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年沒有具體指幾歲,“暮年”只是一個大概年齡,相當於“晚年”的意思,所謂晚年即是指不參與勞動的年齡,五十以後。
暮年拼音:mù nián,釋義:晚年;老年。
出處:
1、三國 魏 曹操 《步出夏門行》之四:“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2、南朝 梁 沈約 《序》:“漢高、宋武,雖闕章句,歌《大風》以還沛,好清談於暮年。”
3、唐 杜甫 《詠懷古蹟》之一:“ 庾信 生平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擴充套件資料:
古代不同年齡的不同稱呼
1、赤子(0歲)
初生嬰兒的面板微微泛紅,古人將這時候的孩子稱之為“赤子”。赤子之心,說的就是一顆如同初生兒一樣纖塵不染的純潔心
2、孩提(2-3歲)
這時嬰兒已經長大了一點,但還不會走路,得大人抱著。“提”,是指大人抓住孩子的兩腋將他抱起來的動作,而“孩”也不是孩子,而是“咳”的古字,形容孩子在襁褓中咯咯的笑聲。
3、垂髫(3-9歲)& 總角(9歲-13歲)
古人會以頭髮命名年紀。孩子在9歲之前不扎辮子,頭髮自然垂下,叫“垂髫”。9歲之後,才把頭髮分兩邊各扎一個結,像兩個羊角,叫“總角”。
4、豆蔻年華(女子13-14歲)
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粉白的花剛新新萌發,充滿嬌俏的靈氣。杜牧詩云:“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古代的女孩從12歲開始便可以戴髮飾,裝扮自己。
5、及笄&束髮(15歲)
到了15歲,古時的少男少女要將頭上的兩個“總角”解散,男孩紮成一束髻,表示成童。女孩則到了可以婚嫁的年齡,要用笄[jī]子盤起頭髮,開始學習各種生活技藝。
歸有光 《 項脊軒志 》:“餘自束髮讀書軒中。”15歲,在今天是讀初中的年齡。這是一個吸收知識的年紀,同時也是自我意識覺醒的“叛逆”年紀,往往內心未曾成熟,卻又急於成熟。
6、花信年華(女子20-25歲)
現在女子到了24、25歲,都要被喊“剩女”了,但古人卻賦予這個年齡段的女性一個非常美麗的稱呼──花信年華。
7、弱冠(男子20歲)
行冠禮,是古代最隆重的儀式之一。在家族的見證下,年滿20歲的男子在宗廟裡由指定的貴賓加冠,以示成年。由於這個年齡的男子體猶未壯,所以又稱“弱冠”。
8、而立之年(30歲)
2000多年前,孔子說“三十而立”,從此“三十”就成了華人衡量男兒是否有能力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度量衡。
9、不惑之年(40歲)
不惑,是“不迷惑、不糊塗”之意。人到中年,對世間百態和周遭是非會有了洞悉般的明察,不會因蠱惑而沸騰,也不會因誣言而頹廢。
10、知天命(50歲)
“知天命”,許多人會誤解成聽天由命的意思,其實,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為但不苛求結果,簡而言之,是對得失淡然。
暮年沒有具體指幾歲,“暮年”只是一個大概年齡,相當於“晚年”的意思,所謂晚年即是指不參與勞動的年齡,五十以後。
暮年拼音:mù nián,釋義:晚年;老年。
出處:
1、三國 魏 曹操 《步出夏門行》之四:“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2、南朝 梁 沈約 《序》:“漢高、宋武,雖闕章句,歌《大風》以還沛,好清談於暮年。”
3、唐 杜甫 《詠懷古蹟》之一:“ 庾信 生平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擴充套件資料:
古代不同年齡的不同稱呼
1、赤子(0歲)
初生嬰兒的面板微微泛紅,古人將這時候的孩子稱之為“赤子”。赤子之心,說的就是一顆如同初生兒一樣纖塵不染的純潔心
2、孩提(2-3歲)
這時嬰兒已經長大了一點,但還不會走路,得大人抱著。“提”,是指大人抓住孩子的兩腋將他抱起來的動作,而“孩”也不是孩子,而是“咳”的古字,形容孩子在襁褓中咯咯的笑聲。
3、垂髫(3-9歲)& 總角(9歲-13歲)
古人會以頭髮命名年紀。孩子在9歲之前不扎辮子,頭髮自然垂下,叫“垂髫”。9歲之後,才把頭髮分兩邊各扎一個結,像兩個羊角,叫“總角”。
4、豆蔻年華(女子13-14歲)
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粉白的花剛新新萌發,充滿嬌俏的靈氣。杜牧詩云:“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古代的女孩從12歲開始便可以戴髮飾,裝扮自己。
5、及笄&束髮(15歲)
到了15歲,古時的少男少女要將頭上的兩個“總角”解散,男孩紮成一束髻,表示成童。女孩則到了可以婚嫁的年齡,要用笄[jī]子盤起頭髮,開始學習各種生活技藝。
歸有光 《 項脊軒志 》:“餘自束髮讀書軒中。”15歲,在今天是讀初中的年齡。這是一個吸收知識的年紀,同時也是自我意識覺醒的“叛逆”年紀,往往內心未曾成熟,卻又急於成熟。
6、花信年華(女子20-25歲)
現在女子到了24、25歲,都要被喊“剩女”了,但古人卻賦予這個年齡段的女性一個非常美麗的稱呼──花信年華。
7、弱冠(男子20歲)
行冠禮,是古代最隆重的儀式之一。在家族的見證下,年滿20歲的男子在宗廟裡由指定的貴賓加冠,以示成年。由於這個年齡的男子體猶未壯,所以又稱“弱冠”。
8、而立之年(30歲)
2000多年前,孔子說“三十而立”,從此“三十”就成了華人衡量男兒是否有能力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度量衡。
9、不惑之年(40歲)
不惑,是“不迷惑、不糊塗”之意。人到中年,對世間百態和周遭是非會有了洞悉般的明察,不會因蠱惑而沸騰,也不會因誣言而頹廢。
10、知天命(50歲)
“知天命”,許多人會誤解成聽天由命的意思,其實,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為但不苛求結果,簡而言之,是對得失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