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漢語沒有標點,因而在停頓時要考慮上下文語境,這叫“句讀”。如果不考慮語境的話,一個小句子可以有不同的斷法,而意思也是迥乎不同的。
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就更是出現了這樣一個斷句的難題:以戲弄臣。這句話歷來有兩種斷法:“以戲/弄臣”和“以戲弄/臣”。那麼,“以戲弄臣”到底該怎麼讀呢?這還得從語境說起。
當時是戰國時期,連年的征戰,各國爭的是人才,所以無暇顧及享受,而到了漢武帝時,國家安定了,經濟發展了,君主要的就不僅僅是能為國家效力的直臣、忠臣,還要有能逗得主子開心的臣子,這樣的人叫“弄臣”。中國歷史上的弄臣有多種,有用隱語諫主的,比如淳于髡;有供君主逗樂的,比如伶人、小丑;還有御用文人,比如司馬遷。這樣看來,在戰國時就已經有了弄臣,但值得注意的是那時沒有“弄臣”這個詞。在《史記·滑稽列傳》中也就沒有提到“弄臣”這個詞,而且在《報任安書》中也說自己“固主上所戲弄”。所以從時間上來看,那時的藺相如不能說出“弄臣”這個詞。這是其一。
其二,要考慮當時藺相如的心境。藺相如要完成趙王交給他的任務,而他自己也說了“臣請完璧歸趙”。應該說在出行前,他已經做好了秦違約的思想準備(寧許以負秦曲)。所以在將璧獻給秦王后,他留意到秦王的舉動,緊接著他以“璧有瑕,請指示王”為藉口,又將璧騙了回來,然後他“廷叱之”。應該說司馬遷是一個擅長刻畫人物的高手,他用“怒髮上衝冠”“睨柱”等一系列的細節生動地再現了一個大智大勇的藺相如。所以,配合他的舉動,他的言辭也必然是直指秦王的,他要指出秦王的錯誤,而最大的錯誤、最可能讓秦王讓步的是“絕秦趙之歡”。說“以戲弄/臣”就點出秦王對趙使者的輕視,而藺相如出使,他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一個趙國。這一點,秦王明白,藺相如也明白。另外,從後來表現來看。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趙王的意思應該很明顯,就是說在出使秦國時不被秦王侮辱,在強秦面前保持了趙國的尊嚴。另外在後來的“負荊請罪”一節中,藺相如又說了“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可見,藺相如在朝廷上對秦王是呵斥是為保持趙國的尊嚴的。而趙王對他行為的肯定也說明他那一句“以戲弄/臣”的力度。
其三,當時在宮殿上都有誰,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秦王得璧後“傳之美人及左右”,可見當時是有妃嬪在場的,那麼還有的“左右”是誰,是不是如有些人理解的弄臣?藺相如說“傳之美人,以戲弄臣”,如果理解為“弄臣”的話,那麼當時宮殿上只有弄臣嗎?如果不是,藺相如這種說法合理嗎?從外交的角度來看,秦王再怎麼不重視藺相如,在列觀召見他,也不會一個正臣也不在場的,所以如果讀成“以戲/弄臣”就將一些臣子劃為弄臣。這於藺相如的處境就該說是極為不利的。
所以,從以上推斷可看出, 讀成“以戲弄/臣”更能體現出相如對秦王背信棄義的怒,以及為保全趙國尊嚴的忠。這也應該是太史公的寫作意圖。
中國古漢語沒有標點,因而在停頓時要考慮上下文語境,這叫“句讀”。如果不考慮語境的話,一個小句子可以有不同的斷法,而意思也是迥乎不同的。
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就更是出現了這樣一個斷句的難題:以戲弄臣。這句話歷來有兩種斷法:“以戲/弄臣”和“以戲弄/臣”。那麼,“以戲弄臣”到底該怎麼讀呢?這還得從語境說起。
當時是戰國時期,連年的征戰,各國爭的是人才,所以無暇顧及享受,而到了漢武帝時,國家安定了,經濟發展了,君主要的就不僅僅是能為國家效力的直臣、忠臣,還要有能逗得主子開心的臣子,這樣的人叫“弄臣”。中國歷史上的弄臣有多種,有用隱語諫主的,比如淳于髡;有供君主逗樂的,比如伶人、小丑;還有御用文人,比如司馬遷。這樣看來,在戰國時就已經有了弄臣,但值得注意的是那時沒有“弄臣”這個詞。在《史記·滑稽列傳》中也就沒有提到“弄臣”這個詞,而且在《報任安書》中也說自己“固主上所戲弄”。所以從時間上來看,那時的藺相如不能說出“弄臣”這個詞。這是其一。
其二,要考慮當時藺相如的心境。藺相如要完成趙王交給他的任務,而他自己也說了“臣請完璧歸趙”。應該說在出行前,他已經做好了秦違約的思想準備(寧許以負秦曲)。所以在將璧獻給秦王后,他留意到秦王的舉動,緊接著他以“璧有瑕,請指示王”為藉口,又將璧騙了回來,然後他“廷叱之”。應該說司馬遷是一個擅長刻畫人物的高手,他用“怒髮上衝冠”“睨柱”等一系列的細節生動地再現了一個大智大勇的藺相如。所以,配合他的舉動,他的言辭也必然是直指秦王的,他要指出秦王的錯誤,而最大的錯誤、最可能讓秦王讓步的是“絕秦趙之歡”。說“以戲弄/臣”就點出秦王對趙使者的輕視,而藺相如出使,他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一個趙國。這一點,秦王明白,藺相如也明白。另外,從後來表現來看。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趙王的意思應該很明顯,就是說在出使秦國時不被秦王侮辱,在強秦面前保持了趙國的尊嚴。另外在後來的“負荊請罪”一節中,藺相如又說了“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可見,藺相如在朝廷上對秦王是呵斥是為保持趙國的尊嚴的。而趙王對他行為的肯定也說明他那一句“以戲弄/臣”的力度。
其三,當時在宮殿上都有誰,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秦王得璧後“傳之美人及左右”,可見當時是有妃嬪在場的,那麼還有的“左右”是誰,是不是如有些人理解的弄臣?藺相如說“傳之美人,以戲弄臣”,如果理解為“弄臣”的話,那麼當時宮殿上只有弄臣嗎?如果不是,藺相如這種說法合理嗎?從外交的角度來看,秦王再怎麼不重視藺相如,在列觀召見他,也不會一個正臣也不在場的,所以如果讀成“以戲/弄臣”就將一些臣子劃為弄臣。這於藺相如的處境就該說是極為不利的。
所以,從以上推斷可看出, 讀成“以戲弄/臣”更能體現出相如對秦王背信棄義的怒,以及為保全趙國尊嚴的忠。這也應該是太史公的寫作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