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梁氏家教,其犖犖大旨當包括以下方面:
其一,梁啟超洋溢著深沉的父愛,踐行了“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原則。他一生奔忙於國事,日理萬機,卻為兒女們的成長傾注了大量心血。他自稱是“最富於感情的人”,而對於孩子們的感情“十二分熱烈”。他重視與子女溝通,寫給海外留學子女的數百封家書充滿了無微不至的關懷,大到人生道路、婚姻家庭,小到衣食消費、作息養身,均耐心開導,潤物無聲。他是兒女們的良師益友,但又如信中所說:“爹爹雖然是摯愛你們,卻從不肯姑息溺愛,常常盼望你們在困苦危險中把人格能磨鍊出來。”因而,他一旦發現子女有學習、生活上的問題,就及時引導、幫助。
其二,梁啟超尊重兒女的個性和專業愛好,為之提供了自由發展的空間。梁家子女的性格和專長各不相同,而梁啟超總是循循善誘、彰顯其長。梁啟超尊重兒子的興趣、特長,贊成梁思成研究古代建築史,梁思忠學習軍事,投身於政治。鑑於思成、思永側重於人文學科,他希望思莊以下的子女學習自然科學,但事實上僅有梁思禮後來承父志,成為火箭專家。因客觀條件和個人興趣,梁思莊沒有按照父親的設想學習生物學或化學,卻在其支援下選擇了圖書館專業。梁啟超自稱信仰“趣味主義”,這也是他指導兒女學業的重要原則。
其三,重視“磨鍊人格”教育。梁啟超推崇曾國藩的家教,反覆告誡孩子們“處憂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奮,志氣強立”,要“能在困苦中求出快活”。他認為,在困難中保持“寒士家風”,即是“自立之道”。不僅如此,他還強調要在舒服的環境中養成“寒士家風”,教導做領事夫人的梁思順:你們“都是寒士家風出身,總不要壞自己家門本色,才能給孩子以磨鍊人格的機會”。對於梁思忠不願舒舒服服地讀書而想回國參軍,他指出:“一個人若是在舒服的環境中會消磨志氣,那麼在困苦懊喪的環境中也一定會消磨志氣。”要求思忠“隨遇而安”地學些軍事本領再回來。
“磨鍊人格”尤其落實於學業上陶冶韌性,不求功利。梁啟超汲取朱熹、曾國藩的治學心得,主張“莫問收穫,但問耕耘”。而治學的過程,“譬如熬肉”,不能急於求成。他開導學業上有些急躁的思成:“凡做學問總要‘猛火熬’和‘慢火燉’,兩種工作迴圈互動著用去。在慢火燉的時候才能令所熬的消化作用融洽而實有諸己。”寄望思成的學業有一個“慢火燉”的過程。
其四,以愛國為立身之本,珍視和闡揚中國文化。梁啟超一生多變、善變,而愛國之心不改,這種理念也貫穿於家教之中。他在世時言傳身教,做梁家“兄弟姊妹的模範”。其後,《飲冰室合集》仍是梁家子女的精神食糧。梁思禮等人一再提到受父親作品的愛國思想感染。事實上,抗戰期間,梁思順拒絕出任偽職,梁思成夫婦不畏艱苦和病魔,放棄去國外工作的機會,梁思禮學成歸國,均表現了深厚的愛國情懷,也與父親的思想薰陶不無關係。
梁啟超珍視祖國文化,以至被視為東方文化派的代表。梁家子女雖然留學海外,卻熱愛中國文化,鑽研國學。梁思成在父親的指導下,民國初年開始讀“四書”,留學美國時還研讀了李誡的《營造法式》等書,從而奠定了較好的國學基礎。梁思成、梁思永等人從不同方面闡發中國文化,契合了近代以來的愛國主義旋律。
其五,注意追隨時代潮流,更新知識結構。梁啟超是與時俱進的思想家、學術大師,重視汲取新知新理。在西學東漸的背景下,他千方百計地讓兒女們經受最前沿的學術訓練,規劃年長的兒女留學美國,較小的留學歐洲或日本。他關心兒女的學業,也為其進入國內學術前沿尋找契機。因梁啟超早逝,梁家較小子女的留學計劃未能完全如願,但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禮成為國內學術界的領軍人物,又顯然跟留學美國分不開。對於不從事學術研究的兒女、女婿,梁啟超仍然叮囑其汲取新知,比如要求做領事的女婿周希哲,“將國際法重新研究一番”,“要跟著潮流求自己職務上的新智識”。這些均體現了梁氏家教的遠見卓識。
這些家教內容在一些家庭或多或少地存在,但未必像梁啟超那樣言傳身教,完備無遺,而且貫穿始終。因之,重溫梁氏的家教、家學,對於當代華人仍然不乏啟示意義。
