氏姓了鄒,齊國的名士鄒衍和鄒忌就是這一家的子孫。 郡望: 范陽郡:三國魏黃初七年置郡,其治所在薊縣。相當於今北京市昌平、房山及河北省涿縣一帶。 堂號: 1、碣石堂:戰國時期的鄒衍,深通陰陽、盛衰、興亡之道。燕昭王招賢,專門建造了碣石宮來招待鄒衍。 2、諷諫堂:戰國時期的鄒忌,看到齊威王不喜歡聽別人向他提意見,於是以巧妙的方式規勸他。齊威王接受了他大意見,下令:凡是對他提出意見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獎賞。一開始大家都爭著給他提意見,兩個月以後,提意見的人很少了,三個月以後,提意見的人幾乎沒有了,大家把能提的意見都提完了。齊威王收集了這些意見,改正了自己的錯誤,把國家治理得很好。著就是鄒忌諷諫的結果。所以鄒氏又稱“諷諫堂”。 3 、范陽堂:秦漢時期,鄒氏人有一支從今山東境內遷至范陽,後發展成為望族,所以鄒氏人以“范陽”為堂號。 遷徙分佈 據鄒氏族譜及有關資料記載,鄒氏早期主要在其發源地即今山東境內發展繁衍,至秦漢時期,他們中的有一支遷至范陽,發展成為望族。西漢以後,范陽鄒氏逐漸南遷至河南鄒坊,成為較強的一支。漢代有鄒廷任襄陽令,在當地安家,其後裔有一支遷到雍州。西晉有新野人鄒湛以才學知名,在朝廷做了國子祭酒、少府,其子孫有一支遷到衡州。東晉十六國時,由於戰亂,中原士族大舉南遷,鄒氏的一部分隨之渡江,定居於今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的一些地方。唐初,陳政、陳元父子奉命入閩開闢漳州,攜一部分鄒氏隨從同往,後在福建安家。又唐德宗貞元末年,鄒垣因避戰亂,自今安徽遷入福建,其子孫繁衍分居於邵武等縣。北宋有鄒異,長樂人,元佑中舉經明行修,這說明北宋時已有鄒鄒氏居於廣東。南宋時期,有泰寧人鄒應龍任初權參加政事,他的子孫散居閩、粵,還有遷到廣西樂平的。現在臺灣的鄒姓人及僑居新加坡等國的鄒氏華僑,主要是從廣東、福建遷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