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101088742487

    卍卍卍 禪宗的德山棒,為什麼創下了用棒打人呢?這是唐朝時的德山禪師,四川人,俗姓周,他出家後專門講金剛經,講經時聽眾很多,都佩服他,所以有人也叫他周金剛,他的佛法學問好極了,名氣大,拿現代話來講,宗教哲學的成就高得很。可是有人告訴他,南方有個禪宗大為流行,不講學問、不講經教,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他說那還得了啊!學佛多難,要把經教道理搞清楚,三大阿僧祇劫慢慢修行,得經過好多生好多世的修持才能成佛,禪宗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哪有這回事?那就是入魔了,拿武俠小說來說,走火入魔了,這還得了!我非救他們不可!他發大慈悲,挑著自己的著作出川了,他寫的金剛經註解很厚,唐朝那個時時候每個字都要自己寫的。他就離開了四川,到江西、湖南一帶來看禪宗。

    卍卍卍 聽說江西有個龍潭禪師,龍潭是個地方,這些古代出家人不要自己的名字,取個代號就是了,表示不好名了,名利都不要。於是他去龍潭禪寺,準備好好教訓這些禪宗的傢伙,怎麼不好好看經教就能成佛。結果他一路走到江西,那個時候都靠走路很辛苦的,尤其出四川到江西走三峽這條路更難啊,你看李白的詩“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不像現在。終於快到龍潭了,覺得肚子餓,看到路邊有個小店,一位不起眼的老太太在賣點心,他想節省一點買兩塊點心吃吃就好了,於是就把肩上的書擔放下。他的書是金剛經註解,叫《青龍疏鈔》,古人那時讀書很可憐,研究佛經要一個字一個字手抄的,不像你們現在太享福了。

    卍卍卍 周德山肚子餓了要吃點心,把書擔子一放,對賣點心的老太太說:“老闆,我要吃點心。”這個老太太一看這個和尚就知道了,問他:“師父,你從哪裡來啊?”德山說:“我從四川來。”“你挑的這一擔好像都是書嘛!?”他說:“對呀!都是書稿。”“什麼書稿呀?”“《青龍疏鈔》。”老太太一聽心裡有數了,他大概就是周金剛,專講金剛經的,就問:“你要做什麼?”“我在你這裡買一點點心吃。”老太太說:“等等!如果我問你問題,你答得出來免費供養,否則不賣。”德山說:“什麼問題請問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要點哪一個心?!” 這是《金剛經》裡三句重要的話,佛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叫三心不可得,就是說我們前一秒鐘的思想心念已經過去了,未來的還沒有來,現在我們講話,一講現在也已經過去了,都是空嘛。周德山愣住了,這一下給老太太一棒子就打昏了,他想這還不是出家的,一個賣點心的老太太開口都是最高的佛法,把他問得答不出來,心裡已經打鼓了。

    卍卍卍 後來他到了龍潭禪寺,按照和尚的規矩,一到廟子上掛單,先到客堂磕頭拜佛。他在拜佛的時候,就講了:“久向龍潭,及乎到來,潭也不見,龍也不現”,龍潭禪師名氣太大了,仰慕很久,我現在到了龍潭,龍也沒有看見一條,潭也沒有看見一個,換句話說,眼睛裡沒有人。這個龍潭大師就站在他旁邊,他不認識,以貌取人,龍潭大師說:“如此,許子親到龍潭!”如果真是這樣,你總算真到龍潭了,“許”就是淮許你通過了,真的龍也沒有潭也沒有,什麼都空了,你就得道了嘛!這一下,周德山完了,大師這一棒給他打下來了。

