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曾國藩毅力格外堅韌。他訓練的隊伍從衡陽剛拉出來不久,接連打了幾次敗仗,幕僚在寫給朝廷的奏摺中如實供述,稱湘勇“屢戰屢敗”。曾國藩審閱時,當即揮筆改為“屢敗屢戰”。四字仍在,但位置一經調整,那種不服輸、不氣餒的剛毅氣魄頓時躍然紙上。 曾國藩謙和內斂,以退為進,韜晦有術,從不張揚,沒有半點文人的狂傲之氣。在清政府的猜忌、地方大吏的排擠中求生存,在多重勢力的夾縫中求發展,為人行事不得不如履薄冰、如臨深淵、謹小慎微,“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時時刻刻、事事處處不忘適可而止。 曾國藩常以林則徐為榜樣,提倡節儉,要做一名清官。他穿的是又短又小的馬甲;睡的是布被草蓆;不食菸酒,每頓飯通常只有一個菜,“決不多設,雖身為將相,而自奉之嗇,無殊寒素”,因他每食僅菜一品,時人諧稱為“一品宰相”;隨身之物只有兩口小木箱,沒有一件珍玩貴物;哪怕位居兩江總督之時,家眷仍維持鄉居生活狀況,每天晚上,全家長幼女眷全在油燈下紡紗績麻。 就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所追求的“三立”而言,曾國藩將道德轉化為一種內在人格令人敬仰不已;留下的書信之類的文字,從中見到的多是金玉良言;唯有事功一項,卻是爭議多多。 曾國藩的一生,將社會人生的道義看得太重,主動承擔的責任太多,而中西文化的衝撞又將他撕扯得太痛,時代激盪的風雲對他的要求太高……如果以當代的休閒生活觀視之,曾國藩一輩子,活得實在是太累太累了! 曾國藩雖然使得清廷軍事大權下移,抽空了滿清政權根基,但就當時情形而言,清朝的確仰賴曾國藩而得以苟延殘喘。因此,清廷獲悉曾國藩死訊,舉朝震驚,輟朝三天以示哀悼。又追贈太傅,諡號“文正”,入祀昭忠、賢良二祠,並於湖南湘鄉、江蘇南京建立專祠,予以少有的殊榮。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最具影響的風雲人物,中國本土最具勇敢堅毅的改革家,中國歷史上最具完善人格計程車大夫,中國傳統文化最具理想的化身,曾國藩的離世,象徵著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尊精神偶像的消失。 聖賢已逝,大儒已亡,真正意義上的儒學已然進入末世,而本質意義的西學欲進入中國卻破門而不得入。一個偉大的轉型時代,按說早該到來卻如難產的嬰兒仍掙扎於母腹之中,使得中國近代歷史前行的步履,變得那麼迷惘而惶惑、彷徨而猶豫、蹣跚而踉蹌
曾國藩“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曾國藩毅力格外堅韌。他訓練的隊伍從衡陽剛拉出來不久,接連打了幾次敗仗,幕僚在寫給朝廷的奏摺中如實供述,稱湘勇“屢戰屢敗”。曾國藩審閱時,當即揮筆改為“屢敗屢戰”。四字仍在,但位置一經調整,那種不服輸、不氣餒的剛毅氣魄頓時躍然紙上。 曾國藩謙和內斂,以退為進,韜晦有術,從不張揚,沒有半點文人的狂傲之氣。在清政府的猜忌、地方大吏的排擠中求生存,在多重勢力的夾縫中求發展,為人行事不得不如履薄冰、如臨深淵、謹小慎微,“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時時刻刻、事事處處不忘適可而止。 曾國藩常以林則徐為榜樣,提倡節儉,要做一名清官。他穿的是又短又小的馬甲;睡的是布被草蓆;不食菸酒,每頓飯通常只有一個菜,“決不多設,雖身為將相,而自奉之嗇,無殊寒素”,因他每食僅菜一品,時人諧稱為“一品宰相”;隨身之物只有兩口小木箱,沒有一件珍玩貴物;哪怕位居兩江總督之時,家眷仍維持鄉居生活狀況,每天晚上,全家長幼女眷全在油燈下紡紗績麻。 就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所追求的“三立”而言,曾國藩將道德轉化為一種內在人格令人敬仰不已;留下的書信之類的文字,從中見到的多是金玉良言;唯有事功一項,卻是爭議多多。 曾國藩的一生,將社會人生的道義看得太重,主動承擔的責任太多,而中西文化的衝撞又將他撕扯得太痛,時代激盪的風雲對他的要求太高……如果以當代的休閒生活觀視之,曾國藩一輩子,活得實在是太累太累了! 曾國藩雖然使得清廷軍事大權下移,抽空了滿清政權根基,但就當時情形而言,清朝的確仰賴曾國藩而得以苟延殘喘。因此,清廷獲悉曾國藩死訊,舉朝震驚,輟朝三天以示哀悼。又追贈太傅,諡號“文正”,入祀昭忠、賢良二祠,並於湖南湘鄉、江蘇南京建立專祠,予以少有的殊榮。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最具影響的風雲人物,中國本土最具勇敢堅毅的改革家,中國歷史上最具完善人格計程車大夫,中國傳統文化最具理想的化身,曾國藩的離世,象徵著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尊精神偶像的消失。 聖賢已逝,大儒已亡,真正意義上的儒學已然進入末世,而本質意義的西學欲進入中國卻破門而不得入。一個偉大的轉型時代,按說早該到來卻如難產的嬰兒仍掙扎於母腹之中,使得中國近代歷史前行的步履,變得那麼迷惘而惶惑、彷徨而猶豫、蹣跚而踉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