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滄海情
-
2 # 唐若心學
奢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過高的期望。心理學發現,正常的期望能夠促進人的成長。
一、期待效應能夠激發人的潛能1968年,美國的羅森塔爾教授和雅各布森教授帶著實驗小組來到一所小學,並向校長和老師說明,他們接下來要做一個關於“發展潛力”的測驗。
一切準備妥當後,他們分別從六個年級的各個班裡共挑選了十幾名學生,然後把他們的名單交給了學校的一位任課老師,並在離開的時候跟她說,這些名單裡的學生都是最有發展潛力的,希望她在不告知他們的情況下用心觀察和耐心教導。
學期結束,羅森塔爾教授和實驗組的同事再次來到這所小學,他們驚喜地發現這些“最具發展潛力的孩子”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改變,不只是學習成績提高了不少,甚至在興趣、品行、師生關係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變化。
要知道這些學生事實上只是實驗組隨機挑選的,有的甚至是班上品行和學習成績最差的學生,但是現在,奇蹟發生了,他們甚至已經超過那些比他們優秀的學生了。這一現象被稱為期待效應。後來人們借用古希臘神話中皮格馬利翁的典故,稱這種現象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這說明了正常的期待效應能夠幫助我們激發人內在的潛能,讓我們看到自己不一樣的能力。
其二,萬事互為因果,過高的期待也會成為一種固化思維有時過高的奢望也會逼瘋我們自己,人類的潛能的確可以激發,但是我們有時也需要擁抱現實。
過高的期待,如果我們不能夠實現,就會對人產生一種強烈的挫折性,這種挫折性對人的打擊也很大。
前不久看研究生被殺一案,周凱旋之所以會選擇殺害自己同學,也是因為內心的失衡。他一直對自己希望很高,但是落到現實生活中,卻發現失望比比皆是,這讓他感覺到鬱悶,而他殺害同學, 就是被自己給逼瘋了。
心理學有一個成長型思維與固化思維,比如我們總是誇獎一個人聰明,這種誇獎多了,會讓對方認為聰明是最重要的,無形中就會成為一種固化思維,成為他人生的束縛。
而周凱旋一直被自己聰明所圍繞著,一旦生活沒有達到自己夢想高度,他就選擇極端方式去傷害到他人,也是因為他認為聰明是最重要,而不是成長與探索是最重要的。
一個人的奢望高了,帶來是兩種後果都是不好的,一種是十分自卑,另一種這是狂傲。這兩種都是奢望的副作用。
而如何調節自己的奢望,我們必須要學會降低自己的期望,認清現實,而不是好高騖遠。
人生的路是建立在基石之上的,我們不要用過高的期待讓自己作繭自縛,而是讓期待激發我們自己的潛能,而這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的選擇與認知。
三、持續提高認知,選擇最合理的期望
在奢望面前,我們需要是不斷提升認知,才會破除內在奢望。比如在我們還沒有成為行業第一,我們首先要求自己成為領先者,而後才持續追逐,而不是先給自己足夠大的奢望,最後落不到實處。
人生的路與夢想都要一步步去實現,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目標不斷設定期望,一步步調整,我們終究會達到自己夢想的高度。
我是唐若,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力成長訓練營開創者,願和你成為最好的自己。
回覆列表
首先,很榮幸受邀來回答這個問題。
奢望;詞典定義的是因為要求過高而難以實現的希望。
奢望;源自攀比心過重,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害人害己,終將自食惡果。
表叔阿富,74年生的,今年才45歲。八幾年在農村靠捉甲魚為業,也小賺了一筆財富。2000年成家,婚後在武漢白馬商行(武漢一高檔服裝批發大樓)租了一門面做起了服裝批發的生意。表叔愛賭,三四年下來也沒多少存款。看人家老闆出入都賓士寶馬的。總尋思:搞什麼來錢快呢?
05年一賭友介紹表叔認識了黑社會販毒的,一發而不可收拾。直至06年被抓家裡人才知道他走上了不歸路。被判22年。此後,家中老父老母無人照料,妻子帶著五歲的兒子跟人跑了。
活生生的例子,被奢望矇蔽了雙眼,一失足成千苦恨。終害的家不成家,妻離子散。
人往高處走,人之常情。但得走正道,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去實現。做人不知足才導致一些人挺而走險。
明朝朱載育的一首《十不足》就說穿了人之本性。
活在當下,珍惜生活。轉奢望為動力;朝著夢想的方向;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