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路過季風,看到人民文學出的中國當代長篇小說藏本,封面很樸素,讓人喜歡。一直沒有怎麼讀趙樹理的東西,就買了《三里灣》,其他的沒有看到。乘著新年的第一天,讀了。
這實在不能算是我們一般理解的小說。想到過去作《海上花列傳》,如果那個時候便讀過趙樹理的小說,可能就有更充分的理解了,而不是把它作為一個孤立的例子來看待。想到《江村經濟》,覺得這裡面滿是社會組織的問題。這樣的作品的確不能從原來的思路中來討論了,因為它的意圖並不在於此。甚至於我們僅僅說它是故事,都太西方化了,都太受小說理論的影響了吧。在這樣的作品中,文學企圖描寫和解決的不是個人,個人的問題在這裡是不成立的;它是透過生活問題本身的推進和演化,來帶動個人。這和我們平時的想象也是略有不同的。我們總是先把個人問題化了,這大概是一種方法的不同,但結果卻是千差萬別。
似乎很難說這是一本好小說。在這樣的作品面前爭論他是不是個好小說,意義或許不大。它採取了完全不同的組織生活世界的方式,也許已經不在乎是不是好小說了吧。於是,順接而來的,是完全不同的評價標準,是在這樣的組織而成的世界裡,個人將會是怎樣的個人?
雖然只是薄薄一本,包含的資訊量卻實在是大。最容易的是從社會組織的角度去觀察,去看它的描述所提供的豐富的圖景。比如社會分工的問題,生計問題,包括在最後幾頁提出的幹部太多的問題,兩個小夫妻商量搭夥的問題。在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文學的力量似乎失去了過去的那種永恆性,如果我們還覺得它有力,那麼它是什麼呢?它究竟是在怎樣的情況之下實現文學只有成為文學才是政治的這一理想的呢?所有這些,不都需要重新界定麼?在這些問題之下,《三里灣》是遠遠不夠的,它是太粗略的草圖。尤其是對於開渠問題的解決,最後還是依靠了外部的力量,依靠一個外面的來信。不過,這和我剛才設想的文學的力量還不是一個層面的問題。文學並不是對於困境的突然解決的意外之想,而是一種充分描述展開這種困境而又不為它所拘束侷限的力量。在我的感覺裡,似乎需要在作品中仔細考慮它是怎麼描述展開的,然後才能慢慢抽象上來討論文學的力量。既要分開,又要最終合攏。這才是趙樹理的小說有意思的地方,否則還是要落要原來的文學的力量裡面去,而一旦落了進去,那些原來的標準也就魚貫而出一個都不能少了。
那天路過季風,看到人民文學出的中國當代長篇小說藏本,封面很樸素,讓人喜歡。一直沒有怎麼讀趙樹理的東西,就買了《三里灣》,其他的沒有看到。乘著新年的第一天,讀了。
這實在不能算是我們一般理解的小說。想到過去作《海上花列傳》,如果那個時候便讀過趙樹理的小說,可能就有更充分的理解了,而不是把它作為一個孤立的例子來看待。想到《江村經濟》,覺得這裡面滿是社會組織的問題。這樣的作品的確不能從原來的思路中來討論了,因為它的意圖並不在於此。甚至於我們僅僅說它是故事,都太西方化了,都太受小說理論的影響了吧。在這樣的作品中,文學企圖描寫和解決的不是個人,個人的問題在這裡是不成立的;它是透過生活問題本身的推進和演化,來帶動個人。這和我們平時的想象也是略有不同的。我們總是先把個人問題化了,這大概是一種方法的不同,但結果卻是千差萬別。
似乎很難說這是一本好小說。在這樣的作品面前爭論他是不是個好小說,意義或許不大。它採取了完全不同的組織生活世界的方式,也許已經不在乎是不是好小說了吧。於是,順接而來的,是完全不同的評價標準,是在這樣的組織而成的世界裡,個人將會是怎樣的個人?
雖然只是薄薄一本,包含的資訊量卻實在是大。最容易的是從社會組織的角度去觀察,去看它的描述所提供的豐富的圖景。比如社會分工的問題,生計問題,包括在最後幾頁提出的幹部太多的問題,兩個小夫妻商量搭夥的問題。在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文學的力量似乎失去了過去的那種永恆性,如果我們還覺得它有力,那麼它是什麼呢?它究竟是在怎樣的情況之下實現文學只有成為文學才是政治的這一理想的呢?所有這些,不都需要重新界定麼?在這些問題之下,《三里灣》是遠遠不夠的,它是太粗略的草圖。尤其是對於開渠問題的解決,最後還是依靠了外部的力量,依靠一個外面的來信。不過,這和我剛才設想的文學的力量還不是一個層面的問題。文學並不是對於困境的突然解決的意外之想,而是一種充分描述展開這種困境而又不為它所拘束侷限的力量。在我的感覺裡,似乎需要在作品中仔細考慮它是怎麼描述展開的,然後才能慢慢抽象上來討論文學的力量。既要分開,又要最終合攏。這才是趙樹理的小說有意思的地方,否則還是要落要原來的文學的力量裡面去,而一旦落了進去,那些原來的標準也就魚貫而出一個都不能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