    卍卍卍 那麼我又插過來了,蘇東坡後來也學禪,有一首詩講修禪心得的境界,蘇東坡比周德山遲個兩、三百年了,周德山是唐朝人,蘇東坡是宋朝人,蘇東坡講學佛、參禪悟道的境界: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卍卍卍 他說,之前沒有到過江西廬山、浙江西湖看過恨死了,聽說風景怎麼怎麼美,總想去這兩個地方。杭州西湖上的蘇堤,就是蘇東坡下放在杭州的時候修的,廬山嘛,他也住過了。後來到了廬山、杭州看過了怎麼樣?“廬山煙雨浙江潮”,不過如此,就是這個樣子,這是修禪的境界,本地風光。插過來這一段講這個道理,等於註解了龍潭禪師答覆周金剛的話,潭也不見,龍也不現,那就許可你真到了龍潭,真到家了。這一下,德山一聽跪下來拜師了,後來因此而悟道。這是簡單的說,詳細的你們看《五燈會元》《指月錄》,尤其是最初的《傳燈錄》,上面都提到很多,這是禪宗的歷史。

    卍卍卍 周德山悟了道以後,就把自己寫的金剛經註解《青龍疏鈔》一把火燒了,學問好、佛學高有什麼用,沒有用,他講了兩句名言:

    窮諸玄辯,若一毫置於太虛。

    竭世機樞,似一滴投於巨壑。

    “窮諸玄辯”,學問再好,邏輯、哲學、宗教什麼都懂,用思維辨證真理,都不是真理;各種學問、辨證越好,等於一根毫毛在宇宙裡頭一樣那麼沒有份量,沒有用處。“竭世機樞”,就算用盡腦筋,世界上只有你一個人都搞透了,等於一滴水滴入巨大的山谷裡,有什麼用呢!光有學問沒有用,真正的修持悟道才有用。可是你們諸位年輕出家同學注意哦,不要拿周德山這兩句話來自己標榜啊,他可以講出來那麼好的句子,他可以著很多的書,你做不到哦。所以他後來的教育法,喜歡用“棒”,用棒並不是要打死人,他手裡等於拿一個教鞭,你來問他問題,“啪”地打你一下,就是這樣,所以叫德山棒。

    卍卍卍 講到禪宗,往往使人聯想到棒喝,好像禪宗與棒喝,是不可或分的事一樣,其實,棒喝只是禪宗宗師們教授法運用的一種,它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禮記》教學精神的意義,中國上古,教用樸教,演變而為夏楚(教鞭)。中國佛教自有禪宗的發揚光大以後,經過馬祖、百丈的改制,創立共同生活,集體修行的禪門叢林制度以來,凡是真有見地,真有修持的名師大匠的宗師們,他的會下往往聚居數百眾至千眾不等,所謂“龍蛇混雜,凡聖同居”,人多事雜的現象,就自然而然的必有其事了。因此,唐、宋時代幾位大師們,喜歡手持禪杖,作為領眾的威信象徵,在必要時,也可用它作夏楚(教鞭)的用途,等於四五十年前的學校老師們,還有手拿“戒方”的風氣。

    卍卍卍 其實,禪師們的棒,不是用來時常打人的,只在研討問題的時候,有時輕輕表示一番,作為賞罰的象徵,後世的宗門,以及學禪的人,若是在老師那裡碰了釘子,受了批駁,都叫它做“吃棒”,我們現代人所說的碰釘子,難道真有一枚釘子給你碰嗎?所謂“喝”,便是大聲的一叱,表示實罰的意思,和“棒”的作用是一樣的。禪宗的“棒喝”,是由於德山宣鑑禪師喜歡用“棒”,臨濟義玄禪師喜歡用“喝”,因此後世禪宗便有“德山棒,臨濟喝,雲門餅,趙州茶“風雅典故的流傳了。

    卍卍卍 總之,棒喝是教授法的運用,包括有賞,有罰,乃至不賞不罰,輕鬆的一棒,後來宗門,已有其名而無其實,我所見前輩的宗師們,有時認為你知見有錯,但只對你一笑,不加可否,或者,便聞目躍坐,默默不答,這就是棒喝的遺風,過去我們碰到這種情形,自己再加反省,知道錯了,便叫它做棒。這是一種最難運用的教學法,如果不是真正具備高才大德的宗師,實在無法施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據說有3個去黑頭的方法,簡稱“毛孔吸塵器,是那3個?