綜觀梁氏家教,其犖犖大旨當包括以下方面:
其一,梁啟超洋溢著深沉的父愛,踐行了“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原則。他一生奔忙於國事,日理萬機,卻為兒女們的成長傾注了大量心血。他自稱是“最富於感情的人”,而對於孩子們的感情“十二分熱烈”。他重視與子女溝通,寫給海外留學子女的數百封家書充滿了無微不至的關懷,大到人生道路、婚姻家庭,小到衣食消費、作息養身,均耐心開導,潤物無聲。他是兒女們的良師益友,但又如信中所說:“爹爹雖然是摯愛你們,卻從不肯姑息溺愛,常常盼望你們在困苦危險中把人格能磨鍊出來。”因而,他一旦發現子女有學習、生活上的問題,就及時引導、幫助。
其二,梁啟超尊重兒女的個性和專業愛好,為之提供了自由發展的空間。梁家子女的性格和專長各不相同,而梁啟超總是循循善誘、彰顯其長。梁啟超尊重兒子的興趣、特長,贊成梁思成研究古代建築史,梁思忠學習軍事,投身於政治。鑑於思成、思永側重於人文學科,他希望思莊以下的子女學習自然科學,但事實上僅有梁思禮後來承父志,成為火箭專家。因客觀條件和個人興趣,梁思莊沒有按照父親的設想學習生物學或化學,卻在其支援下選擇了圖書館專業。梁啟超自稱信仰“趣味主義”,這也是他指導兒女學業的重要原則。
其三,重視“磨鍊人格”教育。梁啟超推崇曾國藩的家教,反覆告誡孩子們“處憂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奮,志氣強立”,要“能在困苦中求出快活”。他認為,在困難中保持“寒士家風”,即是“自立之道”。不僅如此,他還強調要在舒服的環境中養成“寒士家風”,教導做領事夫人的梁思順:你們“都是寒士家風出身,總不要壞自己家門本色,才能給孩子以磨鍊人格的機會”。對於梁思忠不願舒舒服服地讀書而想回國參軍,他指出:“一個人若是在舒服的環境中會消磨志氣,那麼在困苦懊喪的環境中也一定會消磨志氣。”要求思忠“隨遇而安”地學些軍事本領再回來。
“磨鍊人格”尤其落實於學業上陶冶韌性,不求功利。梁啟超汲取朱熹、曾國藩的治學心得,主張“莫問收穫,但問耕耘”。而治學的過程,“譬如熬肉”,不能急於求成。他開導學業上有些急躁的思成:“凡做學問總要‘猛火熬’和‘慢火燉’,兩種工作迴圈互動著用去。在慢火燉的時候才能令所熬的消化作用融洽而實有諸己。”寄望思成的學業有一個“慢火燉”的過程。
其四,以愛國為立身之本,珍視和闡揚中國文化。梁啟超一生多變、善變,而愛國之心不改,這種理念也貫穿於家教之中。他在世時言傳身教,做梁家“兄弟姊妹的模範”。其後,《飲冰室合集》仍是梁家子女的精神食糧。梁思禮等人一再提到受父親作品的愛國思想感染。事實上,抗戰期間,梁思順拒絕出任偽職,梁思成夫婦不畏艱苦和病魔,放棄去國外工作的機會,梁思禮學成歸國,均表現了深厚的愛國情懷,也與父親的思想薰陶不無關係。
梁啟超珍視祖國文化,以至被視為東方文化派的代表。梁家子女雖然留學海外,卻熱愛中國文化,鑽研國學。梁思成在父親的指導下,民國初年開始讀“四書”,留學美國時還研讀了李誡的《營造法式》等書,從而奠定了較好的國學基礎。梁思成、梁思永等人從不同方面闡發中國文化,契合了近代以來的愛國主義旋律。
其五,注意追隨時代潮流,更新知識結構。梁啟超是與時俱進的思想家、學術大師,重視汲取新知新理。在西學東漸的背景下,他千方百計地讓兒女們經受最前沿的學術訓練,規劃年長的兒女留學美國,較小的留學歐洲或日本。他關心兒女的學業,也為其進入國內學術前沿尋找契機。因梁啟超早逝,梁家較小子女的留學計劃未能完全如願,但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禮成為國內學術界的領軍人物,又顯然跟留學美國分不開。對於不從事學術研究的兒女、女婿,梁啟超仍然叮囑其汲取新知,比如要求做領事的女婿周希哲,“將國際法重新研究一番”,“要跟著潮流求自己職務上的新智識”。這些均體現了梁氏家教的遠見卓識。
這些家教內容在一些家庭或多或少地存在,但未必像梁啟超那樣言傳身教,完備無遺,而且貫穿始終。因之,重溫梁氏的家教、家學,對於當代華人仍然不乏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